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冬小麦面粉品质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小麦品质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1个面团流变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C配置杂交组合,对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其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不同亲本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优质小麦育种中应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在强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高×高或高×中组合类型;在弱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高×低或低×低组合类型;在中亲优势测定中,除面粉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和评价值为正向超亲优势外,其它品质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不同组合类型面团流变学特性平均优势分析表明,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总体表现为较小的负向优势或较大的正向优势,高×低和低×低组合类型则表现为较大的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特点,以小麦新品种川农16为亲本组配56个杂交组合,测定其F1的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公差指数、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评价值等8个品质性状的超亲和对照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品质性状杂种优势普遍存在,除吸水率和公差指数外,绝大多数组合在其余6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为正向超亲和对照优势,说明利用杂种优势改良小麦品质性状,尤其是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及沉淀值等品质性状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决定小麦品种间杂种F1代粒重的主要因素,为选育化杀杂种小走提供依据,对小走事规材井与杂种F1代粒重与灌菜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品种问杂种F1代的粒重优势与各灌菜性状的关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小麦常规材料的粒重主要由乳熟期充实速率与同化产物合成数量所决定;(2)小走品种同杂种F1代的粒重主要是由籽粒形成后期与乳熟期充实速率所决定;(3)小麦品种间杂种F1代籽粒形成后囊与乳熟期充实速率的杂种优势决定了粒重杂种优势。因此,可用双亲籽粒形成后期与乳熟期充实速率的平均值来预潮其杂种F1代的粒重。  相似文献   

4.
小麦F1代GMP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小麦F1代谷蛋白大聚合体(glutenin macropolymer,GMP)含量的杂种优势以及GMP含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用6个小麦亲本材料,按照Griffing方法Ⅱ组配一套杂交组合,测定和分析了F1代GMP含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杂交组合GMP含量的平均杂种优势呈现负向效应.GMP含量的遗传呈现出倾向于低值亲本的趋势.GMP含量与株高、穗长、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粒重、千粒重、单株粒数、收获指数等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有利于高产优质的结合改良.因此,通过合理组配亲本和选择,可望获得GMP含量高,烘烤品质好和农艺性状优良的丰产品系,从而提高中国小麦的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5.
部分新疆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小麦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分析了82份新疆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遗传变异情况,测定了供试材料的理化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82份小麦材料共出现38条迁移率不同的电泳谱带,有26条带与39项次理化品质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有6条带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和沉淀值等品质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有14条带与38项次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有10条带与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等好的团流变学特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优质材料和7个丰产材料为亲本,按优/优、优/丰和丰/丰三种类型组配23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研究了小麦HMW-GS的遗传及其与杂种小麦品质的关系,探讨了CHA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组合F1、F2的品质优势没有规律性变化,其值大多介于双亲之间,各组合品质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双亲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麦的品质起决定作用,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优/丰和优/优类型。F1、F2代品质优势显著,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小麦HMW-GS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选择优质亚基多的亲本杂交,可提高其在杂交后代中的出现频率,进而提高杂种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优质面包、馒头、面条专用品种选育提供品质辅助选择指标,以3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包括自育品种和引进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新疆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与面包、馒头、面条加工品质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性状、面粉品质、面团特性、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面粉色泽对新疆冬小麦品种面包、馒头和面条加工品质均有显著影响;面粉灰分、湿面筋、稀懈值、亮度和红度是影响面包、馒头和面条加工品质的共同品质性状;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展度是影响面包和面条加工品质的共同品质性状;而籽粒性状仅对新疆冬小麦品种馒头加工品质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红度和黄度与面包总分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0.516、0.537、0.719、0.707、0.534和-0.403;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粉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馒头总分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458和-0.552,面团延展度、稀懈值与面条总分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8和0.432.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面包与面团流变学特性,馒头与蛋白质和面筋数量,面条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品质性状可以作为新疆冬小麦品种面包、馒头、面条加工品质改良时的辅助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8.
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及其与拉面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对新疆拉面品质的影响,以30份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其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及粉色等主要品质性状,并制作新疆拉面,对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主要品质性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面团延伸性、配置比、弹性指数、稳定时间及弱化度等7个面粉品质指标与新疆拉面感官评价总分显著相关,其中干面筋含量和配置比的作用最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主要受到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粉红度(a*)的影响。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具有较好的拉面加工品质,可为新疆拉面专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优质小麦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7个优质小麦品种(品系),分析了优质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以及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逗号地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干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eleny沉淀值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面团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优质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协调好粒产量与加工质量,充分利用蛋白质优质基组合。  相似文献   

10.
