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探索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变化规律,选择盐化草甸、灌丛及沙漠3种景观类型,测定了柽柳灌丛下和灌丛间空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水分含量以及柽柳营养枝δ13C等指标,并用土壤养分的富集系数来表征肥岛效应的强弱。结果发现盐化草甸退化为灌丛时,柽柳肥岛效应增强,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分别由3.0和2.8增加至7.1和3.7;而随着灌丛向沙漠逐步过渡,肥岛效应逐渐削弱直至消失,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分别由7.1和3.7下降到0.5。这种变化反映了荒漠化在该地区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肥岛中SOC和TN的富集系数是反映这种变化的有效指标。同时,肥岛的存在也为该地区群落演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般土壤垦殖为菜园后,由于复种指数高,施肥、灌溉、耕作频率明显高于一般土壤,土壤养分均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得不到自然降水淋洗的保护地土壤。其理化性质发生很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具有高度熟化的有别于一般农田的“人为土壤”,其中因管理不当造成土壤酸化和以硝酸盐为主的次生盐渍化是两个较突出的障害特征。而处于保护条件下的蔬菜。其栽  相似文献   

3.
生态价值的估算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大学城进驻小谷围岛后,小谷围岛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我们实地调查大学城小谷围岛的植被和土壤的情况,并应用ARCgis和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处理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出小谷围岛制氧固碳量和土壤图土壤的有机质量。然后,通过假设小谷围岛在不建设大学城的的条件下自然发展,计算其制碳固养量和土壤有机质量。最后我们用前者减后者,并换算成经济价值。我们得出广大学城进驻小谷围岛5年后,小谷围岛的生态价值损失是12.11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4.
基于"肥岛""盐岛/谷"的概念主要综述盐生植物灌丛下土壤养分、盐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点阐述盐生植物冠下土壤"肥岛""盐岛/谷"形成的生物因素(植物物种、植物根系、植物生长状况、动物微生物活动)和非生物因素(离子的化学性质、地下水、气候、成土母质、土壤特性、地形地貌、外源性、含水量等),最后对下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淇澳岛不同红树林修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集淇澳岛秋茄纯林、无瓣海桑+木榄混交林以及木榄纯林3种修复模式土样,测定土壤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pH值以及总氮、总磷含量,并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修复前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4.29、39.32μg/(g·d)。3种修复模式下,土壤磷酸酶活性平均值为17.16μg/(g·d),脲酶活性平均值为166.80μg/(g·d)。修复后土壤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总氮和总磷较修复前均显著增高。修复后红树林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序均为秋茄纯林>木榄纯林>无瓣海桑+木榄混交林。在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中,土壤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均表现为秋茄纯林明显高于木榄纯林和无瓣海桑+木榄混交林。修复后土壤的总氮和总磷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种植红树林能有效增加土壤中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79-17481,17528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中碳库差异很大,通过研究农田、森林、草地土壤碳库的变化,为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土壤中碳库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干旱区盐生环境梭梭与胡杨冠下土壤养分的"肥岛"效应,为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支持和参考。【方法】选择10棵胡杨和5棵梭梭为研究对象,分3个土层(0~5、5~10、10~15 cm)采集土样,测定其中的有机碳、全氮、全磷、pH值和电导率,并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和富集效应。【结果】梭梭与胡杨冠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具有相似之处,有机碳与全氮"肥岛"效应显著,而全磷稍差,但均有冠内向冠外递减,表层向深层递减的趋势;从富集率来看,梭梭与胡杨养分富集率均大于1,进一步证实梭梭与胡杨冠下存在的"肥岛"现象。【结论】梭梭与胡杨冠下土壤养分差异性显著,均从冠外向冠内汇集,从深层向表层汇集,其中胡杨在养分含量、富集率方面高于梭梭,具有更强的"肥岛"效应。  相似文献   

