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功能性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场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一种经济实用的养殖废水处理途径,人工湿地废水处理工艺越来越引起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人工湿地处理机理、人工湿地的建造参数、人工湿地的作用及人工湿地的管理等,从生态系统的尺度展望了功能性人工湿地建构和多类污染物的联合去除的前景,期望在未来的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研究中关于养殖场废水处理的研究得到更切实的关注和更实质的进展,为动物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构建功能性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场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寻求一种经济实用的养殖废水处理途径,人工湿地废水处理工艺越来越引起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人工湿地处理机理、人工湿地的建造参数、人工湿地的作用及人工湿地的管理等,从生态系统的尺度展望了功能性人工湿地建构和多类污染物的联合去除的前景,期望在未来的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研究中关于养殖场废水处理的研究得到更切实的关注和更实质的进展,为动物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湿地是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以节能、污水资源化为指导思想,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和实用化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这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受到日益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况、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丁疆华  舒强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320-320,F003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构成和特点,阐述了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和应用及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氮、磷、有机物的去除过程,提出人工湿地这种处理污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复合人工湿地运行2 a净化水禽污水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构建表流与潜流湿地相结合的复合人工湿地来处理水禽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研究了运行2年的复合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CODcr)、总悬浮物(TSS)、全氮(TN)和全磷(TP)的去除作用.研究表明,复合人工湿地对CODcr、TSS、TN和TP的2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64%、72.64%、31.69%和52.67%:对污染物CODcr、TSS、TN、TP 的去除效果随复合人工湿地运行时间变化而有所差异.在表流湿地中,夏季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要优于秋季,秋季潜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优于夏季.在对TSS的平均去除率,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都表现为秋季优于夏季.表流湿地对TN的平均去除率表现为夏季显著优于秋季.在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中,表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都表现为秋季优于夏季,而潜流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表现为秋季低于夏季.通过对进出水中的TP、TN、TSS和CODcr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除复合人工湿地和表流湿地区TSS的进水质量浓度与出水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性外,其他复合人工湿地不同构建类型进出水的CODcr、TN、TP质量浓度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地区应用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发生量、排放特点及治理现状;介绍了人工湿地类型、特点及污染物净化机理;结合我国农村现状,阐述了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适用条件及场所。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 TM和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几种挺水植物净化生活污水总氮和总磷效果的研究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3种不同植被系统、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总氮和总磷的效果,并同无植被系统、相同基质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范围里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3种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总氮有较好的去除作用,随着污水中总氮浓度的增加,虽然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去除总氮的效果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仍然能维持较高的总氮去除水平,无植被的人工湿地总氮去除效果则下降较快.在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中,以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氮素净化能力最强,其次为灯心草和蝴蝶花,这与植被自身吸收同化污水中氮素水平以及植物根系微生物作用有关.对于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本研究中由于污水中磷素浓度较低,无植被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磷素均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的植物体中磷素仍有明显的吸收同化富集现象,其中石菖蒲吸收同化磷素能力最强,其次为蝴蝶花和灯心草,植被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对于污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在猪场污水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人工湿地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的功能,它是一种推流式生物反应器。文中主要叙述人工湿地结构与净化猪场污水机理;并分析了人工湿地从开始运行到成熟过程,湿地结构成分变化及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经筛选,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为鸭舌草,它是适于这类型人工湿地种植的良好草种。经运行测试分析表明:BOD5去除率达88.04%,CODCr去除率达88.56%,SS去除率达90.77%,硫化物去除率达88.29%,铜化物去除率达95.74%。人工湿地因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在猪场污水处理系统中使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测定波式潜流人工湿地(W—SFCW)与潜流人工湿地(SFCW)中基质、介质填料、植物在污水处理中所截留的磷含量,分析湿地各组成部分对磷的吸收作用,并对各组成部分的去除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试验进一步明确了W—SFCW和SFCW对磷的净化机理,从而为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W—SFCW对TP的去除率比SFCW高。两种湿地系统中土壤和湿地植物截流吸附了较多的磷,石头填料对污水中的磷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其中,湿地植物芦苇比美人蕉对污水中磷的吸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Th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s (EPRI)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Sciences Business Unit, within the Environment Group, has initiated a multi-disciplinary applied research program to develop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s as a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l-bearing electric utility aqueous discharges. EPRI's program involves the building of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s, collection of field data from these systems, and conduct of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their function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se functions. Both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is program and existing data will be used to develop and deliver design criteria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this technology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risk that electric utilities will not meet regulatory-imposed effluent discharge limits. Currently, EPRI along with one of its members, is fu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te-of-the-art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to treat a discharge from a closed dry ash management facility in Pennsylvania. This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along with existing ones located in California and Tennessee, will be used to collect data on the cycling of trace metals.