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林业实用技术》2021,(6):89-91
根据林龄和已经采取的抚育间伐次数,选择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中龄林小班2个,通过布设样地来调查树高、胸径、林木数量等林分因子,分析间伐次数与林分密度的关系以及对蓄积量和径阶的影响。随着间伐次数的增加,林分密度减小,同时林分的平均径、平均高和单株蓄积量增加,且随间伐次数的增多,增加量越大;其中单株蓄积量的变化最为明显,间伐增加1次可提高37.95%,增加2次可提高76.35%。基于抚育间伐而实施的密度控制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日本落叶松的生长、提高了单株蓄积量和林分中大径木的数量,是培育日本落叶松大径木林最为核心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抚育间伐对落桦混交林生长过程的影响,选择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落桦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的生长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桦混交林经过3次抚育间伐后一定时间内林分的生长率都是增加的,白桦的生长率最高的为第1次抚育间伐后,为20.7%,而华北落叶松生长率最高的为第2次抚育间伐后,为13.5%;林分的3次抚育间伐后生长率都是先增加后减小,并且呈正态曲线变化。抚育间伐后生长空间增大,林分生长速度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生长空间增幅变小,生长速度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3.
抚育间伐对油松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蛮汉山林场油松、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间伐林分进行生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后明显促进树木直径的生长,并随着林分单位面积株数的减少平均直径增加,同时抚育强度越大,直径平均生长量也越大;(2)间伐对树高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明显,与间伐强度无明显的相关性;(3)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抚育能提高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并且随抚育强度增大,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呈递增趋势;(4)间伐初期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间伐林分蓄积向未间伐林分渐近;间伐强度越大,年平均生长量越大.  相似文献   

4.
对马尾松人工林采用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和间伐方法后进行林分生长量比较,结果表明,抚育间伐的株数强度以第一次35%,第二次15%较为适宜,马尾松的林分生长量最高,林分总蓄积量达264.982 m^(3)/hm^(2);抚育间伐方法以两次都采用下层疏伐对促进马尾松林分生长的效果最为显著,林分总蓄积量达221.588 m^(3)/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重庆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重庆市綦江区北部林场选择马尾松人工纯林(18年生)开展抚育间伐试验,分别设置弱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15%,保留密度1410株·hm~(-2))、中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30%,保留密度1155株·hm~(-2))、较强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45%,保留密度900株·hm~(-2))、不间伐(保留密度1650株·hm~(-2))等4种间伐强度。间伐3 a后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显著提高马尾松人工林林分胸径的生长,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明显提高;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分平均树高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大小依次为:间伐强度30%>间伐强度15%>对照组>间伐强度45%。说明间伐强度30%已达到了最佳的林分质量和收获量,是该区域马尾松人工林最优的抚育间伐强度,而1155株·hm~(-2)是较合理的伐后密度。  相似文献   

6.
对人工诱导的红松阔叶林分别采取了均匀抚育间伐、小团块状抚育间伐和大团块状抚育间伐3种间伐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小团块状抚育间伐的林分生长快,林分结构稳定,并能改善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是经营红松阔叶混交林较理想的抚育间伐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国有林场 13 年生杉木与闽粤栲 Castanopsis fissa 人工混交林开展抚育 间伐措施后的闽粤栲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对闽粤栲天然更新幼苗的影响。 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对闽粤栲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苗高生长具有显著影响;A(900 株 /hm2)、 B(1 200 株 /hm2)、C(1 500 株 /hm2 )3 种不同林分保留密度间伐处理的闽粤栲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苗高均与 对照区具有极显著差异;B 处理林分保留密度 1 200 株 / hm2 的幼苗数量最多,闽粤栲幼苗数量从多到少 分别是 B > A > C >对照 (1 875 株 /hm2);A 处理林分保留密度 900 株 / hm2 的幼苗苗高最高 , 闽粤栲幼 苗苗高从高到低分别是 A(900 株 /hm2 ) > B(1 200 株 /hm2 ) > C(1 500 株 /hm2 ) >对照。间伐后林地地表清 理对闽粤栲林下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具有较大影响,有进行地表清理的闽粤栲幼苗数量比未进行清理的明 显更多。幼苗数量与母树的距离成反比,距离母树越近,幼苗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8.
抚育间伐是促进林分生长的基本措施之一。通过对抚育间伐与未抚育间伐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分生长状况和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间伐对林分的树种组成有一定的影响。(2)抚育间伐后灌木层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的比例有了明显的降低,而其他灌木的比例除了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外,均有明显的增加,并且分布更加均匀。抚育间伐对改善灌木层植被组成和分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抚育间伐提高了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其林分灌木层物种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33、0.75、1.62和0.83,均高于未抚育间伐林分。  相似文献   

9.
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生长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 19a生人工杉木林分进行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处理后 ,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种出材量、经济效益等存在明显差异。经 3次抚育间伐的杉木林分上述几个因子高于经 2次抚育间伐和未经抚育间伐的杉木林分 ,说明经过这种抚育间伐处理 ,提高了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丹凤县1975年飞播的油松林为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4个梯度)间伐前及间伐6年后,油松蓄积量和直径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间伐后的油松飞播林生长状况、林分内部竞争等都有显著的改善;(2)在株数间伐强度为50%时,林分内的竞争及生长状况达到最优;(3)当以50%的强度开展森林抚育时,抚育间隔期应控制在5年以上;(4)初始林分密度对经营效果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确定抚育间伐强度时,应充分考虑林分初始密度。  相似文献   

