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州口岸进境散装粮食截获疫情分析及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福州口岸进境散装粮谷的基本情况,并对福州口岸2014~2016年进境散装粮谷疫情截获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进境散装粮谷携带重要有害生物名单。结合前期对口岸调研发现的问题,开展了疫情防控的技术研究,提出了口岸疫情防控技术要点,为提升口岸进境散装粮谷疫情防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江苏口岸近年来已成为全国进口油菜籽的主要集散地,2008年进口39万t、2009年上半年进口117万t,为了安全引进油菜籽,本文根据江苏口岸疫情截获和国外油菜籽产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出把油菜籽纳入检疫审批目录的建议和油菜籽检疫措施,以便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疫情监管和防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北京口岸多次从进境苗木中检出植物病原线虫。本文对北京口岸线虫检出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线虫疫情的特点,并提出加强进境苗木检疫监管的工作建议。旨在为提高口岸对进境苗木的检疫监管、降低检疫性线虫传入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进境木材疫情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产品,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这使得我国口岸的木材疫情防控压力快速上升,亟需实施高效能的风险管理办法,实现疫情风险高效防控。本文在对进境木材疫情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以太仓口岸为例介绍了进境木材疫情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成果。同时,本文指出了目前在木材疫情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2003~2008年间从湛江口岸入境大豆携带杂草疫情进行分析,提出杂草疫情监管措施和杂草检疫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广东口岸2011~2016年进境水果疫情截获情况进行统计,对所截获不同水果的疫情、不同来源地的疫情及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为进境水果检验疫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假高粱的内检把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仰周  蔡醒民 《植物检疫》1992,6(5):373-374
近年来,我国进口的美国小麦带假高粱频率高,有的批次密度较大。由于口岸动植物检疫所仅将疫情通知原订货的省植检站,而接受转让的省、市、县内检部门无法获悉疫情,因此加大了内检工作的难度。鉴于当前进口小麦带假高梁的复杂性,作为内检基层单位一定要加强监管。1 及时追踪疫情,迅速采取措施当我站获悉调外粮信息后,立即对粮食的去向进行了追踪,并组织力量进行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01~2010年间辽宁口岸进境原木疫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进境原木截获有害生物种类特点、疫情年发生规律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今后的检疫监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州机场口岸进境植物种苗疫情分析及风险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12~2016年广州机场口岸进境植物种苗贸易情况以及截获疫情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各类疫情的构成及特点,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口岸进境种苗传入有害生物的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内蒙古口岸2014—2016年进口的农业"走出去"俄罗斯返销粮食检疫截获情况,分别从截获种群类别、截获频次和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等方面进行了疫情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措施的保障下,农业"走出去"俄罗斯返销粮食疫情风险总体较低。本文从粮食安全、风险评估、检疫监管、提升水平等方面对俄罗斯返销粮食检疫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晋南冬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监测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5年(1996~2000年)采集晋南冬麦区小麦黄矮病标样,采用生物学和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法)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该地区的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该小麦黄矮病流行区近五年以GAV株系为主流株系,兼有少量GPV、PAV和混合株系存在。同时对小麦抗黄矮病新品种“临抗1号”进行了GPV和GAV两种株系的抗性测定,明确了该品种兼抗GPV和GAV两种株系。根据小麦黄矮病发生现状,提出了一套以选育推广抗耐病品种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面向口岸一线进境水果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针对进境水果"事前"主要风险要素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建立半定量的评估方法,将口岸截获等反馈数据与专家评判相结合,以二维矩阵确定进境水果检验检疫风险因子评价等级,最终划分进境水果风险等级,提出相应风险分级管理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进境水果"事中"查验环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重点突出、提升效率,进而压缩通关时长。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宏观管理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宏观管理的研究和宏观植物病理学原理,结合多年从事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其宏观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实施小麦白粉病宏观管理,应以病害监测预报、流行区划、防治药剂筛选、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等基础研究为基础,以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和保健栽培为主线,以控制菌源基地为重点,以科学用药为最后防线,从而达到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减少病原基数,推迟发病始期,降低流行速率,控制大面积病害流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对进口高风险农产品实施指定口岸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对进境水果、种苗、粮食等高风险农产品采取指定口岸管理措施。本文搜集整理了欧盟针对非动物源性食品和饲料采取指定口岸管理措施的立法与实践情况,旨在从中找出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并结合我国指定口岸建设现状,就进一步做好指定口岸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汇总了2008~2010年南海口岸进境林木种苗的线虫截获情况,共截获15科26属超过40种植物寄生线虫,其中检疫性线虫有7种,分别为短体线虫(非中国种)Pratylenchus Filipjev(non-Chinese species)、毛刺线虫属(传毒种类)Trichodorus Cobb(The species transmit viruses)、根结线虫(非中国种)Meloidogyne Goeldi(non-Chinese species)等;根据携带线虫状况分析了检疫性线虫的截获情况,提出了防止危险性线虫入境、扩散措施,为口岸防止线虫入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淮地区是我国夏玉米重要产区, 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黄淮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2021年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大面积暴发流行, 危害损失之严重历年罕见?本文介绍了2021年度黄淮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分析了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条锈病抗病遗传及菌源基地基因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自成独立的流行体系。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有效的措施。然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常常由于病菌新小种的产生而丧失,这既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小麦的抗病性,植病学家和育种学家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各种理论与策略,开展了各种实践与探索。该文就小麦抗条锈病遗传及其基因布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抗性鉴定评价、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数量抗性位点定位、抗病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近等基因系创建与应用,以及抗源创制、抗病生态育种和大区基因布局等,并对深入开展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利用和大区基因布局进行展望,以期为抗病育种和病害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当前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中的生物农药登记情况进行了总结,综述了未登记品种在小麦上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 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