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涂家婷  周敏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187-193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水足迹理论、模糊机会约束规划(FCCP)和多目标规划模型(MOPM)整合到一个多目标模糊规划框架中,用于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用水管理,并分析其在不同可信度的有效性。该优化框架被应用于汉江流域,结果表明(在γ=0.55),在汉江流域内,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宜种植更多水稻,大部分地区宜减少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汉江流域内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将增加39%。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绿色和蓝色水足迹将增加,西北部地区的灰色水足迹将减少;汉江流域内水生产力将提高12%,灰水足迹将减少11%;在不同的可信度水平下,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都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水生产力和污染控制目标,帮助汉江流域实现更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但增加了农业种植的产量,更使农业种植更加科学合理。套种利用主作物的空间种植另一种作物,或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隙阶段进行种植,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更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日千里,被视为21世纪领头学科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正蓬勃发展,大有使农业生产发生根本变化之势。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统计,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品化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11年的1.6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耕地的10%。1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及不合理的田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致土壤氮元素含量不断累积,进而增加土壤淋溶风险和硝态氮污染程度。不同搭配方式的作物间作对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作物产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土壤养分充分利用过程中,可有效改善硝态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就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硝态氮淋溶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农业种植的高效率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1全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概况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按照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了粮、经、饲作物的种植比例,使大兴安岭地区种植业结构在最近几年呈现"一增两减"趋势,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作物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全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占全区播种面积的20%。  相似文献   

7.
<正>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作物种植是基本且最主要的环节,保障种植水平是提高作物产能高效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农业发展中作物产能低以及品质不高的问题根源就是受到了病虫害侵袭和干扰,应主动学习有关农业种植知识积极这类问题的出现以保障跟随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进程。1农业种植中病虫危害特点1.1农业种植中病虫危害特点由于病虫危害多受气候影响而导致不同气候类型以及不同环境特点下虫害  相似文献   

