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 758万t、2 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 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 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 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 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量对上海地区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以上海市青浦区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PICARRO G2508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探索不同秸秆还田量下稻田CH4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通量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呈显著(P<0.05)正相关,且两者的相关性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强。稻田CH4排放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不还田、半量(2.5 t·hm-2)还田和全量(5.0 t·hm-2)还田3种情景下,稻田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0.00±0.06)、(53.26±0.06)、(121.55±0.03) kg·hm-2,且其排放集中在水稻分蘖期,贡献率达49.40%~52.11%。在不显著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秸秆半量还田的单位水稻产量CH4排放量较全量还田降低56.17%,是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的适宜秸秆还田量。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作物高产稳产,设置秸秆还田(S)与不还田(即秸秆移出,N)两种模式,氮肥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0(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肥,播种时一次性施入氮肥75 kg·hm-2、磷肥120 kg·hm-2和钾肥55 kg·hm-2作基肥,春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150 kg·hm-2)、常规氮肥分别加10%、20%、30%处理(+10%、+20%、+30%)和常规氮肥分别减10%、20%、30%处理(-10%、-20%、-30%)探索秸秆还田模式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秸秆移出模式下玉米产量高于秸秆还田,增产18.35%;施氮处理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移出模式,增幅为0.22%~7.94%。秸秆还田模式下+10%处理玉米净收益高于其他处理,至少增收486.41元·hm-2,农户在生产中可以采用秸秆还田适当增加氮肥的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2种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油菜及小麦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对比秸秆还田下的2种轮作模式,增施氮肥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稻麦轮作下,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量为0.632和0.564 t·hm-2,增产率分别达6.85%和10.67%;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50和1.07 t·hm-2,增幅分别达8.11%和9.06%。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54和23.57 kg·hm-2,增幅分别达7.88%和21.28%,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增加35.11 kg·hm-2,增幅达13.65%。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可以达到或优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的水平,且以稻麦轮作下效果更为明显,其中水稻和小麦季平均增产量分别为0.439和0.385 t·hm-2,增产率分别达5.12%和7.63%;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09和21.06 kg·hm-2,增幅分别达8.26%和20.82%,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32.14 kg·hm-2,增幅达13.66%。就氮肥利用率而言均表现出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季均值范围52.03-59.29 kg·kg-1,油菜季10.62-11.12 kg·kg-1,小麦季33.63-36.20 kg·kg-1),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效果要明显优于秸秆不还田,且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稻油轮作下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2次施用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45和4.07 kg·kg-1,增幅分别达4.36%和7.37%,油菜季分别增加0.36和0.49 kg·kg-1,增幅分别达3.38%和4.62%;稻麦轮作下水稻季分别增加3.88和1.64 kg·kg-1,增幅分别达7.46%和3.10%,小麦季分别增加1.60和1.93 kg·kg-1,增幅分别达4.75%和5.65%。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相比,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在稻油轮作下水稻和油菜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68%和4.00%;在稻麦轮作下水稻和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12%和7.63%。【结论】综合氮素利用效率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种水旱轮作模式均可以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以保证作物达到高产或稳产的目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不同稻作区域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稻作区域钾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农田钾素表观平衡的影响,分析不同稻区秸秆还田可替代化学钾肥的用量,为不同区域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在湖北省鄂东丘陵、鄂中丘陵岗地和江汉平原3个区域的19个县(市)布置稻田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研究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钾(NP);(2)施化学钾肥(NPK);(3)施秸秆(NP+S);(4)秸秆还田配施1/2化学钾肥(NP+1/2K+S);(5)秸秆还田配施3/4化学钾肥(NP+3/4K+S);(6)秸秆还田配施全量化学钾肥(NPK+S)。