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油茶无性系引种与良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1号、长林23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长林55号、长林166号10个油茶无性系,在青田县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分析各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生长量、早实丰产特性、果实经济性状和油脂营养性状,结果表明:10个参试无性系在试验地造林成活率、5年后保存率均较高,平均分别为95%、92%;各无性系生长性状和单株产量指标差异较大,4号、53号、18号、166号、40号的树高、树冠生长量均较大,4号、53号、1 8号、166号的单株产量最高;果实经济性状指标和油脂营养性状均较对照品种优良,果油率平均值为7.68%,比对照高25.28%.综合分析得出,长林4号、18号、53号、40号、166号5个品种在试验地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结实量大、果实经济指标及油脂营养成分优良,可作为主推品种在该区域推广,3号、21号、23号、27号、55号可作为配栽品种少量搭配推广.  相似文献   

2.
2012年引进无性系长林油茶(3、4、23、53号)4个品种,经过6年栽培试验,其结果表明:长林4号、长林53号与长林3号、长林23号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4号与长林5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长林3号与长林23号之间差异也不显著;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试种生长好的长林3号与长林23号品种,其幼树生长量不及长林4号和长林53号品种。由此可见,低产油茶更换新品种时须慎重,必须选择在本区域试种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的作为主栽品种。长林4号、长林53号这2个品种可作为遂昌县低山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进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文彬 《林业勘察设计》2013,(1):123-124,127
通过对油茶各家系3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各油茶家系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比较高,虫害危害也较低;各家系间树高、地径差异极显著,树冠差异显著.闽优无性系在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和冠幅大于或者相当于本地小果油茶,江西长林无性系、广西岑溪软枝油茶和本地大果油茶可以作为配栽品种搭配.  相似文献   

4.
选择赣无、长林与华硕等6个南方主要油茶品种进行引种适应性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的生长量差异较大;6个品种中,华硕和赣70生长较好,其树高年生长量分别达31 cm和27.8 cm,地径年生长量分别达2.56 cm和2.16 cm;赣无1、赣84-3、长林53和长林166生长量较小。6个品种种植后第1年树高生长量均高于第2年的,不同品种种植后第1年和第2年的生长量均有较大差异。油茶幼林期树高和地径的生长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秋季生长基本停止;4月中下旬与6月上旬各有1次生长高峰,7月中旬以后生长十分缓慢,8月生长几乎停止,直到9月上旬以后有少量生长。本研究可为油茶品种选择与种植经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油茶5×5全双列交配杂交组合(无自交)子代林为试材,分析了2年生苗造林当年树高、地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规律,估算了油茶亲本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和冠幅在20个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40×95和10×40两个组合在树高、地径和冠幅性状上均表现最优;树高和冠幅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差异极显著,地径的一般配合力和反交效应也差异极显著,特殊配合力无显著差异;长林40号树高、地径和冠幅3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最高,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余亲本,这与该良种长势旺的特性一致;长林53号作为亲本,在树高、地径和冠幅上的一般配合力均最低,这与53号无性系良种长势偏弱、树冠矮小的特点一致;3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分别是非加性方差的1.25倍、19.5倍和1.60倍,均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为主,非加性效应次之;遗传力较低,广义遗传力在14.91%~20.62%之间,狭义遗传力在9.55%~14.14%之间,受到较强的环境效应影响;综合分析GCA、SCA及反交效应,确定5个最佳组合,其杂交子代树高和冠幅分别实现5.76%~45.62%和7.68%~127.10%的遗传增益。可见,油茶杂交育种中,针对树高、地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未评估过GCA的亲本材料,先评估其GCA比评估亲本间的SCA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油茶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以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6个普通油茶杂交组合子代林为试材,分析了幼林家系树高、地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规律,估算了油茶亲本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和冠幅在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树高、地径和冠幅皆存在显著的GCA和SCA效应,其中地径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为主、非加性效应次之,树高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控制程度相当,1年生林冠幅受加性效应控制为主,2年生林分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控制程度相当。亲本中‘长林10号’的地径和冠幅的一般配合力最高,‘长林81号’的树高一般配合力最高,‘长林10号’和‘长林81号’为优良亲本。根据GCA和SCA,确定树高、地径的最优组合为‘长林10号’ב长林81号’,树高、冠幅的最优组合为‘长林10号’ב长林53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明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和品种精确配比。[方法]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53号4个良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授粉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不同授粉组合下油茶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的差异,同时按照混料设计优化油茶品种配置模式。[结果]不同授粉组合在油茶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等方面均差异显著,异交授粉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自交授粉。综合分析上述各项指标,长林53号的推荐配置授粉品种是长林4号,长林3号、长林4号和长林40号的推荐配置授粉品种均是长林53号。3个品种配置,采用长林4号(33.65%)+长林40号(26.18%)+长林53号(40.17%)时产油量最高。[结论]油茶在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等方面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利用花粉直感效应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通过选择授粉品种以及品种的比例配置,促进油茶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遂昌县种植的无性系长林油茶品种,以长林3号、4号等7个油茶新品种为试材,对种植7年后的树高、冠幅和产量等指标进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号、23号、40号、166号平均树高210 cm以上,4号、23号、40号、53号、166号平均冠幅达到215 cm,长林3号、4号、23号、40号、53号、55号2018年单株平均产量均达到4 kg以上,比对照增加81.61%~291.03%,长林3号、4号、23号、40号、53号、55号2019年单株平均产量达到3 kg以上,比对照增加30.34%~194.87%,干出籽率长林3号等7个品种均比普通种高2.06%~18.87%;干出仁率23号、55号、166号比普通种高1.73%~5.63%,含油率23号为52.95%比普通种增加9.65%。综合各个品种的各项指标,4号、23号、40号、55号品种表现优良,可作为主栽品种在遂昌县推广。  相似文献   

