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简化栽培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是植株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一项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省工节本、提高植棉经济效益的栽培技体系、根本本试验结果,简化栽培法植棉地植棉,平均亩增产8.1-10.5%,省工8-10元,节本10-15元,平均亩增收140-180元。  相似文献   

2.
棉花化学打顶剂是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棉花顶尖生长,使棉花自封顶或缓慢生长,从而起到类似人工打顶,按照使用方法喷药,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该药剂使用省工省时,简单易行,节本增效,高效能,解决了人工打顶的一系列问题,可实现打顶机械化,是一项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3.
棉花使用不同免打顶剂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试验目的棉花打项是指打去棉花主茎的顶尖,这是协调棉花与天气、棉花群体与个体关系的重要手段。可消除棉花顶端生长优势,控制棉株主茎生长,调节体内水分、养分的运输方向,促进棉株早结铃、多结铃,并提高棉花品质。传统的人工打顶工作量大,使用化学打顶剂,相比人工打项省力、省工、省时。通过对棉田使用不同免打顶剂药效调查,验证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的免打顶效果,筛选出药效好的产品为棉农服务。同时,研究了4种不同免打顶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使  相似文献   

4.
湖南棉花简化栽培效果及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湖南棉花高产栽培经验,借鉴以往棉花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湖南棉花以宽行稀植,利用叶枝,免耕化除,半膜覆盖,集中施肥为主要措施的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经三年小区对比研究和大面积示范验证,简化栽培法较常规栽培法产量培加3.05%~7.1%,节约成本12.5%,净值增加20%,投入产出效果提高18.2%,提高劳动效率为32.3%。  相似文献   

5.
棉花全程简化栽培法,是一整套适宜旱作及水源条件较差棉田的一种高效益简化栽培模式。简化栽培法每亩用工为14个,亩投入150.5元,单产皮棉68.2公斤,亩收益326.9元,投入产出比为1:3.17,比常规栽培法每亩少用工12.5个,投入减少95.50元,亩收益增加142.40元。全程简化栽培法适用于亩产在75公斤皮棉以下的中低产棉田,河间市从1986年~1990年总计推广面积达55万亩,累获经济效益7832万元,由于新栽培法棉田省工高效,深受广大棉农欢迎。棉花简化栽培法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由于棉花人工打顶费用的不断上涨,棉农开始使用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本文就禾田福可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对棉花进行2次喷施与正常人工打顶进行对比,调查棉田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打顶整枝剂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顶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顶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8.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选用氟节胺复配型、缩节胺复配型2种化学打顶剂,研究田间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株型特征、冠层结构、群体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冠层结构变化对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45号)和主推品种(系)(中棉所50、45-2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常规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系)株高、株宽、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不同部位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研究化学打顶技术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处理,且喷药后生长量较大;株宽显著小于人工打顶处理,喷药后横向生长被明显抑制。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出苗后115 d)仍维持较高的值,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上、中部透光率较高,生育后期冠层下部漏光损失较小。化学打顶的棉花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仍维持在16.04 μmol·m-2·s-1以上,较人工打顶的棉花高出14.35%-36.3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呼吸速率在达到峰值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峰值后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无显著差异;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速率的比率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化学打顶的棉花单株结铃多,其中氟节胺处理棉花产量高于人工打顶。【结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具有塑造株型、调节棉花冠层结构形成的重要作用;同时棉花冠层上、中部透光率大,改善了冠层中下部光环境,保证了冠层各部位均匀的光分布。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高且高值持续期长,增加了光合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且高值持续时间长,延长了光合时间,保证了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及长的光合功能持续期。  相似文献   

9.
化学打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喷施化学打顶剂和人工打顶方式对棉花进行打顶,比较不同打顶方式对棉花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剂打顶时,棉花的株高、果枝数、现蕾数、开花数和结铃数高于人工打顶,单铃质量、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与人工打顶相当;使用化学打顶方式,棉花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一、试验设计与方法 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2次,设3个处理。处理1,7月12日施用棉花打顶剂;处理2,7月18日施用棉花打顶剂;处理3,人工打顶为对照,打顶时间7月12日。小区面积42米2。  相似文献   

11.
北疆棉区滴水量对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化学打顶剂与水分对棉花的交互效应,分析不同滴水量对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特征、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型和缩节胺复配型两种打顶剂,于喷施打顶剂后的两次灌水分别设高滴水量(常规灌量)、中滴水量(85%常规灌量)和低滴水量(70%常规灌量)3种不同滴水量。分别测定不同处理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各部位透光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不同滴水量条件下,化学打顶棉花的群体冠层特征、光分布、物质分配及产量变化。【结果】中滴水量处理下,化学打顶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增加了光合面积。冠层开度适宜,光分布合理,冠层不遮蔽,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提高了物质向上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且相对于高滴水量处理灌量较少,减少了灌溉成本;相对于低滴水量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结论】喷施打顶剂后的两次灌水控制在中滴水量(32 m~3/667 m~2)可以优化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结构、促进光合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充分发挥膜下滴灌节水、增效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新陆早48号为材料,开展土优塔棉花打顶剂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化学打顶对棉花农艺性状、品质、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用量土优塔棉花打顶剂处理后,棉花的株高、果枝台数、叶龄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人工打顶(CK),打净率在80%以上。化学打顶不同用量处理棉花的单铃重增大,皮棉重、霜前花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喷施600、750、900 m L/hm~2用量土优塔棉花打顶剂相对于对照具有增产效果。化学打顶不同处理的百粒重、籽指、衣指、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等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土优塔棉花打顶剂能有效控制株高,但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正> 棉花早打顶(留六个果枝)处理的单株结铃率提高43%、平均铃重提高8%、总铃数增加41%,与CK常规栽培技术(留十一个果枝)相比、增产幅度为37%—53%,经过(1991年—1995年)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证明,棉花早打顶的好处有四条。  相似文献   

