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黑鳃病产生原因:底部环境恶化,澳洲淡水龙虾鳃丝受细菌感染所引起。表现为鳃丝由肉色变为褐色、深褐色,直至完全变成黑色,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水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防治措施:先用久效底安、臭氧底安或强效解毒底改片改良底质,然后用护鳃宁泼洒1次,过  相似文献   

2.
<正>一、细菌性烂鳃又称"乌头瘟"。本病是最重要的常见病之一,且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使病情复杂化,成为通常所说的"草鱼三病"。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变黑,尤其头部乌黑,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在病变  相似文献   

3.
《河南水产》1992,(2):17-17
1,用洗衣粉或肥皂的水溶液治疗烂鳃病疗效显著,治愈率达90%以上。洗衣粉或肥皂均为碱性有机化合物,而烂鳃病病原鱼害粘球菌不耐碱性,洗衣粉或肥皂水溶液通过鱼的呼吸运动洗涤鳃丝时,就能够控制和杀死鱼害粘球菌。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使用时先用温水将洗衣粉或肥皂充分溶化后均匀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4.
王苗苗  张金叶  赵元莙 《水产学报》2021,45(9):1555-1562
为了鉴定感染鲤鳃的病原并分析其鳃部严重受损的病因,本研究运用形态计量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该致病黏孢子虫寄生于鲤鳃弓,孢子壳面观呈椭圆形或近圆形,缝面观呈柠檬形,顶面观呈橄榄形;孢子长9.2~11.8μm,宽8.3~10.5μm,厚4.4μm;拥有2个大小不等的水滴形极囊,2个极囊前端略微靠拢,大极囊长3.5~4.7μm、宽2.4~3.1μm,小极囊长2.8~3.8μm、宽1.8~2.6μm,大、小极囊极丝分别缠绕5圈和3圈;部分孢子后端可以见"V"形褶皱,但未观察到囊间突起、黏液被膜和嗜碘泡。18S rDNA与已报道的鳃基碘泡虫相似度达99.69%.因此,该寄生虫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数据以及宿主信息表明,该种为鳃基碘泡虫,属中国新记录。孢囊发生在病鲤鳃部传入和传出动脉之间。由于孢囊体积增大,传入和传出动脉受到压迫而变形、堵塞;鳃丝基部也因此发生机械性断裂;部分孢囊周围结缔组织受到破坏。孢囊破裂后,孢子浸润到周围组织。研究表明,鳃基碘泡虫的孢囊压迫主血管,破坏鳃丝,致使鳃丝血流不畅、供血不足,进而导致鳃呼吸功能丧失,是病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供的鳃基碘泡虫的形态、分子和病理数据可为水产养殖中鳃基碘泡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l主要症状病鱼分散在水面或靠近地边,游动缓慢,不吃食。用肉眼观察,体表、背鳍、尾鳍、颌部发白,发白之处鳞片易脱落,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结条不同程度的腐烂,并附有污物。鳃丝溃烂、出血、鳃盖上有孔洞,鳃丝表面附有乳白色粘液,解剖内脏观察,胃有积水,肝病变,肠内无食物或有少量。镜检没发现奇生虫寄生,在高倍镜下发现体表及鳃部感染大量的细菌02治疗方法及结果根据症状,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及白皮病,随即采取措施。用0.7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死鱼继续增加,后改用吹哺吐酮全地泼洒,同时投喂土霉素药饵,10日内死鱼仍然不…  相似文献   

6.
《内陆水产》1990,(2):35-35
用洗衣粉或肥皂的水溶液治疗烂鳃病疗效显著,治愈率达90%以上。洗衣粉或肥皂水均为碱性有机化合物,而烂鳃病病原鱼害粘球菌不耐碱性水,当洗衣粉或肥皂水溶液通过鱼的呼吸运动洗涤鳃丝时,就能够控制和杀死鱼害粘球菌,从而起到治疗目的。使用时一定要先用温水将洗衣粉或肥皂充分溶化后均匀泼洒全池。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暗纹东方的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刺激隐鞭虫病及肠炎、烂鳃、营养不良等症,对上述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供广大养殖工作者参考。1小瓜虫病病因小瓜虫寄生引起。症状肉眼可见鳃、鳍、体表布满白点状囊孢,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治疗方法(1)百虫净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0.15克/米3,效果显著。(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混合溶液0.7克/米3全池泼洒,效果显著。2指环虫病病因指环虫寄生在鱼的鳃丝上而引发此病。症状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治…  相似文献   

8.
精养池淡水鱼类的鳃病分析贾滔 汤红梅1.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防治方法:应积极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将水中的氨含量降低到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高氨浓度0.025mg/L以下,就不会对鱼类产生危害。换水不便的池塘也可泼洒西菲利、科利尔等生物调水剂,达到快速降低氨氮的目的。且勿大量施用生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免将氨瞬时转化为亚硝酸盐加强了对鱼的毒害。  相似文献   

9.
4.草鱼烂鳃病【症状与诊断】病鱼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颜色更深,离群独游,或停留于池边水面、反应迟钝,剪开鳃盖可见鳃丝腐烂,并往往黏附腐屑和污泥,呈泥灰色或黄色。鳃丝腐烂往往是从鳃丝末端开始,进而向鳃丝基部和邻近鳃丝扩大,以至大部份鳃丝腐烂,仅露出鳃丝软骨。有的重症病鱼的鳃盖骨的内表皮坏死脱落,在鳃盖骨中央呈现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剪取一小块病变较轻的鳃丝组织,置于载玻片上,加一小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后,静置10分钟左右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细长弯曲的杆菌,菌体喜好群集成柱状或草堆状,还可见到…  相似文献   