【结果】不同稻作区钾肥和秸秆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与NP处理相比,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NPK处理水稻分别增产0.36、0.36和1.07 t·hm-2,平均增产率分别为6.4%、5.0%和15.3%;而施秸秆(NP+S)处理水稻分别平均增产0.57、0.49和0.24 t·hm-2,增产率为7.6%、6.9%和4.0%。3个稻作区施化学钾肥(NPK)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加20.1-61.9 kg K2O·hm-2,施秸秆(NP+S)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加8.5-39.1 kg K2O·hm-2,江汉平原区施化学钾肥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施秸秆处理,而鄂东丘陵区和鄂中丘陵岗地区NP+S与NPK处理的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均没未表现出差异。通过计算土壤-作物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发现一季水稻收获后土壤钾素均处于亏缺(平均钾素亏缺量为144.3-284.4 kg K2O·hm-2)状态,但秸秆还田处理亏缺量小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保证水稻产量(即NPK处理产量)时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模型计算出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的平均钾肥用量分别比目前钾肥推荐用量(60 kg K2O·hm-2)节约化学钾肥66.8%、75.2%和9.7%;参考2013年钾肥和水稻价格,可计算出秸秆还田条件下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最经济钾肥推荐用量分别比推荐用量节省化学钾肥54.3%、53.5%和36.9%。【结论】湖北省不同稻区均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减少钾肥投入,不但可以缓解土壤钾素亏缺,而且对农田钾素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田的施用剂量和促生效果,进行了相关的大田试验。本试验在常规施肥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了M1(CK),M2 (30 kg/hm2),M3 (75 kg/hm2)和M4 (120 kg/hm2)4个梯度的促腐菌剂施用剂量,研究了不同施用剂量对水稻成产因素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不仅可以促进秸秆降解,且对每公顷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影响显著。与对照组M1相比,M3 (75 kg/hm2)组促产效果最好,其中每公顷穗数为466.35万穗,比对照提高了16.09%;穗粒数为86.03比对照提高了12.12%。在实际产量方面M3组为7510.35 kg/hm2,比对照提高了12.94%。土壤理化性质表明,促腐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93.33%、18.13%和46.93%。该试验评价了施用不同剂量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在水稻田降解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化肥减量试验得出水稻最佳施肥方案,从而指导水稻科学施肥、杜绝过量施用化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提质增效,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参数修改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当地紫泥田、中性土壤、中等肥力的水稻田,处理2(普通推荐施肥+有机肥)小区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处理4(普通推荐施肥量减20%+有机肥)相比处理2产量略减,但减肥效果较好,综合比较,推荐当地水稻有机无机配施最佳施肥量为氮肥47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96 kg·hm-2,同时增施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  相似文献   

8.
张欣欣  石磊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9):4010-4023
【目的】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评估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三大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产量水平评价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环境代价和经济效益。【结果】农户作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平均产量为4 573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619 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 319 kg·hm-2,高低产量相差5 388 kg·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340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893 kg·hm-2。小麦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77 kg N·hm-2、102 kg P2O5·hm-2和37 kg K2O·hm-2;玉米分别为247 kg N·hm-2、103 kg P2O5·hm-2和47 kg K2O·hm-2;水稻分别为186 kg N·hm-2、88 kg P2O5·hm-2和64 kg K2O·hm-2。3种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氮磷肥普遍过量施用、钾肥过量与不足并存,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严重。对于氮磷钾肥的减施潜力,小麦分别为41%、59%和59%;玉米分别为55%、73%和66%;水稻分别为38%、64%和58%。施用的肥料形态均表现氮以单质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磷钾以复合肥为主;有机肥养分供应量很低。肥料结构均表现为重基施轻追施,氮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磷钾肥鲜有追施。生产1.0 t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活性氮损失量分别为6.9、3.8和3.3 kg,低产组的活性氮损失强度比高产组分别高52%、85%和74%,降低损失的潜力分别介于16%—33%、31%—50%和4%—38%。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 468、9 091和20 020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459%、128%和52%;减肥增效后总效益分别为4 919、9 905和20 543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290%、106%和48%。【结论】基于产量水平深入剖析了陕西省农户的生产行为,低中产组为化肥减量和收益提升的重点。农户氮磷钾肥减施潜力分别为45%、65%和61%;小麦、玉米和水稻因化肥减施而降低活性氮损失的潜力分别为26%、45%和18%;提高环境经济效益的潜力分别为10%、9%和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水旱轮作制度下,化学磷肥和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作物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进行,选取定位试验中的3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磷(NK);(2)施磷(NPK);(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NPK+S)。