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鳖(Trionyz sinensis)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深入探讨提高原生态养殖鳖营养、保健功能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原生态、池塘和温室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肌肉和裙边的基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相比,原生态养殖鳖的肌肉蛋白质、脂肪和胶原蛋白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裙边水分、蛋白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P<0.05,下同),但脂肪含量最低.从3种鳖的肌肉中能检测出16种氨基酸,且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以原生态养殖鳖最高.从中华鳖肌肉中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原生态养殖鳖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温室养殖鳖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但除C18∶2n-6外,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以原生态养殖鳖最高.[结论]原生态养殖鳖的品质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  相似文献   

2.
正池塘是养殖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残饵、鱼类粪便等有机物质以及泥沙不断地沉积池底而产生淤泥。但淤泥过厚会使水体污染,若不及时清淤消毒就会成为各类病原体的储藏场所,继而引发鱼病甚至死亡,影响池塘的生产力水平。因此,要提高池塘养殖水平,积极开展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是渔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一、池塘淤泥的形成与危害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科技》2007,(1):31-31
利用养鱼池塘在不影响养鱼的前提下混养鳖、虾,不但可以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和商品鱼、虾、鳖的质量,还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将鱼、虾、鳖池塘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池塘经过多年水产养殖,会产生淤泥及腐败沉积物。养殖池塘底部保持适量的淤泥对水产养殖是有益的;淤泥过多又会有害,或者弊大于利。适时在养殖池塘进行养殖与种植轮作将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中华鳖生物学习性,将中华鳖稚鳖在温室培育到200克以上,然后投放到野外池塘中常温养到400克以上的大规格鳖种,再将大规格鳖种投放到稻田中养成600克以上的高品质商品鳖的养殖模式,将连续三年以上的养殖过程称为中华鳖三段式养殖。相比于传统的单一温室养殖或“温室+池塘”两段法养殖,既能实现苗种阶段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舒蕾 《农村新技术》2011,(15):23-24
甲鱼(鳖)的生态养殖,就是模仿甲鱼的生长习性而进行的一种无公害健康养殖方式。具体做法如下。一、池塘条件根据甲鱼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的生活习性,养殖基地宜建在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面积为0.3~0.6公顷,以东西向为宜。池底土质宜为砂壤土,淤泥厚不超过15厘米,池底平坦。水深1.5~2米。池塘四周用石棉瓦、砖墙或水泥预制板建造防逃墙,  相似文献   

7.
甲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鱼(鳖)的生态养殖,就是模仿甲鱼的生长习性而进行的一种无公害健康养殖方式。具体做法如下。一、池塘条件根据甲鱼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的生活习性,养殖基地宜建在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面积为0.3~0.6公顷,以东西向为宜。池底土质宜为砂壤土,淤泥厚不超过15厘米,  相似文献   

8.
对黄鳝在养鳖池塘网箱中养殖的生长情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1250m2的养鳖池塘设置的32个网箱中共产黄鳝4512kg,平均每箱141kg,每平方米5.875kg,其增肉倍数为1.35,投入产出比为1∶2.6。经济效益显示,鳖池网箱养殖黄鳝是一种适宜我国目前大量闲置的养殖鳖场开发利用的有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山乔 《农家致富》2014,(14):39-39
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池塘改造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一、淤泥的危害1.导致水体缺氧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水体下层本来就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极易造成鱼类等养殖动物浮头,甚至泛塘死亡。  相似文献   