10.
一、出血病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症状:体侧肌肉、鳍基部、口腔、鳃盖和肠道、眼睛充血,轻者肌肉呈点状充血,鳃丝出血或苍白,有时有腹水,肠道充血、糜烂、无食物。防治方法:第一天,用水质保护解毒剂每亩(1米水深)667~1000克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杀毒灵每亩(1米水深)300~500克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11.
正烂鳃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老三病"、败血症以及暴发病、并发症、综合征等鱼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烂鳃"伴随发生,尤以草鱼最易患发烂鳃病,凡鱼患鳃病均以"烂鳃"为主要症状表现,发病症状非常明显,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开天窗"。虽是常见病但又是不易治好的鱼病之一,也是最易造成死亡的主要鱼病,现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鲫鱼养殖中容易发生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大量寄生于鲫鱼鳃部,导致鳃丝上黏液增多,鳃丝浮肿呈灰白色,鳃盖难以闭合,病情严重时往往引发细菌感染,进而导致鲫鱼死亡。这类寄生虫病在鲫鱼苗种养殖阶段经常发生,严重时造成池养夏花鱼种大量死亡。目前,防治寄生虫类疾病主要还是通过泼洒  相似文献   

13.
黑鳃病在对虾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危害程度可大可小,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对虾大量死亡。一、对虾黑鳃病的病原、症状及解剖变化1.病原:取病虾鳃丝磨片直接镜检及实验室检验,确定黑鳃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但池塘底质与水质不良会促使该病的发生。2.症状:病虾在水面慢游,尤其在傍晚及早晨日出之前多见;病虾不摄食,肠道空虚,外观其鳃部发黑;增氧机周围的池底有死虾。3.解剖变化:解剖病虾,可见鳃部发黑,胃、肠空虚;镜检鳃片,可见鳃丝发黑、肿胀及溃烂。病虾往往因鳃部呼吸功能受损、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二、对虾黑鳃病的病因经过大量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郭汉青 《内陆水产》1997,22(6):28-28
1烂鳃病(指细菌性烂鳃)流行季节:3-10月,5—9月水温25℃以上为盛。病征:病鳗常停靠在池功或水流缓慢的地方,呼吸急促,体色苍白,轻压鳃部有带血的粘液从鳃孔流出,剪开鳃孔,能见到鳃丝明显溃烂、沾液增多,严重的有紫色血块,鳃丝末端带泥。此病传染快,治疗不当、不及时会造成严重损失。治疗:内服药,复合霉素100g/20kg料或百炎净120g/20kg料。连眼5—7天。外用药:1.鱼安0.2g/m3,石灰10g/m3,先泼洒鱼安,紧接着泼洒石灰,20—24h换水。2.鱼安0.4g/m3,连下3次。隔天1次。3.鳗净(B.K.C.)0.5g/m‘3下两次。即…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义 《水产养殖》2002,(4):25-26
1 烂鳃病1.1 病原 柱状纤维粘细菌。1.2 症状及流行情况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不食;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腐烂,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黄颡鱼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可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6.
烂鳃病是养鱼生产中的主要危害病种之一。但草鱼烂鳃病可由细菌和寄生虫引起,应严格检查,正确诊断病情和对症及时治疗,才能保障生产的高产和高效运行。一、两类烂鳃病的相同点1.染病部位相同,都发生在草鱼鳃丝上。2.揭开鳃盖观察鳃丝都缺损、充血或糜烂。3.都可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产》2000,297(8)
一、草鱼的烂鳃病一般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解剖观察病鱼的鳃部,明显可见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的斑点,鳃片的表面,尤以鳃丝末端粘液很多,并常粘附着淤泥和杂物碎片,有时亦可看到瘀血和斑点沉积在鳃片上。严重患病病鱼的鳃盖片中央,表皮由于被鱼害粘球菌感染后腐蚀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诊断烂鳃病]1.组织病理观察,明显可见病鱼的鳃,特别是鳃丝、鳃小片由于粘球菌的侵袭而坏死、崩溃,往往不能辨认其细胞形态。呼吸上皮组织、呼吸上皮细胞及流经其间的红细胞均已坏死,…  相似文献   

18.
正进入炎热的夏季,水温也随之升高。此季节既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病害的高发阶段。根据近几年漯河市水产养殖鱼类病害预测预报结果分析预测,夏季高温季节易发生的鱼类主要病害、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主要病害及特点漯河市6月份鱼类的主要病害有:草鱼、鲤鱼烂鳃病、肠炎病;鲢鱼、鳙鱼打印病、细菌性败血症、中华鳋病、车轮虫病。1.1烂鳃病烂鳃病又称"乌头瘟",草鱼患此病后常离群独游水面,行动迟缓,食欲不振或不吃食,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故称"乌头瘟"。鱼鳃丝腐烂并有污泥,鳃盖骨内表面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被腐蚀成  相似文献   

19.
一、细菌性疾病(一)主要疾病。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上黏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个圆形透明小洞。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肠炎病:病鱼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肠道发紫、红色、肠空  相似文献   

20.
一、症状 病鱼常离群在水面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色发黑,特别头部变得乌黑,故细菌性烂鳃病又称“乌头瘟”。肉眼可见病鱼鳃盖骨的内表面往往充血发炎,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局部鳃丝腐烂缺损,腐烂处常常有黄色的附着物。从病鱼鳃瓣的腐烂部位剪下一块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以看到鳃丝软骨尖端外露或腐蚀,在黏液和附着物边缘可见到许多细长柔软的细菌成丛摆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