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加快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改善区域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宁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生态的现状出发,从生态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并提出了该地区土地生态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栅格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自然条件、结构状况、生态干扰和生态建设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与综合指数法对平顶山市土地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平顶山市不同地区土地生态质量差异明显,其中鲁山县中西部土地生态质量最好,处于优等级;鲁山县东部、汝州市、宝丰县、叶县、舞钢市为良好等级;郏县除城关镇外为中等级;郏县城关镇、湛河区的北渡镇和曹镇乡、新华区土地生态质量一般;石龙区、湛河区白龟山水库管理区、卫东区土地生态质量最差。土壤污染程度和人口密度是土地生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林地与防护林面积比例、无污染高等级耕地面积比例、生态基础设施用地面积比例和植被生物量为土地生态质量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土地生态安全为理论基础,利用《南宁统计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等资料数据,选取9项指标构建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8年南宁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市区的安全水平总体高于县级地区;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针对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促进南宁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状况,基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06年和2016年的Landsat卫星影像,对比、分析EI法与RSEI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状况的评价,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EI法与RSEI法评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状况结果差异不明显,RSEI法能有效反映城市群的生态状况。200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状况主要受湿度指标影响,2016年生态状况主要受绿度指标影响。200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状况以良为主,2016年以良和优为主。2006-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状况不断改善,有向优、良转变的趋势,生态状况改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边缘、植被盖度较高或高海拔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8.71%;生态状况变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中部发展较快的、密集居民区和工业基地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占总面积的6.42%。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技术,以朝阳县为例,研究辽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模糊关联度法和多级加权求和模型,生成2000和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图.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朝阳县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居民工矿用地与交通用地大幅增加,水土流失率下降,生态安全有逐渐提高的趋势.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生态安全等级中等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和北部;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少数地区.最后针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分布格局,提出了生态环境安全的政策建议及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PSR模型的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充分认识河北省的土地生态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采取措施,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选取28个评价指标,构建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分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省各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差距较大.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廊坊市、沧州市、石家庄市、承德市、唐山市、保定市和邢台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预警状态,邯郸市、衡水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中警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武川县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定量评价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行土地利用方式,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处于该地区中部的内蒙古武川县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武川县生态足迹1.29hm^2/人,生态承载力0.95hm^2/人,生态赤字0.34hm^2/人;目前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提出武川县应通过控制人口,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种方法来减小其生态赤字,促进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计算过程中发现的生态足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测度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水平,运用熵权法从时间序列上对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风险级降为预警级,生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土地监测水平;减轻工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不利影响,加快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严守土地利用规划,突出重点区域的保护与治理,保护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土地及公众与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等土地生态安全保护的生态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贵港市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选取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18个指标,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贵港市及其各县区进行了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定量评估。得出结论:2009~2016年贵港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上升,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得到缓解;前期影响贵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是土地经济环境子系统,后期土地自然环境子系统障碍度增大,成为主要限制因素;贵港市各县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走向与贵港市一致,但发展状况差异明显,差距逐渐增大;2009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最好的分别是港南区和覃塘区,最差均为港北区。最后,基于贵港市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贵港市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选取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18个指标,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贵港市及其各县区进行了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定量评估。得出结论:2009~2016年贵港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上升,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得到缓解;前期影响贵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是土地经济环境子系统,后期土地自然环境子系统障碍度增大,成为主要限制因素;贵港市各县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走向与贵港市一致,但发展状况差异明显,差距逐渐增大;2009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最好的分别是港南区和覃塘区,最差均为港北区。最后,基于贵港市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密云库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生态服务价值、地质灾害、植被覆盖指数、坡度及土地覆被类型5个指标对密云库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识别出主要生态敏感区域。结果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对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地质灾害因子次之;生态敏感性极高的区域主要为石城镇大部分地区、高岭镇西北部及北庄东南部和西南地区,不敏感区包括十里堡、巨各庄、大城子中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提出确保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对策,以促进南宁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南宁市辖区处于生态安全风险区,其人口密度过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之脱节,同时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也造成了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而造成市区生态环境恶化;隆安县、马山县、横县处于生态安全敏感区,其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一般水平;武鸣县、上林县、宾阳县处于生态安全良好区,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在粮食自给、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相对较好.[建议]编制土地生态建设规划,制定土地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宣传和教育力度,强化公众土地生态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生态用地管制;积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以确保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方法,对商洛市2007—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同时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生态压力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说明商洛市生物生产性土地产出在逐年增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14.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达到0.904 586 hm^2·cap^-1;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赤字达1.727 964 hm^2·cap^-1,渝西经济走廊生态赤字达到0.916 368 hm^2·cap^-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赤字达到0.387 919hm^2·cap^-1不论是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还是分区生态赤字均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曾珍英  江艳  刘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31-2533
利用GIS、RS技术为研究手段,以Landsat_TM影像数据及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创新性的应用生态环境质量(EI)的概念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践证明EI指数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应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江西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8.29,生态质量状况等级为优,说明江西省整体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覆盖度高、生物物种丰富、适合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探寻土地安全利用的有效途径,在甘肃省庄浪县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县1999~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较低,平均值仅为0.367,处在较差状态;在时间梯度上,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值不因压力指标安全趋向的改变而呈下降趋势,决定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对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的响应,权重份额分别占到了0.49和0.28;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当所有压力指标起正作用时,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当所有压力指标起负作用时,生态安全状况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20,(2):93-97
以赣州市18个县市为评价单元,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权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16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所得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基本处于安全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赣州综合生态安全形势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压力总体情况更好,东北地区整体上比西南部好,章贡区生态压力情况较差;生态状态总体情况较差。南部地区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响应指数整体上处于临界安全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会昌县生态响应较差。  相似文献   

18.
湘潭市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湘潭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了全市及各区县研究期内各年度的生态价值量,简析了变化特点及动因;同时测算了土地生态风险指数,揭示了土地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异特性.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湘潭市土地利用变化使湘潭市生态价值量增加了1 016.27万元.增幅为0.10%;其中湘乡市占全市总增加量的96.47%,雨湖区和岳塘区则占全市总减少量的92.31%.土地生态风险与生态价值的变化态势基本对应,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9.
选取植被指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生态风险强度指数和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GIS的合水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系统,得到合水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布及其变化图.研究表明:合水县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较少,而林地分布较多的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较低.1990~2010年间合水县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总体提高,其分布及变化情况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受产业布局政策、生态保护措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为研究区,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模型,探讨了基于县域的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利用广西2015年的县域数据,划分土地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的等级,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和农村贫困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广西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关系,并通过空间热点分析、空间聚集分析和Moran’s I方法评价了两者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空间贫困特征为由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逐渐升高。(2)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及南部向西部、西北部和北部降低。(3)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情况为由南部和中部向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递减。广西贫困的现象与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脱贫要从区域条件入手,并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