10.
<正>为提高草鱼养殖效益,可以采取在池塘中放养大规格草鱼的养殖模式,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养殖草鱼成功的技术经验,总结出以下大规格草鱼养殖技术。1.池塘条件。主养草鱼池塘的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塘水深保持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的池塘养殖环境及饲料条件对中华鳖的养殖成活率、增重量、饲料系数、经济效益和成品鳖外观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软泥底的池塘底质、用木板或竹板制成晒背台和饵料台、池塘水面种植一定面积的水浮莲、投喂福寿螺肉和小杂鱼虾的池塘养殖的中华鳖生产性能最好、经济效益最高,成品鳖外观体色光鲜,裙边硬,体态生猛,在中华鳖的养殖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1池塘种植北方有些地区水产养殖相对发达,部分池塘经过多年养殖,池底淤泥堆积,造成水产品疾病频发,水产利润降低。通过引种水芹,一方面池塘淤泥为水芹菜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提高水芹菜产量,另一方面,在池塘中放养少量鱼种,可以有效利用池塘空间,实现经济创收。1.1准备阶段选用东西走向、面积适中、池底相对平坦的池塘,在池塘周围挖取一米深的环沟,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池塘养鳖高产技术,包括鳖池建造、鳖苗放养、饲料品种和饲喂方法、水质调节和日常管理、敌病害防治等方面,以为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池塘养鱼的综合经济效益,克服温室养鳖模式所养出的商品鳖品质较差的缺陷,我们可以把少量鳖种投放到池塘中进行鱼鳖同池混养。鱼鳖混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鱼鳖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鱼鳖养殖的综合产量,鱼鳖混养池的经济效益要比传统养鱼池的经济效益高好几  相似文献   

15.
将养殖成鱼的池塘改造后,在同一池塘进行鱼、鳖混养,模拟鳖的自然生态条件,实现鱼、鳖的原生态养殖,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是一项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措施,可以在广大成鱼养殖池塘中推广应用。一、池塘的选择与改造选择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pH值6.0—7.5,水深1.5—2.0米,面积1.5—5.0亩。在鱼池向阳背风的埂边的池底,铺设厚20—25厘米的沙场,其沙场面积约占池子面  相似文献   

16.
对稻田和池塘养殖的2组中华鳖日本品系的形体指数以及肌肉和裙边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组成和质构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稻田鳖与池塘鳖的肝体指数、裙体比和体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2)稻田鳖与池塘鳖的肌肉、裙边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池塘鳖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稻田鳖,稻田鳖裙边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池塘鳖,两者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3)池塘鳖肌肉的硬度、粘性和胶黏性显著高于稻田鳖(P0.05),裙边的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稻田鳖(P0.05),稻田鳖肌肉和裙边的口感优于池塘鳖。  相似文献   

17.
养殖池种植凤眼莲对左江鳖幼鳖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法,研究在池塘面积、养殖密度、养殖池底质和养殖饲料相同的条件下,养殖池水面种植一定面积的凤眼莲对左江鳖稚鳖培育养殖成活率、增重量、饲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左江鳖养殖的稚鳖培育阶段,在培育水体中种植风眼莲可以营造一个适合稚鳖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能获得较高的养殖成活率、增重量和较低的饲料系数,收获的幼鳖体色光鲜,无疖疮、腐皮等现象,鳖体生猛活泼,攻击性强,应在稚鳖培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鳖由于色泽、肥满度、口感均接近野生鳖,且安全、无公害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现将池塘生态养鳖技术总结如下:1池塘准备和清塘1.1池塘准备池塘位置选择在环境安静、阳光充足、背风朝阳的地方,水源清洁,水深2.5m,注排水系统配套,坡比1:2,池塘四周设有高40cm防逃墙,采取砖混结构,距池沿2m,墙顶部向池内出沿10cm,防鳖逃逸,内壁用水泥抹光滑。池沿铲成斜坡,有利鳖晒背。鳖要有专门的食台,用芦苇编制。面积为1平方米左右1个,固定于池塘中央,每亩设置1~2个,高出水面15cm。1.2清塘消毒年底干塘后,挖除过多的底质淤泥,修整好池坡和池  相似文献   

19.
<正>健康养殖是根据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模拟自然界中华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生产出接近野生的、高品质的商品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一、养鳖场地的选择和设计建造1.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处建场,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要求。2.养鳖场应建有亲鳖池、成鳖池、孵化房、稚鳖池、幼鳖池和生活用房。亲鳖池、成鳖池要求是土池池底,土质以沙壤土为宜,淤泥厚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镇江市浩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研发了池塘鱼鳖生态混养技术,该技术通过池塘改造、投放野生和驯养繁殖的优良鳖种、池塘水质物理增氧、定期水质调控等措施,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其养殖的中华鳖可与野生中华鳖相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