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宁南山区不同建设年限梯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项目区6个重点小流域坡改梯工程实施后不同建设年限的梯田土壤肥力进行了为期4年的定点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初期土壤肥力与修建前相比有所降低,经过3~5年的合理培肥和土壤肥力的逐步恢复,不同建设年限梯田土壤肥力的年度变化大体上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梯田修建第5~7年土壤肥力各项指标达到最高,但修建第8年时土壤肥力出现了下降趋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重视梯田修建后的培肥与改良,为宁南山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上滩项目区坡改梯工程实施后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及特色作物马铃薯产量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坡改梯后,新修水平梯田土壤含水量较坡耕地有所提高,但由于修建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被改变,加之配套的培肥措施跟不上,导致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下降,马铃薯产量较坡耕地有所降低,但经过合理的培肥耕作,3年后土壤肥力有所提高,5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更为显著,马铃薯产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从2010年起,山西省连续7年在13个县累计投资7.25亿元,将4.64万hm~2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但坡改梯后土壤的肥力状况、物理性质尚未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为此,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以坡耕地为对照,对不同年份修建的水平梯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新建梯田性能不够稳定,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当地群众在梯田耕作过程中存在"重用轻养"的现象。因此,坡改梯后,应注重新修梯田培肥、丰产栽培、地埂综合开发利用等实用技术的推广,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保证土壤肥力持续增加、农作物产量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6月26日,《中国古梯田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现代坡改梯战略研究》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宁出席并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古梯田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其重大意义,要求以古梯田  相似文献   

5.
坡改梯后营造经济林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水土保持经济的模式,但由于坡改梯后梯田土壤瘠薄,80%的经济林生长不良,不能及早地发挥经济效益,因此改良坡改梯地水土保持经济林建园技术成为实际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泾川县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通过土壤改良、改进栽植方法、优化栽植管理等,有效地提高了坡改梯地经济林苗木成活率,为坡改梯地经济林早果早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隔坡梯田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改梯是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丘陵区15&#176;~25&#176;的缓坡上,固原市水务局选择了建设隔坡梯田作为坡改梯的主要形式。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和4a的建设,茹河流域的隔坡梯田建设取得了可观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介绍了茹河流域隔坡梯田的设计要素,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7.
花岗片麻岩地区坡耕地改造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花岗片麻岩山丘区坡改梯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一次性窄面水平梯田治理坡耕地,施工简便,费省效宏。如5°与10°坡改梯较传统方法省工25%左右,省料30%左右;较坡耕地水保效益提高75%以上,土壤养分损失明显减轻,汛期土壤含水量增加15%~20%,粮食增产20%~35%,提高土地利用率40%~50%。  相似文献   

8.
宁南山区坡改梯作物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项目区6个重点小流域实施坡改梯工程后不同年限的作物产量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梯田小麦产量、玉米产量和马铃薯产量均以5年以上梯田最高,其次为3~5年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水平梯田修建3年后能够达到增产效果,5年以上的梯田增产效果更为明显;梯田修建初期,种植小麦和玉米均会出现减产现象,但种植马铃薯不会减产,在配套相应的培肥措施的条件下,修建当年种植马铃薯就能达到增产效果,因此马铃薯可作为宁南山区水平梯田修建初期种植的先锋作物。  相似文献   

9.
集流梯田工程是水平梯田和自然坡地沿山坡相间布置的一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较水平梯田更能提高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针对这一特点,在黄前流域进行集流梯田与水平梯田、坡耕地对比试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集流梯田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本试验研究为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兰州市榆中县境内24 m 宽的16台新修梯田为研究对象,分3种情况设置了16个测点,试验分析梯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改梯后沿水平方向土壤含水量呈两边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受作物蒸腾、耕作管理、降水量等因素影响,沿垂直方向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层间变化分明,自上而下递增;分内侧、中间、外侧3个区位,梯田土壤含水量受“胁边”、“胁坎”效应影响,内侧影响范围小于外侧,中间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