通过测定作物产量、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分析作物磷素利用效率,探讨土壤有效磷变化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与N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30.3%和35.9%,磷积累量分别提高495.3%和98.5%;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9.1%和11.0%,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0.6%和11.7%;油菜产量和磷积累量对磷肥和秸秆的响应优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和水稻的平均磷素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8%和33.9%,油菜、水稻和周年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8.6%、17.0%和19.8%。秸秆还田对水稻磷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4年油菜水稻轮作后,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亏缺110.2 kg P2O5·hm -2,有效磷浓为1.9 mg·kg -1;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10.9 kg P2O5·hm -2,有效磷浓度(4.3 mg·kg -1)较不施磷处理提高126.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22.1 kg P2O5·hm -2)较NPK处理增加5.3%,有效磷浓度(5.1 mg·kg -1)较NPK处理提高18.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但土壤磷盈余量没有明显增加。连续秸秆还田和施用化学磷肥条件下,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 -2的磷,NPK和NPKS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1.8和2.0 mg·kg -1。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磷素有效化。【结论】施磷显著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了土壤磷盈余量和有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在施磷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高了作物特别是水稻对磷素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同时能够在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减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量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水稻产量。与单施纯氮270 kg·hm-2处理相比,等氮量的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3.86%、13.83%、54.64%、21.60%、33.81%,而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减少了13.69%、49.22%和32.36%。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的产量最高,较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处理和秸秆还田不施氮肥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产57.90%、62.22%。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为最优的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量模式,对改善土壤养分、增加土壤碳库、提高水稻产量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水溶硅肥和水溶锌肥对常规稻嘉67产量的影响,以不同硅肥施用剂量与不同锌肥施用时期为双因素变量展开试验,结果表明,S1t(通过在基肥施用120 kg·hm-2水溶硅肥,于分蘖期喷施3 000 mL·hm-2水溶锌肥)综合效果最佳,产量提升约12%。  相似文献   

12.
结合土壤墒情实时原位检测技术,分析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幅度和施氮量对设施菜地无机氮剖面分布和番茄产量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在山东省寿光市设施番茄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施氮100 kg·hm-2宽幅灌溉(W100),施氮100 kg·hm-2窄幅灌溉(N100),施氮150 kg·hm-2宽幅灌溉(W150),施氮150 kg·hm-2窄幅灌溉(N150)。宽幅和窄幅灌溉的水分变化区间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5%和68.5%~71.5%。采集番茄苗期、开花结果期、成熟采摘期的土壤剖面样品并测定其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番茄产量。结果表明:施化肥氮100 kg·hm-2条件下窄幅灌溉处理对于减小硝态氮累积效果较好。与宽幅灌溉相比,窄幅灌溉可显著提高设施番茄产量达80 t·hm-2以上。因此,为了减少土壤中无机氮的累积迁移并提高作物产量,在水肥一体化下建议在施用化肥氮1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连续7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索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地上部吸氮量、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为小麦增产及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处理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不施用氮肥)、84 kg·hm-2(N84,当地推荐氮肥用量的一半)、168 kg·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未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氮肥较不施氮肥小麦增产18%—29%,而超高氮肥用量较推荐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公顷小麦穗数增加5%—7%,产量平均增加5%—6%。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16%—33%。秸秆还田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地上部吸氮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地上部吸氮量平均增加5%—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平均增加18%,增加的硝态氮含量主要分布在70—170 cm土层。N168处理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土壤氮处于亏损状态,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弥补了氮亏缺,进一步增加氮肥用量,将大幅增加土壤氮盈余量。相对于秸秆还田,氮肥用量对土壤氮盈余量的影响更大。