饲料甜菜与糖甜菜杂种F1代主要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饲料甜菜和糖甜菜杂种F1与3个亲本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各材料的主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杂种F1代在根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3个性状上表现强杂种优势;粗纤维含量、含糖率与抗病性杂种优势弱;根产量与含糖率(r=-0.818*)、含糖率与粗纤维含量(r=0.907**)、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r=0.954**)、根产量与粗纤维(r=0.736*)4对性状相关程度高,规律明显。同一性状正交、反交杂种优势不同,根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在正交杂种中杂种优势明显;含糖率、粗纤维含量、干物质含量在反交杂种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搜集典型籼粳品种、广亲和品种、偏籼或偏粳品系及恢复系并进行杂交。选取25个籼粳亚种间杂种F1,将其划分为5类。以这5类25个组合的生物产量、茎叶重、秆高、出穗期、每穗颖花数、实粒数、结实率等性状为基本资料,分别计算其超亲优势与竞争优势。结果指出:籼粳亚种间杂种F1茎叶重与结实率存在负相关,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部分,典型籼粳F1杂种优势是难以利用的,利用广亲和系与偏籼或偏粳恢复系及其派生系或者偏籼广亲和系和偏粳广亲和系配组,实现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应作为当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战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I与Group Ⅲ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不同来源的3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与22个父本品种的遗传距离及它们以NCII法配制的6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物候期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3个自交不亲和系与父本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它们与国外品种间的杂种F1产量性状平均优势均较强.杂种生育期及初花至成熟期日数均介于双亲之间,但前者偏向晚熟亲本,而后者却偏向早熟亲本.与其它产量构成因子相比,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不仅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且对单株产量杂种优势贡献率亦最高.在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中,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中,首选目标性状应为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在保证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前提下,提高角粒数、千粒重亦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杂交小麦组织氮积累及含量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材料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及其与籽粒产量、籽粒氮产量和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条件下,组织氮积累和含量在多数取样期表现正向杂种优势,杂交种CH51和APOLLO尤为如此。6个杂交小麦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平均值为9.6%,MERCURY的杂种优势最高,达到了22.72%。在施N条件下,APOLLO的籽粒氮含量杂种优势为8.1%,在6个杂种小麦中最高。在多数取样期,植株、茎秆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籽粒氮产量和含量杂种优势存在中度偏高的正相关关系,与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杂交小麦选育中,在保持较高的籽粒产量优势下,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优势,很有可能提高籽粒氮含量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在主栽小麦种质中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转基因小麦中外源品质基因1D x 5在我国主栽小麦种质中的遗传规律,以转基因小麦B 72-8-11b为父本,主栽品种川89-107和鄂麦18为母本进行杂交,采用SDS-PAGE技术检测并分析各组合亲本、F1、F2、BC1F2、BC2F1、BC2F2代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主栽小麦的基因组中,并能够遵循孟德尔遗传模式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利用小麦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以河南省8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8个组合,分析与产量相关的9个性状的F1杂种优势。分别选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287对SSR引物和33个二核苷酸重复ISSR引物,计算8个亲本间的分子遗传距离.进而分析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SR和ISSR两种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间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832),表明用两种分子标记对小麦品种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除株高外,利用两种分子标记计算的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在全部28个组合中相关不显著,而在12个极端组合中相关系数得到较大提高,并在株高、主茎千粒重和千粒重3个性状上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两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与材料的选择有关。因此认为利用小麦亲本间的SSR和ISSR遗传距离预测F1的杂种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青海省春小麦收割后田间堆放期间产量和品质的变化,选择近年育成的春小麦品种“高原205”(白粒,易穗发芽)、“高原115”(紫黑色小麦)、“高原448”(红粒)和“高原314”(白粒)以及曾为青海省主栽品种的“青春533”(红粒)为材料,收割后以农民常用的田间堆放方式进行堆放,每隔9d对其进行采样,测定产量、SDS沉淀值和降落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放时间的延长,收获产量逐步下降,平均产量从第1次采样(Od)时的504g/m^2减少到63d后的384g/m^2,收获产量平均值与取样时间直线回归F值为20.91,大于F0.01(6.90);SDS沉淀值变化较小,F值为0.90,小于F0.05(2.13);降落数值在取样时间点上差异极显著.F值等于46,72,大于F0.01(2.87)。高原205的降落数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高原448、高原115、高原314和青春533的变化是在O~18d间上升,然后下降。总体而言,田间堆放对收获产量和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河南省在2003-2016年平均单产为2288.6kg/hm2,比1978 -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而言,单株产量,单穗产量和千粒重优势最大,分别为111.39%,62.77%,45.72%,单株穗数,株高和主穗粒数优势次之,分别为24.13%,20.18%和12.76%,主穗小穗数和主穗长优势较小,分别为4.08%和0.67%。研究还发现,种间杂种抽穗斯比母本普通小麦晚0-6d,但较父本斯卑尔脱小麦提前20d左右,表明早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杂种优势比普通小麦分别提高了8.55%,12.13%和9.91%,一些组合沉淀表现超亲优势,说明利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尔脱小麦种田杂交既可以扩大小麦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