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植被的1.6 hm2样地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优势科是樟科、壳斗科、木兰科、紫金牛科和山茶科等;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地理性质;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建群树种多,且部分不同的建群种间可组合构成不同的群丛,群落类型呈现多样化;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外貌以单叶、革质、全缘和中小型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在物种组成数量、科属分布区类型和生活型谱以及叶的性质特征等方面具有中亚热带南部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样地调查,对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五岭坑低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内物种丰富,计33科58属124种,种类组成以冬青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蔷薇科、山矾科等为主,常绿阔叶树种104种3 040株,分别占种数和总株数的83.87%、98.51%,群落的树种组成反映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征;2)群落幼树量大,自然更新良好。胸径与株数呈指数分布,立木径级分布连续,表明该群落处于成熟阶段。群落的平均胸径与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3)群落的Simpson指数、Gini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说明树种丰富,分布均匀,优势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重要属;优势树种为少叶黄杞、米槠、南岭栲、赤楠.表明四新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0.48 hm2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样地植物胸径小于6 cm的植株数占73.89%,落叶植物仅占12.38%.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较多的树种构成了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植被恢复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铜陵叶山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其内设置1.8 hm2(150 m×120 m)的大样地,对样地所在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33科、43属、52种植物。乔木层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青冈栎等,落叶阔叶树林木株数、断面积占大样地林木株数和断面积的比例以及重要值之和均大于常绿阔叶树,该群落具备了北亚热带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乔木层林木直径(大于5 cm)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表明该林分具有同龄林直径结构特点。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溲疏,亚优势种有青冈栎等;草本层优势植物种为半岛鳞毛蕨。分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指数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有多种乔木层的幼苗和幼树,乔木层和灌木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m×100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3。研宄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多样性;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等优势种群因兼有实生和萌生2种聚集繁殖方式所致,降低了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树种混交度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常绿阔叶林总体呈中度混交状况。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高校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合肥市高校森林群落的植物组成、分布、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高校植物群落主要有99科、224属、342种(其中含16个变种,7个变型种,13个栽培变型种).蔷薇科、豆科、木兰科和木犀科等为优势科;水杉、枫杨、女贞、桂花、圆柏、雪松、紫叶李和香樟等为优势种.乔木层树种有98种,少数种占有较大比例,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占有一定比例.树木径阶主要集中于5~26 cm.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以乔木层较高,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低.藤本植物种类少,应用率低.群落类型以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为主.笔者认为合肥市高校森林群落应以地带性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体,以提高植物多样性为基础,优化高校森林群落结构,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7.
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林地做对照,对针叶林、阔叶林幼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裸地4种不同林地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4种林地分别采取了间伐、自然更新和移植等不同的恢复方法。通过重要值分析,发现阔叶林幼林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次生裸地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幼苗,但群落简单,无乔木;针叶林中阔叶树种幼苗的重要值较高;针阔混交林中常绿阔叶树种的重要值相对较低。结果表明,各林地的恢复状况是阔叶林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裸地。  相似文献   

8.
用3个特征指标数值综合为重要值的定量方法.分层测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经过顺向演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在1000m^2左右的3个样地99个样方内有灌木11~14种.草本10~21种;按重要值的大小排位.灌木的优势种主要由山茶科、山矾科、紫金牛科的常绿种所组成.草本的优势种主要由蕨类、姜科、莎草科的种所组成;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不少是涵养水源效益好和药用价值高的种;与乔木同样.灌木、草木2个层次中均含有常绿、半常绿、落叶3个层片.攀援或附生多种层问植物.已形成多层的立体群落结构.表现出向更高阶段演替的外貌特征.重要值较能客观地反映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的数量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9.