14.
顶端调控对棉花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新疆棉花栽培中打顶和顶端调控措施与棉花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大田条件下,研究2个施磷水平在打顶和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对棉花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在不施磷条件下,打顶第4d打顶处理增加了根系活力和叶片中N、P、K养分的浓度,而到第9d根系活力和叶片中N、P、K的浓度降低.施磷时无论打顶第4d还是打顶第9d打顶和打顶后涂抹萘乙酸都可增加棉花根系活力和叶片中N、P、K的浓度.施磷时无论是打顶还是打顶后涂抹萘乙酸都可增加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和单株籽棉产量.打顶时施磷比不施磷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单株籽棉产量分别增加43.2;、26.0;、80.6;;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分别增加46.0;、3.1;、50.5;.[结论]在施磷肥条件下,无论是打顶还是打顶后涂抹萘乙酸都可增加棉花根系活力,促进对养分的吸收,增加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新疆北疆棉区不同打顶方式下棉花植株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免打顶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新陆早33号、新陆早45号和新陆早46号3个品种,设置喷施氟节胺化学打顶、人工打顶和不打顶3个处理,测定3个处理条件下棉花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分析化学免打顶技术的打顶效果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植株高度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但显著低于不打顶植株,但主茎节数及果枝数化学打顶植株显著高于人工打顶;果枝长度低于人工打顶植株,株型较为紧凑;化学打顶棉花上部果枝结铃数及内围铃数略高于人工打顶,但铃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籽棉和皮棉与人工打顶相当.[结论]喷施化学打顶剂氟节胺能有效控制棉花植株顶尖的生长,具有打顶效果,同时使得棉花株型更为紧凑.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北疆机采棉的收花效率,改善采摘质量,特对北疆次宜棉区中早熟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重要环节即不 同打顶时段进行了具体试验,选择一块棉花试验基地,将其设置四个区域,对其分别设置不同的打顶时段,通过调查棉 花具体生长状况来探究不同打顶时段与棉花结铃、吐絮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化控次数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冀958棉花品种通过3-4片叶、7~8片叶、头水前、二水前、打顶后分别化控1次,缩节胺用量分别为22.5g/hm^2、37.5g/hm^2.45.0g/hm^2,67.5g/hm^2,120.0g/hm^2,棉花的产量较其他处理增产幅度为5.64%-8.91%。  相似文献   

18.
于长春 《新农村》2010,(7):25-25
双孢菇二次发酵栽培法是在第一次培养料建堆发酵基础上,再增加一次用蒸汽加热发酵工序(即后发酵),使双孢菇的产量比一次发酵法增产30%~40%,即产量从一次发酵栽培法的10~13千影平方米增加到二次发酵栽培法的15千克/平方米以上,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6种不同化学打顶剂,对常规棉和杂交棉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新疆棉花合理应用化学打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用金棉、土优塔、氟节胺、智控先锋、西域金杉、棉打顶等6种化学打顶,常规棉金丰905和杂交棉中抗2号2种棉花材料.共设置8个处理,其中6个化学打顶,1个未打顶对照和1个人工打顶.试验重复3次,收获期测定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差异及其产量差异.[结果]6种不同化学打顶剂在农艺性状方面均能降低株高,减少果枝数,缩短倒一至倒六果枝长度、叶柄长度,减小倒一至倒六主茎叶叶宽;在经济性状方面影响也明显,化学打顶剂与对照相比均能提高产量,与人工打顶效果无差异.其中化学打顶剂金棉增产最明显:中抗2号提高14.8;,金丰905提高20.41;.[结论]化学打顶能有效控制棉花株高,控制果枝数,提高产量;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影响有差异,应选用相应药剂和相应密度下的品种才能更好的发挥打顶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产棉花打顶调控的群体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北疆高产棉花为研究对象,对3种密度条件下不同打顶时间调控的高产棉花光合势、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冠层透光率、纤维品质和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在密度梯度上,随密度增加棉花产量增加。在225?03和300?03株穐a-1高密度条件下,与同密度下1次打顶(7月5日)相比,2次打顶增产8.4%和13.4%,3次打顶增产6.4%和7.1%。在150?03株穐a-1密度情况下,7月5日1次打顶处理产量最高,2次、3次打顶处理产量分别下降8.2%和6.2%。低密度情况下,棉田苗蕾期LAI较小、漏光损失大,光合势低,是实现高产、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分期打顶使群体适宜性降低,导致减产。高密度条件下棉花苗蕾期LAI增加,提高了棉花群体光合势;分期打顶使LAI在冠层中的分布向上向下“分异”,保证了较适宜的LAImax及其在冠层中的合理分布。当密度增加至300?03株穐a-1时,纤维比强度显著下降。生产上宜将最高密度(实际收获密度)设定在225?03株穐a-1左右,既能增强棉花群体的适应性,提高产量,且对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