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团花绢螟Diaphania glauculalis Guenée是危害团花树的重要害虫。为研究利用其性信息素防控团花绢螟,在光周期L∶D=12∶12、温度20~28℃、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观察了雌蛾释放性信息素情况,采用腺体提取法、吸附法、固相微萃取法制备了同日龄在不同暗期时辰、不同日龄在同一暗期时辰的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采用GC-MS技术,计算机检索分析和鉴定性信息素成分,结果表明:3日龄雌蛾暗期处理6 h产生和释放的性信息素量最大,随后逐渐减少,而吸附法、固相微萃取法均未发现性信息素组分。  相似文献   

2.
在(25±1)℃、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麻疯树柄细蛾成虫的交尾行为、交尾节律及雄虫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无论雌雄,成虫1日龄均可交尾,在1日龄时达到最高交尾率(70.12%),随着日龄的增加,交尾率降低,最低交尾率仅为5.81%,但交尾持续时间从89.33min增加到171.67min;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不同日龄成虫均能交尾,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1日龄成虫交尾率从53.33%增加到69.40%;不同光强对4,5日龄成虫交尾持续时间影响不大;雄虫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表明:在正己烷、正戊烷、二氯甲烷和乙醚4种溶剂中,正己烷是提取性信息素效果最好的溶剂;随着雄蛾日龄的增加,其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反应逐渐下降;腺体提取比空气提取效果好;雄蛾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反应最低浓度为10-3FE·(10μL)-1。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求偶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而产生的性信息素量却等于或高于14 L∶10D光周期下所产生的性信息素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性信息素,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GC-EAD)测定蜀柏毒蛾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成分的活性反应,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GC-MS)鉴定其活性反应成分。GC-EAD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2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林间试验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诱芯对蜀柏毒蛾有相近的诱集效果,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是蜀柏毒蛾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通过对复合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1∶9(200μg)、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9∶1(200μg)和单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200μg)、顺-9-十八碳烯醇((200μg)4种配方诱芯林间诱集效果试验,结果 4种配方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但复合组分诱集效果比单组分诱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枣林中的系统调查与试验研究,明确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fivaLiu)成虫趋向其性信息素的行为及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成虫的时辰节律;大面积诱杀对枣林中这种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应用性信息素引诱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在4:00~6:00,其累计诱杀率为37%~76%,第2个在18:00~22:00,其累计诱杀率为15%左右。性信息素引诱不仅影响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同时也干扰了成虫的取食、扩散与隐蔽情况下的飞行活动。大面积枣林中诱杀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诱杀区与对照区比较,有效卵的减退率为685%~852%。  相似文献   

9.
昆虫的触角电位昆虫以它们的气味语言——性信息素来达成交配。这种极微量的化学物质一般由雌蛾分泌,雄蛾通过触角感知。昆虫的触角,尤其是羽毛状触角,表面长有很多细毛,这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不同类别的挥发性化学气味物质作为刺激物,通过触角电位技术记录触角中电位的变化,测得引起银杏大蚕蛾触角中电位明显变化的化学气味物质是不饱和的碳链化合物,且终端带有醇、醛、酯的官能团。结合大蚕蛾科蛾类性信息素的主次要成分,确定这些化学气味物质可能为银杏大蚕蛾性信息素的类似物。  相似文献   

11.
张金桐  孟宪佐 《林业科学》2000,36(5):123-126
小木蠹蛾 (HolcocerusinsularisStaudinger)是北京、天津等地园林树木白蜡、国槐、丁香、银杏、海棠等主要蛀干害虫 ,据 1 979年对北京市行道树的调查 (高瑞桐等 ,1 983;蒋三登等 ,1 983) ,遭此虫危害严重的地方被害株率高达 80 %以上。 1 998年再次调查发现 ,虫害程度有增无减 ,在一根长 50cm、直径8cm白蜡树段内幼虫达 2 63头。受害树株常发生风折、枯枝甚至整株死亡。同时幼虫从树干内排出粪屑挂满树枝树干或飘落地上 ,有碍市容卫生。防治方法主要是修除被害树干和施用化学药剂 ,长期使用这些方法不仅…  相似文献   