9.
油茶长林品种引进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西引进8个油荼长林品种(‘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3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开展了其在引种地生长适应性、物候期、主要经济性状、果实品质等试验研究,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油茶长林品种在引种地表现出了较强的生长适应性,物候期与原产地较为一致,产量和鲜出籽率等主要经济性状间差异显著,与对照品种差异亦显著.果实品质与原产地相比差异较小.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更为优良的5个品种,分别是‘长林4号’、‘长林27号’、‘长林23号’、‘长林3号’和‘长林40号’.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长林系列油茶品种的最佳配置组合,以5~8年生10个长林系列良种为研究对象,设计49个配置组合并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对当代杂交果实的座果率、种实特征、种仁含油率以及油脂油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授粉组合对座果率、果实重量、鲜出籽率、籽粒数、单籽粒重和种仁含油率影响显著,对种子脂肪酸油酸含量无显著影响;油茶授粉座果率与果实重量、籽粒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果实籽粒数和单籽粒重则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品种间控制授粉的座果率、种实特征以及种仁含油率的综合评价,优化筛选出长林系列油茶良种的最佳品种配置组合6个,即长林21号和长林4号、长林21号和长林18号、长林53号和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23号、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长林3号和长林27号。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接穗留叶数与嫁接愈合、嫁接苗成活及苗木生长的关系,从而为油茶嫁接育苗提供技术指导,以油茶优良无性系长林4、40、18、23号的接穗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接穗保留的叶子数量分别设为0.5、1.0、2.0、3.0片,就不同接穗留叶数处理对嫁接愈合过程及愈合过程中嫁接苗的各项生理及形态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接穗留叶数处理均可改变嫁接苗的愈合速率,但均未改变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在其愈合过程中,愈伤比例最大的接穗品种为40号,其次分别是4号与23号,愈伤比例最小的为18号,接穗分别保留叶子0.5、1.0片的愈合均最快;不同接穗留叶数处理对愈合过程中嫁接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活性的影响均不大;不同处理嫁接苗的苗高、地径、成活率的大小顺序为:留叶1.0片留叶0.5片留叶2.0片留叶3.0片。文中综合分析认为,供试的4个接穗品种中,40号最优,其次是4号,然后是23与18号;建议生产中将接穗保留1.0片叶子进行嫁接。  相似文献   