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underway to develop trace element uptake curves for wetland plant species, to determine which plant species one should plant in a wetland in a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 to maximize trace element removal. Plants also will be identified that are high volatilizers for selenium, arsenic and lead. As part of this research, the best plant/microbe associations (i.e., best plant species with the best microbe species) will be identified for achieving the highest rates of trace metal removal. Once this work is completed, these plant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hree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wetlands will be monitored to determine if any improvement in trace metal uptake is occurring. Additionally, EPRI is coordinating its research program with the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s (TVA) program, where design criteria for manganese rock drains for the removal of manganese and successive alkalinity-producing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idic aerobic discharges will be developed. TVA is also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PRI's Wetland Environmental and Management (WEM) Model and is conducting research on anoxic limestone drains.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系统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人工湿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废水处理方法,具有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强、基建和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对人工湿地系统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对有机物、氮磷和金属元素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世岩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67-170,174
针对不同退化程度的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退化湿地土壤剖面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退化湿地土壤的温度特征变化、电导率状况变化、土壤的水分特征变化和土壤容重变化。研究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湿地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物理性质,在未退化湿地→轻度退化湿地→中度退化湿地→重度退化湿地→已垦湿地(农田)的湿地退化研究样带上,湿地土壤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电导率呈降低变化、土壤水分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升高的变化规律。土壤表层与下层相比较,土壤表层温度、含水量与容重均高于土壤下层;在电导率的变化中,除了未退化湿地土壤的下层高于表层以外,其它退化状态的湿地土壤均为表层高于下层。另外,对退化湿地土壤的各物理特征在空间距离上的退化过程进行模型模拟,发现指数增加(或分解)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空间退化过程。本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查明湿地的退化机理,为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疆干旱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动态监测与时空变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区湿地的分布现状、变化过程和时空格局特征,该文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手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干旱区湿地信息的多期监测,实现了新疆地区2000、2005和2010年的湿地分布制图,并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统计方法计算了近10 a时空变化情况,分析了湿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10 a来全疆干旱区湿地约增加了10.1%,2010年新疆湿地总面积达到22 438 km2,较2000年约增加了2 065 km2;2)在类型构成上,2010年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所占比例分别为42.73%、29.43%、17.98%、8.92%和0.94%;3)在空间分布上,南北疆呈现不均衡,南疆湿地约占总体的76%,北疆湿地仅占24%;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流域,以河流湿地为主,空间分布差异显著;4)新疆湿地面积总体上呈增多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动态度分别为:2.58%、2.43%,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的动态度为:0.59%、0.43%;净增量最大的是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分别增加了827.92和531.86 km2,占湿地净增量的65.85%。在变化原因上,全球变暖、新疆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是湿地近年来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了湿地变化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结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重庆市北碚区马鞍溪湿地公园的特色溪谷型地形地貌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解读了北碚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马鞍溪湿地公园的规划策略和规划内容,从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休闲系统的统筹构建、地域特色的充分表达等方面,探讨了溪谷型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及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陶春  高明  徐畅  慈恩 《土壤》2010,42(3):336-343
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并已成为国际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本文在简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耕作、田间水肥管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的研究现状,然后从人工湿地技术、前置库技术、缓冲带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农田养分管理技术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对某潜流人工湿地建立生态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编程模拟湿地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确定了主要除氮机制。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水中有机氮、氨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趋势和范围。进一步进行氮素质量平衡分析可知,该人工湿地的主要除氮机制为硝化、反硝化和植物吸收,有机氮、氨氮和硝态氮的总去除率为60.53%,其中反硝化过程去除43.10%,植物吸收去除13.98%,沉淀去除3.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