12.
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人工饲养与枣树林间定时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皮暗斑螟的生殖生物学进行观测.傍晚(17-20时)羽化的成虫占总量的45.71%,交尾多于午夜后至凌晨前进行.在室内通过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皮暗斑螟雄蛾对来自雌蛾性腺的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通过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初步明确了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组分为(Z9,E12)-十四碳-9,12-二烯-1-醇[(Z,E)-9,12-14:OH]和(Z9)-十四碳-9-烯-1醇(Z9-14:OH).对二组分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单体和混合物进行了林间引诱试验,初步结果表明(Z,E)-9,12-14:OH的诱虫效果较好.5,50,500和1 000 μg不同剂量诱芯的田间引诱试验证明,500 μg剂量诱芯诱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舞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研究表明: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对舞毒蛾的诱捕效果不同,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圆筒型诱捕器次之;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设置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捕作用最强,3.5 m次之,1.5 m最差;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从8∶00持续到22∶00,反应高峰在14∶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  相似文献   

15.
Pheromone-mediated mating disruption (MD)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European grapevine moth (EGVM), Lobesia botrana, with a successful interference on natural female calling during the male searching fligh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n the impact of the hour of the day on EGVM male flight. While various models forecasting the day of maximum presence of males per flight have been developed, field research on the male flight activity over 24 hours is scarce. Hence, we used video camera-assisted pheromone traps to allow a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EGVM flights over daylight and night hours, quantifying captures of male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vineyards located in northern Spain over two years (2016 and 2017). Results showed that EGVM flight mainly occurred between 21:00 and 23:00 h (GMT+1, daylight saving time). Furthermore, male catche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over the study year, annual flight period and vineyard. Most of the dispensers used worldwide for EGVM MD continuously release the main sex pheromone component [(7E,9Z)-7,9-dodecadien-1-yl acetate], except for some automatic devices releasing puffs of sex pheromones at selected time intervals. The findings presented here can be useful to optimize the MD technique, identifying selected time intervals when the release of EGVM synthetic pheromones can be concentrated, boosting MD efficacy against this important pest, minimizing the release of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molecul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reducing application costs.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诱杀山地果园梨小食心虫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南云和县重河湾山地果园,采用不同类型诱捕器、不同药剂和不同浓度性信息素比较了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诱捕器中,以粘胶型诱蛾效果最好,其次是水盆型,其它诱捕器不适合诱捕梨小食心虫;纯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蛾效果最好,加入梨酯后,诱蛾效果显著下降,梨果中提取出的梨酯诱蛾效果最差;同一性引诱剂诱捕效果随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但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重齿小蠹对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7:00~21:00,反应高峰在14:00-19: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利用人工合成的聚集信息素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5月20日左右,扬飞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扬飞末期为8月26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98 d。2007-2009年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前、后重齿小蠹致死木平均分别为3.39株/hm2和0.76株/hm2,致死木减少了77.58%,而对照区试验前、后致死木平均分别为15.89株/hm2和18.11株/hm2,致死木增加了13.97%,3 a大量诱杀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大武  郭广忠 《林业科学》1994,30(3):225-232
本文对金钱松小卷蛾(CelyphapseudolaxicolaLiu)雌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室内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为14:10的条件下,雌蛾求偶在黑暗4h时达到高峰,求偶百分率达到85%。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己洗抽提液用高效毛细管色谱仪进行分析,获得了五个信息素组分。利用乙酰化反应,色谱分析,标样对照以及色-质联用证实,鉴定出这五个化合物分别是12:OH、Z10-12:OH、12:Ac、Z9-12:Ac和Z10-12:Ac。它们的比例是:6.8:5.4:24.56:1:22.29。在风洞中用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物、合成性信息素组分作为诱芯,均能引诱雄蛾产生从起飞、定向、到降落在信息素源这一系列性行为反应。林间生物试验亦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9.
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槐小卷蛾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性信息素诱捕器的颜色、形状、粘胶面积以及在树冠内放置的位置对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 (Mayrick)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绿和黄3种颜色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蓝颜色的诱捕效果;三角形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效果明显优于双层圆盘形和双层船形的诱捕效果;粘胶面积为500.0cm^2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250.0cm^2和166.7cm^2的诱捕效果;悬挂于树冠中上部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悬挂于树冠中部及中下部的诱捕效果。在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系统中,悬挂在树冠中上部、粘胶面积为500.0^2的白颜色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重大森林害虫。通过对模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诱捕器诱虫效果不同,圆筒型和船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方形的较差;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不同,设置在树冠下层和中层的诱捕器诱捕效果较好,上层的较差;不同设置距离的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随着设置距离的增加,诱捕器的诱捕量逐渐下降,设置于距林缘50 m的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远引诱距离可能为280 m。研究结果为利用性信息素对模毒蛾进行种群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