8.
土壤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用pH值表示,是土壤溶液的重要性质,它对作物的生长、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发生的各种反应、养分的有效化及土壤的物理性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土壤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对作物布局及合理施肥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上海崇明岛表层土壤碳密度及其碳储量的变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球变化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上海崇明岛土壤普查数据和地统计方法,研究了崇明岛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状况和碳储量。结果表明,全岛大部分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2~4kg/m2,平均2.89kg/m2,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和空间相关性,变异系数和块金效应分别为0.3和0.32。农田和林地的碳密度较高,2002年崇明岛63%的土地面积为农田,其碳储量达到2571.43×106kg,占全岛表层土壤碳储量的71%,而3%为林地,其碳储量占总量的4%。不同用地类型面积的比例与其碳储量基本保持一致。从土壤类型分析,全岛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多的是水稻土,占总储量的69.1%,其次盐土的碳储量占总量的24%。全岛总的土壤碳储量为3720.85×106 kg。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动态监测全岛表层土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干扰下的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是建设崇明生态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制钾矿胁迫堆肥和常规堆肥,在模拟土培试验条件下,对土壤中微生物总群数量、有效钾含量变化进行测定,进而研究该堆肥对土壤中钾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入堆肥后,土壤中有效钾含量在培肥过程中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钾矿胁迫堆肥施入土壤后,有效钾含量由最初的200mg.kg-1增加到600mg.kg-1,与常规堆肥相比提高了数倍。同时在培肥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得到很大提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在施钾矿胁迫堆肥的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明显,细菌和真菌含量在培肥后期占了主要地位。由此可见,钾矿胁迫堆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促进土壤钾素的循环,有效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了解喀斯特土壤物理性质对喀斯特石漠化过程的具体响应,对构建科学完整的石漠化程度评价和潜在危害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特征及规律提供依据,以贵州省贞丰县境内花江小流域1.2 km2范围为研究区域,对樵采和开垦2种人为扰动方式下石漠化进程中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比重及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樵采和开垦2种动力作用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随石漠化进程的变化表现各异。樵采作用下土壤中0.25~0.05 mm、<0.001 mm的颗粒呈增多趋势且变化较大,异质性明显,土壤机械组成由粗变细,土壤质地从壤土演变为重粘土;开垦作用下土壤的机械组成无明显变化,较均匀一致,土壤质地基本维持在重粘土至极重粘土;樵采作用下土壤结构以中等大小(1.00~0.25 mm)团聚体为主,开垦作用下以形成大团聚体(>2 mm)为主,且开垦作用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更强。樵采和开垦2种动力作用下土壤比重均增大,同时土壤团聚体均随石漠化进程的加深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自制钾矿胁迫堆肥和常规堆肥,在模拟土培试验条件下,对土壤中微生物总群数量、有效钾含量变化进行测定,进而研究该堆肥对土壤中钾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入堆肥后,土壤中有效钾含量在培肥过程中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钾矿胁迫堆肥施入土壤后,有效钾含量由最初的200mg.kg-1增加到600mg.kg-1,与常规堆肥相比提高了数倍。同时在培肥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得到很大提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在施钾矿胁迫堆肥的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明显,细菌和真菌含量在培肥后期占了主要地位。由此可见,钾矿胁迫堆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促进土壤钾素的循环,有效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以及“肥岛”效应,验证高寒灌丛“肥岛”发育的物种效应。【方法】选取了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硬叶柳(Salix sclerophylla)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3种高寒灌丛,对灌丛水平方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高寒灌丛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SOC分布特征:3种灌丛SOC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均呈现出由根部经冠下向灌丛间地处逐渐递减的趋势;垂直分布来看,3种灌丛SOC含量总体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种类灌丛作用深度也不同。TN分布特征:在水平方向上,3种灌丛TN含量在表层(0~20 cm)呈现出根部高于灌丛间地的现象;在土壤的垂直剖面,3种灌丛土壤TN含量的规律同SOC的变化趋势一致。TP分布特征:除山生柳灌丛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由内向外逐渐增加的趋势外,硬叶柳以及绣线菊无明显规律;山生柳灌丛土壤TP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硬叶柳和绣线菊各土层之间TP含量变化并不大。富集率总体表现为山生柳>绣线菊>硬叶柳...  相似文献   

14.
"肥岛"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灌丛植被富集养分、维持自身生存的普遍现象,其对灌丛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2种不同植被类型灌丛的3种生境(冠下、冠缘和灌丛间地)的土壤进行采样、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柠条和油蒿灌丛均存在"肥岛"现象,主要在表层土壤(0~20cm)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土壤养分指标与灌丛间土壤的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从"肥岛"的空间尺度来看,油蒿"肥岛"的水平范围超出了本身冠幅覆盖区,而柠条"肥岛"相对小于本身冠幅覆盖区,其作用深度亦小于油蒿,体现了灌丛对土壤养分富集的物种效应;3)同一物种灌丛对土壤不同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有差异性。总体来说,研究区灌丛"肥岛"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物种效应,相对柠条而言,油蒿灌丛土壤养分聚集效应更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油蒿灌丛低矮和茂密的冠层空间结构更利于凋落物的捕获与保存,较多凋落物的输入与土壤结构和养分间的正反馈机制加速了油蒿冠下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其"肥岛"效应能达到更广、更深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15.
胡杨、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胡杨和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胡杨"肥岛"颗粒分形维数冠幅内略小于冠幅外,表明胡杨冠幅内土壤质地比冠幅外土壤质地略粗;梭梭"肥岛"颗粒分形维数冠幅内大于冠幅外,表明梭梭冠幅内土壤质地比冠幅外土壤质地细.胡杨和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与砂粒(>2.00 mm)含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与粉粒(2.00~0.05 mm)、粘粒(<0.05 mm)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荒漠灌木"肥岛"土壤的定量指标之一,但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和总盐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钾是作物营养三要素之一,植物施用钾肥,不但能增加产量,而且能增强作物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倒伏和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提高作物品质。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氮、磷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富蕴县的土壤养分状况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过去的缺氮、少磷、钾有余演变为缺氮、少磷、钾不足,耕地缺钾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因素,钾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位于渤海湾埕岛油田的滩海土壤腐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影响土壤腐蚀性的主要因素,指出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在滩海区域内含水量高、导电性好的土壤往往为低腐蚀性土壤,这与用电阻率判别腐蚀性的常规规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淤泥质海岸防护林的降盐改土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淤泥质海岸防护林降盐改土的功能,结果表明,淤泥质海岸防护林表土已脱盐,土壤中可溶性离子成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具有典型盐渍土的特性,土壤含盐量与潜水矿化度密切相关(r=0.9940),并随季节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林木根系对降盐改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鸟岛的蛋岛连陆以后,鸟类赖以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了变化。首先是来自陆地的天敌造成了蛋岛的危害。其次由于气候条件对蛋岛的微环境形成不利影响,使鸟类赖以营巢、繁殖的栖息地逐渐丧失。人类的活动也构成了对蛋岛的威胁。对天敌我们采陂了驱赶访地区主要害兽和加高加长网围栏等防治措施。对气候条件造成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保护植被和防止沙化着手。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我们从建立健全职工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结合科普对游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和观鸟指导、加强与社区联系和依法进行保护等方面等手。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蛋岛的野生岛类种群得以保留和延续,保护住大自然赐于我们人类的这一宝贵的天然财富。  相似文献   

20.
土壤化验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巍 《农村科技》2007,(9):25-25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1.采样时间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施肥等。因此,采取土样时要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集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土壤因化验目的不同,采样时间也不同。为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应随时采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