11.
以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松柏混交林 3 种川中丘陵区典型低效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开窗补阔改造,分别种植窄冠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Zhaiguan)、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连续6a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油松刺槐混交林分的土壤水分、养分、理化性质及林冠结构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土壤0~40 cm平均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增加0.91 g·kg-1、比刺槐纯林增加0.55 g·kg-1;(2)混交林18年后土壤容重比油松纯林减少0.13 g·cm-3、比刺槐纯林土壤容重减少0.10 g·cm-3;(3)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比纯林增加0.54 mg.kg-1~1.48 mg·kg-1、土壤碳酸钙含量比纯林减少0.43 mg·kg-1~1.09 mg.kg-1、土壤有效氮比纯林增加6.4 mg·kg-1~19.4 mg·kg-1、土壤有效磷比纯林增加0.36 mg·kg-1~1.37 mg·kg-1、土壤有效钾比纯林减少6.90 mg·kg-1~23.90 mg·kg-1,土壤CEC含量比纯林增加0.23 mg·100 g-1~0.85 mg·100 g-1;(4)混交林林冠面积、林冠厚度、林冠水分截留率分别比纯林提高47.83%~78.95%、40.63%~73.08%、6.15%~8.32%,枯落物饱和持水量是纯林的1.62倍~4.22倍;(5)混交林中油松的树高、胸径比纯林分别提高24.7%和27.35%,混交林年均利润是纯林的7.12倍。  相似文献   

13.
以刺槐、樟子松2个树种3种配置方式进行退耕还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树种配置方式对林木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刺槐在纯林配置时的生长量优于混交配置,前者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后者的140.2%和129.7%;樟子松混交配置时的生长量要优于纯林配置,前者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后者的119.0%和125.0%。土层厚度对林木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刺槐在厚土层立地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是薄土层的112.0%和104.0%;樟子松在厚土层立地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是薄土层的115.0%和113.0%,林地郁闭度亦提高了1成。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估算方法,对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纯林与混交林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林乔木层的碳密度(63.34t/hm2)是人工林(42.14t/hm2)的1.5倍,且其变化幅度大于人工林;油松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154.98t/hm2)大干人工林(103.46t/hm2),其变化幅度也较人工林大。油松纯林乔木层碳密度(42.60t/hm2)大于混交林(28.31t/hm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95.89t/hm2)小于混交林(109.26t/hm2)。  相似文献   

15.
首先选用生长适宜性指标、抗逆性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作为控制层,生长周期、更新能力、生长速度、抗旱性、抗寒性、耐瘠薄性、冠层疏透性和根系特性等8个因子作指标层,用层次分析法对柏木、马尾松、桤木和香樟等20个供选树种进行模型选择,然后对得分较高的树种分别在川中丘陵区的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松柏混交林中进行改造后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筛选出适宜川中丘陵区的乔木树种分别为麻栎、栓皮栎,刺槐,桤木,喜树,香椿,马尾松、香樟、柏木9个,灌木树种为马桑,黄荆,火棘3个。(2)从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状况分析,香樟、桤木、喜树、窄冠刺槐、香椿均可用于在柏木纯林中补植,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以补植香椿为宜,立地条件差的林分中以补植窄冠刺槐为宜。马尾松纯林中应补植香樟和栓皮栎,但补植香樟时应选择土层较厚,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林分。补植的苗木以2a生大苗为宜。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建群树种,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及石漠化治理中广泛应用.林火作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主要扰动因子,逐渐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以火烧5年后的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林木死亡率、林木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林分更新的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林木胸径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林火对小径级林木和幼苗幼树可直接致死,胸径< 20cm的林木受火灾的影响较其他径级更明显,而活立木的平均胸径得到显著增长(P<0.01).马尾松和杉木的死亡率与它们的胸径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2 =0.7743和R2=0.7473,林木胸径越小,则死亡率更高.林木胸径10~20、20~30、30~40、40 ~ 50、50~ 60 cm受火灾影响以及死亡林木的百分比分别为37.3%、18.9%、12.8%、4.8%、1.6%.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强度间伐对长白山天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局辖区内的阔叶红松林、杂木林和杨桦林采取30%~40%(T1)、20%(T2)株数强度的均匀间伐处理,以不间伐处理为对照(CK),对间伐2 a后林下植物木本、草本植物进行调查,采用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探讨不同强度间伐对3个林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1间伐后3个林型的物种丰富度均有增加(杂木林木本植物例外),T2间伐后杨桦林木本植物丰富度降低,草本植物丰富度增加。两种间伐处理均增加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多样性,T1处理尤为明显。T1处理增加杂木林和杨桦林木本植物多样性,而T2间伐处理有较弱的降低作用。两种间伐处理均降低阔叶红松林和杂木林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强度无明显关系。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杨桦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增大。在长白山天然林中,较大间伐强度T1(30%~40%)能够有效提高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20.
生态疏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抚育对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都具有极大作用。为了解抚育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承德市第三乡林场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疏伐前后的林分结构、径阶分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后林分平均胸径增加2.1cm,平均树高稍有变化,林分密度从疏伐前的1 365株/hm~2下降到900株/hm~2;生态疏伐前,直径分布曲线呈左偏,6~16径阶林木数量占总数的42.6%;疏伐后,6~16径阶林木株数占总株数的21.3%,直径分布稍向右偏,更趋于正态分布;疏伐后,林下物种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有所增加,Pielou均匀度指数在1号、4号、5号样方内有所下降,2号、3号样方内呈增加趋势,且3号样方的Simpson、Shannon-Wiene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涨幅均最大,分别比抚育前增加了0.373、0.834和0.2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