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对西藏栽培油菜与野生油菜遗传资源的表型性状、抗寒性、含油率、熟期和千粒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子叶类型最为丰富;野生芥菜型油菜和野生白菜型油菜以宽萼片为主,栽培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以中萼片为主;野生白菜型油菜的抗寒性强于其他油菜,栽培芥菜型油菜抗寒性较栽培白菜型和野生芥菜型好;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种质资源的含油率大多超过40%,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含油率高于栽培油菜含油率;在山南和日喀则,无论是野生型油菜种质资源,还是栽培型油菜种质资源,除极早熟外分布有不同熟期的油菜类型;千粒重大于5 g的种质资源中,野生白菜型和栽培芥菜型油菜所占比重较大.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的千粒重以1~5 g的居多,而千粒重小于1 g的种质资源分布在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中;野生油菜的成熟期比栽培油菜要早20~40 d.  相似文献   

2.
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利用RAPD标记和UPGMA聚类分析, 对我国23个省市的172份白菜型油菜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43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48条多态性带. 聚类分析表明, 我国白菜型油菜分为15个类群, 其中, 6个类群为北方小油菜, 8个类群为南方油白菜, 及1个混合类群. 我国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 北方小油菜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很大, 春  相似文献   

3.
1986~1990年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首次对我国351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毒病特性的鉴定,选出高抗品种42份,中抗品种69份。芥菜型油菜的抗病品种数量最多;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中抗病品种较少,但耐病品种较多;“其它类型油菜”的资源数量虽少,但其中有20%属抗病品种,是值得重视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千粒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嘎  旦巴  何燕  王建林 《种子》2008,27(12)
研究了西藏野生油菜,特别是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千粒重。通过对采集来的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莱种质资源千粒重的研究与鉴定发现:(1)野生芥菜型油菜千粒重要小于野生白菜型油菜;(2)从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千粒重的水平分布来看,千粒重较大的野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明显集中分布于北纬27°30′~31°00′,东经89°00′~92°00′之间和北纬27°30′~32°00′.东经97°00′-98°00′;千粒重较大的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明显集中分布于北纬29°00′-30°00′,东经87°30′~94°00′之间;(3)从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千粒重的垂直分布来看,在高海拔地区的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千粒重有更大的趋势,野生芥菜型油菜与野生白菜型油菜千粒重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具有垂直分布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菌核病是由腐生型真菌核盘菌寄生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性严重病害,是我国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油菜的品质和产量。目前没有找到针对核盘菌的有效的免疫资源,因此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开展抗菌核病抗性资源筛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本着"以毒攻毒"的思路,将核盘菌自身可能参与致病的分泌型凝集素蛋白SSL-6基因转入甘蓝型油菜中,以期获得具有抗菌核病的油菜种质资源。通过基因克隆、过表达载体构建和借助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油菜遗传转化,将SSL-6基因转到甘蓝型油菜"中双6号"基因组中;经过潮霉素抗性筛选与PCR鉴定,成功获得了75株转基因油菜;进一步RT-PCR检测,筛选到5株SSL-6基因高表达的转基因植株。这些转基因油菜植株为下一步菌核病的抗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卓嘎  何燕  旦巴  昌西  孟霞  王建林 《种子》2009,28(10)
以西藏各地收集的425份栽培油菜为材料,对其千粒重进行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1)在供试的栽培油菜种质资源中千粒重级别分布多样,其中中型千粒重所占比例最多,有251份,占供试材料数的59.00%;(2)芥菜型油菜千粒重的优良种质资源比白菜型油菜丰富,而芥菜型油菜中大叶芥的优良种质资源比细叶芥的优良种质资源丰富,但千粒重最大的资源是细叶芥的扎同,达7.3 g;(3)从全区油菜主要种植地来说,西藏日喀则和山南千粒重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生产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渍害发生风险。为了评价甘蓝型油菜田间耐渍性以及筛选稳定的耐渍种质资源,本研究首先在盆栽条件下确定了苗期耐渍性鉴定的适宜渍水时间,随后在大田试验中对505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耐渍性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并筛选了稳定的极端材料。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在渍水超过4 d时开始受到影响,在渍水约10 d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2年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无人机表型采集平台提取到27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将其转化成了2个公因子,公因子1代表了甘蓝型油菜渍水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公因子2代表了生理状态。根据2个公因子的载荷与方差贡献率计算出的耐渍性综合评价值(D值)将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耐渍性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极端耐渍型(Ⅰ型)包含99份种质资源、耐渍型(Ⅱ型) 200份种质资源、敏感型(Ⅲ型) 187份种质资源、极端敏感型(Ⅳ型) 19份种质资源。通过2022年的大田试验对上述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和筛选,共鉴定到9份稳定的渍水敏感材料和9份稳定的耐渍材料。而且, 2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植被指数MTVI2D、MCARI2D与耐渍性综合评价值(D值)相...  相似文献   

8.
油菜在植物分类学中,主要属于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的若干种。这一点与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都来自同一个种有所不同,也就决定了油菜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956年全国油菜试验研究座谈会,根据我国油菜栽培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油菜生产发展的要求,结合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的分类,将芸苔属油用植物中称为油菜的近似群体分为白菜型油菜、甘兰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三大类型。在各个类型之内又包括若干个种。根据油菜的繁殖方式,白菜型油菜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甘兰型和芥菜型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这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基本上  相似文献   