日本冲绳岛琉球松林台风干扰后的群落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述亚热带地区琉球松林受到干扰后的演替规律,就日本冲绳地区琉球松人工林在强台风干扰后,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琉球松林经台风干扰后演替形成两种群落类型,即琉球松-峨嵋木荷群落和琉球松-峨嵋木荷-蕨类群落;两者在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特点方面差异明显。琉球松-峨嵋木荷群落中,出现乔灌树种26种(DBH≥3.0cm),树种多样性指数为2.55,林下植被特别是草本层盖度低,没有蕨类植物分布。而琉球松-峨嵋木荷-蕨类群落中,出现乔灌树种33种,树种多样性指数为3.51,林下植被特别是草本层发育较好,并有大量蕨类植物分布,其盖度达55%。此外,经受干扰的琉球松林出现了大量的较耐荫的常绿阔叶树种,尤其是山茶科和樟科的树种,而没有出现本地天然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壳斗科的栲类(Castanopsis spp.)。充分说明强台风干扰促进了琉球松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武夷山典型中山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30 km2固定样地设置16个样方,其中13个常绿阔叶林群落、3个落叶阔叶林群落。群落乔灌层物种丰富,占物种生活型的83%。共调查到植物58科112属186种,以壳斗科、山矾科、蔷薇科、山茶科、樟科物种数最多,建群种主要为多脉青冈、闽皖八角、白檀、枫香树等,灌木层以山矾科、山茶科、禾本科为主。物种科属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地区特点。常绿阔叶林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这2种林型在多样性指数上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乔、草优势种重要值亦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只有灌木层重要值存在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泰顺县洋溪林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学特征和测树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由69种树种组成,米槠和木荷Schima superba占优势,重要值分别为65.04%和49.14%;乔木层可分为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和第Ⅲ亚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I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DE分别为69,4.63,0.76和0.093;各亚层物种丰富度S为33~38,多样性指数Isw为4.36~4.85,均匀度E为0.86~0.93,生态优势度DE为0.032~0.071;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蓄积分别为20.77 cm,16.67 m,743株·hm-2,193.80 m3·hm-2.林分直径分布呈倒J型.研究结果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米槠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竞争的数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邻网格法调查获取数据,应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3个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占总株数的71.6%,占总胸高断面积的44.6%。利用Hegyi简单竞争指数研究优势种群竞争的方法,分析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竞争状况。结果表明:100m×100m样地内,胸径在5cm以上的优势种群间存在较剧烈竞争,常绿阔叶优势种群>非常绿阔叶优势种群。常绿阔叶优势种群的竞争更为显著,其种内竞争强度大小为: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种间竞争强度大小为:细叶青冈>青冈>短尾柯:以任一常绿阔叶优势种群为对象木时,均有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大小符合幂函数关系,并达到显著水平,优势种群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当对象木胸径达到20cm后,竞争强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胸径的空间连续性以揭示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问叶林设置100 m×100 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 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群,并用GS+软件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样地整体结构比为0·7,平均空间连续性范围为5.7 m,表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林分胸径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但林分整体的空间连续性范围较小,这也体现了常绿阔叶林的结构复杂性。图2表3参15  相似文献   

14.
福建柏优树子代测定及初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5年生80株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优树子代测定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指标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些差异主要由家系遗传特性决定。以材积为主要选择指标,兼顾树高、胸径和通直度指标,从参试子代测定林中选出J007和N001等13个优良家系,其5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4.05m,5.57cm和0.00594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9.36%,16.46%和33.77%;选出Di001和Di002等35个优良个体,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4.65m,7.5cm和0.01066m3,遗传增益分别为24.19%,42.17%和146.93%。这些优良家系、优良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和无性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5.
百山祖中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5年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分布在中国东部中山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短期群落动态,于2003年和2008年,对面积为5hm。的百山祖森林动态样地进行2次全面调查,分析群落内主要树种的补员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①从2003年到2008年,该样地内胸径≥1cm的植物共有2343株死亡,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7.79%,分属于96个物种,占物种总数62.75%。5a间,新增加的胸径≥1cm的木本植物中共有1131株,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3.93%。有补员个体的物种共计65种,占物种总数的36.72%。②百山祖5hm。样地,胸径≥1cm的所有个体的年死亡率为1.45%,年补员率为0.62%。灌木的年平均死亡率超过2.00%,高于其他生活型功能群,而4个生活型功能群的年平均补员率差异不大。③样地内主要树种胸径≥1cm的个体5a内的年平均死亡率为1.55%,年平均补员率为0.78%。30个主要树种的死亡率、补员率以及适合度差异较大,死亡率和补员率跟物种多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显示:百山祖中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近期出现了一定的更新困难,但物种组成基本稳定;种群动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且与生活型和多度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选择2010年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的晴天,对浙江淳安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类型的森林群落的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小气候因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姥山林场空气负离子浓度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②6种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年平均浓度均在1 000个·cm-3以上,天然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人工森林群落,常绿阔叶树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树群落;③不同季节空气质量评价系数变化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④天然森林群落冬季空气清洁度为B级,其他季节均为A级,人工森林群落夏季和秋季空气清洁度为A级,春季为B级,而冬季仅为C级.综合比较不同季节单级系数和空气质量评价系数的变化差异,认为天然森林群落空气质量高于人工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生长状况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林下分别套种拉氏栲Castanopsis lamontii,青栲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和苦槠Castonopsis sclerophylla,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对该混交模式16年生的不同阔叶树种林分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阔叶树种的树高连年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4年,第4年,第6年,第12年。而胸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0年,第8年,第10年,第8年。不同阔叶树种的林分生长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格氏栲>青栲>苦槠>拉氏栲。在混交林模式中,林间套种苦槠更有利马尾松的生长,种间关系更为协调,马尾松平均树高为23.1 m,平均胸径为31.1 cm,单株材积可达0.536 m3。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8.
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杉木林、厚朴林和毛竹林)中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密度和重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0.153 kg/m3,厚朴林碳密度最小,为0.027 kg/m3,前者是后者的5.6倍;4种森林类型中灌木碳密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厚朴林;天然林中灌木高度、基径和生长状况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