8.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产业化应用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分析了202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及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态势,202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2%,同比增长3.3%,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增至29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1个。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来看,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必将持续提高,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将成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估计,1996~2000年5年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从2 550万亩增加到66 300万亩,增加了25倍之多;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由6个增加到13个(8个工业化国家和5个发展中国家),增加1倍多;5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的85%种植在工业化国家. 200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大约1/4种植在发展中国家,该类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已经遍布北美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东、西欧)和非洲;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中国占了总面积的99%,其中美国占68%,阿根廷占23%,加拿大占7%,中国占1%. 2000年,全球大豆、棉花、油菜和玉米的种植总面积中,有16%属于转基因品种,其中大豆36%、棉花16%、油菜11%、玉米7%.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大豆为38 700万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58%,位列第一;玉米15 450万亩,占23%,位列第二;棉花7 950万亩,占12%,列第三位;油菜4 200万亩,占6%,位列第四. 2000年,全球的抗除草剂大豆种植面积估计增加了6 300万亩,其中大约4 050万亩转基因大豆种植在阿根廷,150万种在美国;据估计,阿根廷境内总计14 400万亩的大豆中有95%种植了转基因品种,而美国在2000年全国30 300万亩的大豆中有54%选择了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在2000年估计减少了1 200万亩,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缩减了种植面积;转基因双低油菜估计减少了900万亩,全部是在加拿大缩减的;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估计增加了2 400万亩,最明显的增长是在美国,中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南非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在1996~2000的5年期间,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已连续跃居主导,而抗虫性农作物品种则位居其次.2000年,抗除草剂大豆、玉米和棉花共占全部转基因农作物的74%;Bt作物只占19%;而其中具有Stacked基因的耐除草剂和抗虫的棉花与玉米占据了全球2000年全部转基因作物面积的7%.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是制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2005~2015年临汾市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 a间,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面积比例增加了8.77个百分点,且呈不断提高趋势;谷物种植面积比例增加了2.36个百分点;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最多,种植面积比例减少了5.64个百分点;其余作物种植面积均呈现小幅度减少趋势。作物空间变化呈现了较强的规律性:谷物、玉米和小麦种植集中分布在襄汾县和洪洞县,且由中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集中;豆类种植主要分布在尧都区和襄汾县,且由南部向西北边集中;薯类种植主要分布在襄汾县和隰县,种植面积由南部向西北部扩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密度对柔毛淫羊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柔毛淫羊藿最适栽培密度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投资策略,同时为药用淫羊藿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栽培密度(40 000,18 000,12 000和8 000株·hm-2)条件下柔毛淫羊藿生长状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柔毛淫羊藿叶长、叶宽、长宽比和叶面积等性状。结果表明:栽植密度为40 000株·hm-2处理下的淫羊藿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3.
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整理了2005—2016年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测产调研数据,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以及南方甜、糯玉米区共5大玉米产区,累计调研23个省(区)、267个县(市),共117 960份调查数据,以测产调研的收获株数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审核订正,各县市逐年农户数据平均代表该县(市)逐年种植密度,缺失数据利用5点平滑插值法插值补缺。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及种植模式,将玉米主要产区细分为25个典型生态区域,以县(市)为单位分析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区域的种植密度和变化规律。研究运用箱形分析法和Tukey’s HSD法比较各区域种植密度差异及其显著性;将各区域种植密度与年代进行回归,分析种植密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结果】分析表明,目前(2014—2016年),5大玉米产区和25个生态区域种植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玉米区(6.77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6.19万株/hm2)>北方春玉米区(5.91万株/hm2)>南方甜糯玉米区(5.13万株/hm2)>西南玉米区(4.80万株/hm2),西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而南方甜糯玉米区与西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各主要产区种植密度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密度2005—2016期间呈极显著增长,12年间上升了1.5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2005—2009年种植密度明显上升,2009年后种植密度稳定在6.2万株/hm2左右;西北玉米区自2009年以来始终是种植密度最高的产区,2013年达到阶段性顶峰,近年没有继续突破。西南玉米区2009—2016年种植密度维持在4.80万株/hm2左右,与其他主产区种植密度差距在不断加大;南方甜、糯玉米区的种植密度自2009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结论】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在主产区之间、主产区内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虽然区域环境条件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但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和适宜的耐密品种是克服资源限制、提高种植密度的途径。进一步辨析促进和限制区域种植密度发展的资源环境、品种与栽培技术因素,能够为各区域构建密植增产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建设饲草料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对我国西南地区通过牧草产业发挥水热资源禀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黑麦草是我国西南地区种植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广的牧草。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对2011-2014年我国西南地区72户农户黑麦草的种植技术效率和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农户种植黑麦草的技术效率不断上升,2014年黑麦草种植技术效率在0.8~0.9的农户占47.22%,技术效率在0.9以上的农户占44.44%。黑麦草种植技术效率在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在奶业发达的优势区域,技术效率较高;而在奶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技术效率较低。黑麦草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了53.78%。因此,国家政策应该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黑麦草生产技术的创新,政府应该着力加大促进黑麦草贮藏和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种养一体化,加大黑麦草经济价值通过家畜家禽高效转化途径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马铃薯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探讨不同马铃薯品种适宜的种植区,对青薯168、宁薯4号、陇薯3号、青薯6号4个马铃薯参试品种在宁夏4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还原糖、蛋白质、干物质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还原糖含量表现为试点之间的差异大于品种之间的差异,品种×试点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表现为试点之间的差异大于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中豆30在江西省红壤丘陵旱地种植的适宜密度。[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6个不同种植密度对中豆30产量及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旱地,不同的种植密度对中豆30产量影响不同,以密度为40 cm×25cm产量最高,达2 986.5 kg/hm^2。[结论]中豆30在江西省红壤丘陵旱地的种植密度以40 cm×25 cm效果最佳,建议推广种植该密度。  相似文献   

19.
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中介协调、精深加工和拓展功能等促进特色种植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适合西吉县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在西吉县玉米的不同种植区,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拔1800m以下葫芦河川道区属低海拔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金穗1号、中单5485和登海1号等中晚熟品种;海拔1800~1900m西部黄土丘陵区属中海拔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金穗1号、富农1号和吉单261等中晚熟品种;海拔1900~2000m东部土石山区属高海拔次适宜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长城706、金穗1号和酒单3号。总体上评价,金穗1号玉米品种在西吉的适应性较强,适合在西吉不同海拔地区种植,产量表现均突出,应在今后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