9.
西藏油菜种质资源的RAPD分子标记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RAPD分子标记, 对西藏地区部分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22条引物在106份白菜型油菜中共扩增出236条带,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9%; 24条引物在50份芥菜型油菜中共扩增出276条带,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4%. 通过UPGMA聚类分析, 将西藏白菜型油菜分为Ⅰ和Ⅱ类群; 芥菜型油菜分为Ⅰ、Ⅱ、Ⅲ和Ⅳ类群  相似文献   

10.
跳甲是油菜苗期最主要的虫害。以42个油菜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田间跳甲为害指数和测定4种主要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油菜对跳甲的抗性,从中筛选抗跳甲油菜资源。田间跳甲为害指数统计结果显示,芥菜型油菜品种大辣芥、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12号、青杂2号的为害指数2年都较低;青杂12号、大辣芥、白芥的PAL、PPO、POD、SOD活性最强。综上,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12号、芥菜型油菜品种大辣芥和白芥抗跳甲能力最强,可以作为抗跳甲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我国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获得重大突破,该所培育的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种"阳光131",在江西吉安、湖南衡阳等表现出良好的极早熟和高产优势,解决了我国三熟制油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据介绍,双季稻区是我国油菜面积潜力资源最大的区域,双季稻冬闲田油菜面积潜力达4600万亩,占我国油菜面积总潜力近80%。由于缺乏配套的高产早熟油菜新品种,三熟制油菜亩产  相似文献   

12.
为拓宽西藏油菜的种质资源,并为发掘可提供西藏油菜研究利用的优异遗传资源,对来自西藏6个地区38个县的50份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最高是株粒重为75.00%,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单株有效角果数为0.9821;(2)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21个农艺性状化为6个主成分,其中累积贡献率为85.19%,以角果因子的贡献率最高为42.99%;(3)基于形态性状应用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在遗传距离为6.61水平上可聚为五大类群,这五大类群可区分为矮秆粒重型、多分枝多角果型、高秆少分枝型等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李云 《种子》1991,(3):45-46
芥菜型油菜,是油菜三大类型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亚洲,其多样性中心在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我国西部,已有6800年以上的历史。我省农民习惯称芥菜型品种为“苦油菜”、“黄油菜、“马尾油菜”、“竹桠油菜”、“高油菜”等。据《黔西县志》记  相似文献   

14.
油菜甘杂1号的选育及产量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耐冻性差,是油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遗传途径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寒性,既能解决甘蓝型油菜的抗冻性问题,又能取得较丰富的遗传资源材料。我所由80年代起开展了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种间杂交,并选育出了优质耐寒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甘白油菜,...  相似文献   

15.
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祖庆  宋丰萍 《种子》2012,31(4):96-98
以研究西藏油菜特异种质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为目的,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2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4组农艺性状(共含14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单株产量主要靠增大千粒重来提高单株产量;(2)影响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的是主茎性状、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3)增加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是提高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产量的主要育种目标.本试验所得结论能为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油菜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油菜育种是以产量和熟期为育种主要目标,育成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品种200余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了甘蓝型改良品种30余个,推广面积在百万亩以上有10余个优良品种,使我国在世界上成为甘蓝型油菜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到1985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938千公顷,总产量5.815千吨,均居世界……  相似文献   

17.
几种芸薹属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84,10(1):9-18
本文主要介绍油菜的起源和进化情况,特别是有关中国芸薹和芥菜型油菜,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甘兰型油菜的历史考证。近年来,由于在华中和西北发现山芥菜和野生型黑芥,可以得出结论说,油菜是多源发生的,中国是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发源中心之一。白菜型原始祖先 B.compostris 起源于华中和西北,B.chinensis 型油菜起源于中国中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AACC,2n=38)为母本、白菜型油菜"青海大黄油菜"(AA,2n=20)为父本杂交,经连续自交三代获得F_4代4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单株为供试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物质渗入分析,结果显示:从油菜A基因组特异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5对特异性引物,新型甘蓝型油菜中大黄油菜遗传物质平均渗入率23.0%。青海大黄油菜的A组染色体A1-A10遗传物质在新型甘蓝型油菜渗入率在12.2%~32.5%之间不等,平均22.5%。选取42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对其花粉育性进行检测,除203-1、203-2两个单株花粉败育外,其余40个单株花粉可染率介于27.4%~96.4%之间。新型甘蓝型油菜单株之间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叶型、株高、花期等可大致分为偏白菜型、偏甘蓝型油菜型,分别占43.2%和56.8%。通过甘白杂交,对新资源进行亲代遗传物质渗入以及花粉育性等相关研究,为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甘蓝型黑籽油菜种皮为材料,以人发为标样,通过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分析,鉴定了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的特征,以期为天然黑色素的利用开发,寻找新的天然黑色素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实验初步鉴定甘蓝型黑籽油菜种皮黑色素结构特征为吲哚型和邻苯二酚型混合型黑色素。  相似文献   

20.
特早熟春油菜品种青杂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春油菜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为73万hm^2。20世纪末,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占60%左右,其产量低、品质差(高芥酸、高硫甙)。当时的甘蓝型油菜还不能在白菜型产区正常成熟。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早熟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以期用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