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神府东胜地区是我国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能源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区交通能源开发中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建议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交通运输与防治土地沙漠化、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托逊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对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退化问题(土地沙漠化、草场资源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作了分析,并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绿洲生态环境,使其趋于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一部分,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以土地沙漠化问题最为突出,要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首先要防治土地沙漠化。在实地考察及沙漠化图件编制工作基础上,本文对沙漠化土地指征确立、类型划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根据对本区各种类型沙漠化土地量测的结果,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 ̄2,按沙漠化发展程度,本区可划分轻度、中度、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 ̄2,752.8km ̄2,578.6km ̄2。根据地表物质组成的不同,本区可划分为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916.4km ̄2和944.5km ̄2。从分布规律看,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段的面积分布最大,并从河谷的江心洲延续至山前冲洪积扇及山坡等不同地貌单元上。同时,文章对本区非沙漠化土地及潜在沙漠化土地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西藏山南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南地区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之一。研究表明,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大面积河滩地中存在的大量沙源以及本区稀少的林地植被,加之本区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为本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长而导致的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垦荒又加速了本区沙漠化的发展。在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下,本区沙漠化土地将以平均每年约4000公顷的速度扩展,预计到2000年和2025年,山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将由目前176000公顷增加到200000公顷和296500公顷,分别比目前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3.6%和68.5%,使人类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变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陕晋蒙三角地带能源基地开发中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陕、晋、蒙三角地带自然条件出发,论述了本区易于土地沙漠化的动力条件与物质基础并预测了该区在发展能源及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可能及其强度,指出了避免沙漠化及其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沙漠化过程的综合分析认为,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唐朝之前本区沙漠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冷湿还是暖湿气候,良好的水分条件总是有利于沙漠化的逆转,而农业活动总是会造成沙漠化的扩展。今后本区的沙漠化是扩展还是逆转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变暖对毛乌素地区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农业和牧业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人口密度剧增和人类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强烈干扰,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力增大,土壤贫瘠,植被退化,沙化盐渍化急剧发展的环境退化过程。本区资源环境的治理开发,应以控制人口增长入手,恢复植被起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林业比重,发展灌溉农业和商品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产水平,使环境的治理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好结合,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青海南部高寒区沙漠化灾害态势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漠化灾害是我国青藏高原严重的灾害之一。青海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本文分析了沙漠化的现状及主要灾害表现 ,阐述了沙漠化灾害的主要驱动机制。本区沙漠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沙化过程与人为沙化过程共同作用于脆弱的承灾体的结果 ,它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 ,而且还危及到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榆林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岩盐、石英等资源储量巨大,其中尤以煤炭、石油储量最为丰厚,是我国能源重点西移地接续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规模掠夺式能源开发使得榆林市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负熵流动减少,系统脆弱性增加,导致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急需在该市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施开发与保护双措并举的开发方针,以防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比评价大规模能源开发前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情况,证实了二十来年粗放型的能源开发方式加剧了先天体弱的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形势。据此结合榆林实际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对研究区能源开发实施优化调控、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开发大西北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 ,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创建沙产业防治沙漠化的一种新形式──庄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来县是嫩江沙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县。沙漠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具政府自1991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治沙优惠政策,以农户为单位在沙地里建立庄园模式区,防治沙漠化,综合开发沙地资源。经达几年的实践,不仅锁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庄园户人均收入提前达到小康水平。该治沙模式为农牧交错半湿润地区防治沙漠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堆积风沙物质的空间条件、风沙物质的类型及分布、风沙物质的演变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四个方面论述区内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区内现代地貌及其营力特征表现为风与流水的交替作用。主要的风沙沙源物质为基岩风蚀和基岩风化壳的分选搬运;河湖相松散堆积物;河流阶地堆积物以及古风沙、风尘堆积物。初步将沙黄土分为粉沙质沙黄土和细沙质沙黄土。风沙物质的演变具有多旋回性、继承性、改造性以及演变因素的复杂性。自Q_2以来至少经历了14个风沙活动旋回。风沙物质的空间分布具有扩散性和交错分布的模式及镶嵌环带结构,即库布齐和毛乌素沙地两个核心,围绕这两个核心的是细沙质沙黄土环带。  相似文献   

14.
松嫩沙地荒漠化现状和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嫩沙地2000年的遥感监测表明:松嫩沙地共有盐渍化土地面积1613.17 km2和沙漠化土地面积3765.38km2,分别占整个沙地面积的3.13%和7.3%。盐渍化最严重的是大安,共有盐渍化土地894.19 km2,占到总盐渍化土地面积的55.43%;在沙漠化土地中,草场沙漠化土地3130.51 km2占沙漠化总面积的83.14%,耕地沙漠化土地634.87 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6.86%。其中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分别占50.72%和36.81%,重度沙漠化土地占12.23%,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少,仅占0.24%。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是大庆,占整个行政区域面积的19.15%,面积达到969.65km2。在文章的结尾,简要分析了松嫩沙地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对锡林郭勒盟北部五个旗、市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a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a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366.057k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 km2、1025.393 km2、850.396 km2,与此相反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地表疏松的沙物质,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善盟2000年TM卫星影像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获得了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6623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8%。阿拉善盟主要的沙漠化类型为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1846880hm2)、灌丛(草地)沙漠化(735369.5hm2)、砾质沙漠化(1064944hm2)和耕地沙漠化(19039hm2)。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和荒漠干草原上;灌丛(草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东部;砾质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的西部,尤其以额济纳旗最多;耕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额济纳绿洲。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景观动态及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马尔科夫模型法 ,对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景观动态及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河西走廊的景观基质以沙漠和戈壁为主 ,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各景观要素的斑块大小及变化特点是戈壁、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 ,且呈增大态势。而林地、固定沙地、水域和耕地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小 ,并且呈减小态势 ;1 949~ 1 995年 ,景观要素转化速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林地、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 ,主要的转化形式有流动沙地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间的相互转化 ,盐碱地、耕地、草地、固定沙地、水域等向半固定沙地的转化 ,草地和水域向固定沙地的转化 ,各种不同土地类型向潜在沙化土地转化 ,以及耕地、林地、草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景观动态表明 ,该区域土地退化极易发生 ,而生态恢复则相对困难 ,区域景观格局总体上呈现向荒漠化方向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西藏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区域沙漠化程度概念出发,本文依据西藏沙漠化普查和荒漠化监测所得的1991年与1997年两期土地沙漠化数据,选择沙漠化土地占地率、重度沙漠化土地占地率、沙漠化土地年增率、沙漠化土地年扩大面积占地率四个指标,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对西藏各个沙漠化县(市、区)的沙漠化现状程度等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兼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区域概括与分区。评价结果,西藏65个沙漠化县(市、区)中有16个属于中度沙漠化程度,其余全部属于轻度,全区可划分出9个沙漠化程度区,其中轻度区4个、中度区5个,总体而言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9.
以扎鲁特旗2000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建立土地荒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扎鲁特旗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率达28.88%.荒漠化类型有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异明显,南、北部严重而中部较轻,农牧交错区比纯农区和纯牧区严重.地形地貌、松散的土质以及干旱多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条件,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剧增是间接原因,而管理失误才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要遏制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改革土地利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