【结论】秸秆还田配施高氮肥用量能增加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但同时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盈余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土壤表观氮平衡等,秸秆还田配施168 kg·hm-2氮肥更利于维持小麦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田土壤酸化加剧问题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在酸性土壤蔬菜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牡蛎壳土壤调理剂不同用量(0、750、1 500、2 250、3 000 kg·hm-2)对土壤理化性状和萝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的土壤pH值提高0.1~0.5单位,可交换酸下降0.25~0.69 cmol·kg-1,交换性钙含量提高12.26~45.52 mg·kg-1,萝卜增产3.2%~18.0%,净效益增加1 444~10 165元·hm-2。综上,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能够明显缓解土壤酸化,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综合考虑土壤改酸效果与生产效益,该区域萝卜施用1 500~2 250 kg·hm-2牡蛎壳土壤调理剂是合适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因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旱地番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通过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鸡粪),探讨菜田减肥潜力和有机肥增效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利用CRITIC法分析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置8个施肥处理,试验连续进行3 a,其中第二年倒茬种植豆角。每年测定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F100(鸡粪54 000 kg·hm-2+常规化肥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225 kg·hm-2)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施肥处理中,化肥减量25%可增加产量。在化肥减少25%的基础上,增加50%有机肥,减少50%化肥的处理ZJJH(81 000 kg·hm-2鸡粪+N 56.25 kg·hm-2、P2O5 28.13 kg·hm-2、K2O ...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宁化县种植推广的烟后稻新品种,2022年宁化县引进华浙优223、平两优丝苗、乾两优馥香占、榕夏两优676等1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以晶两优534为对照品种(CK),开展品种筛选试验,考察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等指标。结果表明:荃两优087产量为10 543.5 kg·hm-2,比对照增产14.1%;晶两优8612产量为10 437.0 kg·hm-2,比对照增产13%;明兴两优164产量为10 384.5 kg·hm-2,比对照增产12.4%;荃两优1606产量为10 312.5 kg·hm-2,比对照增产11.6%;冠两优华占产量为10 012.5 kg·hm-2,比对照增产8.4%;榕夏两优676产量为9 891 kg·hm-2,比对照增产7.1%;雅5优明占产量为9 811.5 kg·hm-2,比对照增产6.2%;这7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宜在宁化县作为烟后稻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在2.7%~10.6%。其中秸秆全量还田(7500kg/hm2)配施碳铵210kg/hm2+碳酸钙30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301kg/hm2,比对照增产10.6%;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配施碳铵210kg/hm2的处理,产量8217kg/hm2,比对照增产9.5%;秸秆全量还田+碳铵90kg/hm2的处理产量最低,增产率为2.7%。同一调查日期内各处理株高相近。处理4对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褐变穗等病害的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发病率降低20个百分点,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穗粒数、空瘪率呈递增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碳铵施用量与产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处理4比处理3每公顷增产水稻274.5kg,增产率为3.4%。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增产率在3.9%~6.0%;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1~3.1 g/kg;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土壤中磷、钾养分含量,尤其是钾素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2.3~3.9 mg/kg。同时提出了秸秆还田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在2.7%~10.6%。其中秸秆全量还田(500kg/667m^2)配施碳铵14kg/667m^2+碳酸钙20kg/667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553.4kg/667m^2,比对照每667m^2增产10.6%;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配施碳铵14kg/667m^2的处理,667m^2产547.8kg,比对照667m^2增产9.5%;秸秆全量还田+施碳铵6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低,增产率为2.7%。同一调查日期内各处理株高相近。处理4对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褐变穗等病害的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发病率降低20%,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穗粒数、空瘪率呈递增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碳铵施用量与产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处理4比处理3每667m^2增产水稻18.3kg,增产率为3.4%。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畜禽粪污堆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应用效果,以达到化肥减量、提高地力、提升品质的目标。通过设置水稻应用畜禽粪污堆肥替代氮肥的不同比例处理,分析各处理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变化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用畜禽粪污堆肥37 500 kg·hm-2、60%氮肥的水稻产量最高,达到6 942.0 kg·hm-2,较CK1、CK2分别增产47.95%和21.98%;施用畜禽粪污堆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钾含量提高,培肥地力;施用畜禽粪污堆肥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降低,有效提高稻米品质。综合分析,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肥力水平中下等低产田施用堆肥15 000 kg·hm-2、80%氮肥处理能达到减施化肥量、提高水稻产量、培肥地力、提升稻米品质的目标,可进一步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