12.
以长林系列和湘林系列10个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进行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田间移栽对比试验,并对不同无性系嫁接苗苗期生长性状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10个无性系嫁接苗平均成活率和平均抽梢率均表现良好,分别为81.3%和84.5%,其中长林53号成活率最高为92.7%,长林27号抽梢率最高为96.1%;各无性系苗木长势好,苗木高度、地径和根系、叶片生长都较茁壮,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变异幅度不大,成活率和抽梢率变异幅度分别为32.2%和35.2%,苗高、地径、高径比、根深和根幅,变异幅度为17.2%~44.4%,叶片生长数变异幅度稍大为50.8%。说明各无性系生长整齐、均匀,群体生长优势明显,适于湘西南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于大型水库周围的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营造马尾松大径材家系试验林,造林半年和1年3个月后分别观测其幼林期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的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地径、树高、冠幅的变异系数均在19%以上。不同年份间不同家系地径的变异系数大于树高的,地径的变异系数在年度间变化不明显,而树高的变异系数则2012年的明显小于2011年的。27个大径材优良家系造林1年3个月后,以80、425、38、34的生长表现最好,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生长良好;27个家系的树高生长量均超过了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全部家系的平均树高远远超过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34号家系的树高超过了国家标准2年生树高的生长量。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各生长性状,包括2011年地径、2012年地径、2011年树高、2012年树高、2012年冠幅等,除2011年地径与树高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9年3月,在浙江省温岭市采用1年生和2年生红豆树Ormosia hosiei实生苗造林,幼苗分别为地径2 cm带土球及营养钵苗、地径4 cm带土球截顶苗和全冠苗,于2019年10月测定苗木的高度、地径,分析不同试验处理(苗木规格、苗木类型、截干方式、施肥处理)对红豆树当年生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措施下,地径2 cm幼苗适宜带土球种植,地径4 cm带土球幼苗进行截顶造林更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不同施肥处理间也有较大差异,除地径2 cm营养钵幼苗施用菌根肥和混合施用菌根肥加30 g·株-1复合肥表现出较明显受抑制生长外,其余各施肥处理对红豆树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地径2 cm营养钵苗和地径2 cm带土球苗施用30 g·株-1复合肥、地径4 cm带土球截顶苗施用50 g·株-1复合肥生长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施肥处理。选择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高径比和造林成本4项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红豆树苗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综合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树幼苗采用地径2 cm带土球苗并施以30 g·株-1复合肥的造林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头塘小流域不同立地类型防护林树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金沙江流域防护林建设的需要,在会泽县头塘小流域的4种不同立地类型内,进行了7个树种的生长和防护功能对比试验研究。通过4年对各树种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量因子的观测,7个树种在4种立地类型上均表现良好的适应性。立地类型与树种间的交互作用明显,多数树种在半阳坡中厚层黄红壤立地类型上生长良好。通过各树种在该立地类型上生长曲线的比较,评选出圣诞树、水冬瓜在3个生长因子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经对7个参试树种防护功能的测定分析,以圣诞树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5年生锯叶棕生长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锯叶棕是美国东南部常见的一种棕榈科珍贵药用植物,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引进了锯叶棕的优质种源后,定期对其树高、地径、冠幅、分株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年生锯叶棕总体生长缓慢,但分株能力强。从树高、地径等指标来看,前2a生长最快,3~4a生长缓慢,第5a生长又出现变快趋势。5 a后锯叶棕最多可由1株分株为16株,树高最高为262 cm,地径最大为28 mm,冠幅最大为420 cm。锯叶棕生长差异性较大,最小的锯叶棕树高仅为97 cm,地径为8 cm。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广东省九连山林场开展碳汇林套种五指毛桃 Ficus hirta 的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利用双 因素方差分析法,从坡位、密度以及坡位和密度的交互作用 3 个因素来研究其对地径、苗高、冠幅、根 长和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五指毛桃地径、冠幅、根长和根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密度对 五指毛桃地径、冠幅、根长和根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坡位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五指毛桃的地径、苗 高、冠幅、根长和根重均产生极显著影响;五指毛桃地径和苗高长势最佳的是位于中坡的密度为 6 255 和 3 120 株 /hm2 的植物样本;冠幅长势最佳的是位于上坡和中坡的密度为 3 120 株 /hm2 的植物样本;地下 部分最有优势的是为位于上坡的密度为 2 760 株 /hm2 的植物样本。  相似文献   

18.
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3树种进行树种与苗木类型双因素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年生时,树种间新梢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差异极显著,生长量大小为杉木>马尾松>木荷,树种与苗木类型间互作效应不显著,属树种的遗传效应;容器苗与裸根苗间新梢高差异极显著,地径和冠幅则差异不显著;经多重比较,容器苗平均新梢高生长比裸根苗增产30.3%,效益显著,其中杉木增产14.5%,马尾松增产34.9%,木荷增产51.9%。  相似文献   

19.
在砚山铳卡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川滇桤木在滇东南岩溶山区的石山和土山、石灰土和山地红壤上生长都比较好,表现出对不同立地条件较强的适应能力,其生长快慢与立地条件的好坏密切相关.川滇桤木的树高、地径、冠幅、叶面积、叶长、叶宽、单叶鲜重、干鲜重、枝叶鲜重和生物量等10个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川滇桤木具有育苗周期短、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特点,是岩溶山区营造生态防护和水源涵养林的一个优良树种,2年生平均树高为1.7m、地径为2.58cm、冠幅为0.85cm,树高最大达5.1m、地径最大达7.3cm.  相似文献   

20.
天水地区大果沙棘两个品种幼树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水地区两个品种大果沙棘的保存率、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楚伊、霞光4~6月份为速生期,属前期生长型树种,三年生平均树高141 cm、146 cm,地径2.5 cm、2.9 cm,冠幅123 cm,136 cm,保存率83.6%、94.0%,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霞光总体生长表现优于楚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