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花生品种硒富集能力的差异,2017年在贺州市仁义镇对桂花26号(GH26)、桂花1026号(GH1026)、桂花黑1号(GH-B1)、贺油12号(HY12)、贺油14号(HY14)和贺油15号(HY15)共6个花生品种的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富硒土壤自然栽培条件下,GH26、GH1026、GH-B1和HY15籽粒硒含量均达到广西DB45T1061-2014《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中富硒农产品硒含量规定最低标准(0.05 mg/kg),增施硒肥后,供试品种籽粒硒含量均超过0.05 mg/kg,并且GH系列花生产量均高于富硒土壤自然栽培。其中,又以GH26花生籽粒硒含量、外源硒利用率最高,分别为0.449 mg/kg和5.30%,花生产量与花生籽粒产量分别为4250、2968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硒源对大麦的效应,对六个大麦品种(系)分别施用三种硒源(富硒复混肥、硒矿粉、亚硒酸钠)后的农艺性状及籽粒含硒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硒源均能提高大麦籽粒的含硒量,其增加量为0.016~0.087 mg/kg,增幅为14.4%~78.0%,富硒复混肥的效果较优;②不同大麦品种(系)施硒的籽粒含硒量为0.133~0.187mg/kg,比对照提高10.36%~80.65%;③施硒对大麦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但株高和穗长有增加趋势,千粒重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叶面喷施硒酸钠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硒含量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影响,对114个不同小麦品种(系)进行叶面喷施硒酸钠,试验设4个梯度,分别为0 mg·kg~(-1)(CK)、100 mg·kg~(-1)(Se10)、200mg·kg~(-1)(Se20)、300mg·kg~(-1)(Se30),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籽粒硒、钙、镁、铜、铁、锰、锌、硫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酸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增幅因品种(系)而异;CK、Se10、Se20及Se30处理下,籽粒的总硒含量分别为1.54、5.70、10.01和13.10mg·kg~(-1)。籽粒中不同矿物质元素对叶面喷施硒酸钠的响应不同;籽粒中硒与其他元素的积累既有协同也有拮抗作用,因元素种类、小麦品种(系)和施硒量而异。总体而言,高浓度硒处理降低了籽粒中钙、镁、铜、铁、锰和硫的含量,但提高了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锌、硒种肥配施对裸燕麦产量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裸燕麦品种燕科1号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锌肥、硒肥、锌肥和硒肥配施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了燕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中矿质元素Ca、Mg、Fe、Mn、Cu、Zn、Se的含量以及Zn、Se的累积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施锌肥、硒肥以及锌肥和硒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燕麦生物学产量。锌肥和硒肥配施时,燕麦籽粒比对照增产2.8%,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处理Zn、Se累积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单独施用锌肥、锌硒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燕麦全株Zn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0.2%和37.1%;单独施用硒肥、锌硒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全株Se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5.3%和110.6%。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提高成熟期籽粒中Zn、Se含量,锌肥、硒肥、锌肥和硒肥配施时籽粒中Zn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0.5%、13.9%和31.5%,Se含量分别提高了41.7%、175.6%和239.4%。不同处理间成熟期籽粒中Ca、Mg、Fe、Mn、Cu含量的差异不显著。说明通过种施锌肥、硒肥、以及锌肥和硒配施在不影响产量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提高燕麦籽粒中Zn、Se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富硒能力较强的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设4个硒肥叶面喷施梯度,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用量硒肥对花生硒吸收积累的影响,分析硒吸收分配规律,为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开发富硒花生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施硒条件下,花生硒含量总体表现为叶>籽仁>茎>根>果壳,硒累积量总体表现为叶>籽仁>茎>根>果壳.花生植株总的硒肥利用...  相似文献   

6.
施硒对冬小麦产量及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施硒(Se)对冬小麦产量及Se吸收转运的影响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北方石灰性潮土中5种施Se量对冬小麦产量、Se吸收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Se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成穗数和穗粒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e0.5、Se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各产量构成要素均高于Se0处理,最大值均出现在Se0.5处理。施Se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各部位的Se含量、Se累积量以及植株总Se累积量;施Se增加了Se元素从颖壳向籽粒的迁移系数,降低了Se元素从地下部向地上部、茎叶向颖壳的迁移系数;施Se增加了Se在冬小麦籽粒中的占比,降低了Se在颖壳、茎叶中的占比。Se0.5、Se1较Se0处理,增加了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Se含量、籽粒Se累积量及籽粒Se的占比。  相似文献   

7.
施和平  张晓元  许晟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12):2489-2495
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土壤环境缺硒可导致人、畜产生诸如白肌病和克山病等多种疾病;而通过施硒肥提高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硒含量,是防治硒缺乏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通过施硒肥来提高花生产量及其含硒量奠定实验基础和提供可能性,以花生幼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硒(Se)对花生幼苗生长和开花及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浓度≤0.5 mg/L能促进花生幼苗的生长;其中以0.1 mg/L硒促进花生幼苗生长的效果最好;而硒浓度≤1.0 mg/L促进花生幼苗开花,以浓度为0.5 mg/L时花生幼苗开花数最多,达到27朵/株,约比对照提高90%;但硒浓度≥1 mg/L则抑制幼苗生长,且硒浓度愈高,对花生幼苗生长的抑制效果愈大,幼苗根变粗短,根尖褐化也愈严重,植株开花数显著减少,甚至不开花。与对照相比,低浓度(≤1.0 mg/L)硒可提高花生幼苗的SOD和POD活性,并降低其丙二醛(MDA)含量,但高浓度的硒(≥3 mg/L)则仅在培养初期提高花生幼苗的SOD和POD活性,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花生植株的POD和SOD活性则不断下降,但其MDA含量则逐渐升高。该结果为今后通过施硒肥来提高花生的含硒量和产量奠定了相关的实验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外源硒酸盐对小麦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酸盐的残效,通过两年连续盆栽试验,设置了0、0.02、0.04、0.08、0.16 mg·kg-1五个施硒水平,第一年施硒,第二年不施硒且在原土中继续种小麦,测定和分析了两年小麦不同器官(叶、茎、籽粒和颖壳)和土壤硒含量及产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施硒当季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各器官硒含量,各器官硒含量与施硒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器官中叶片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籽粒、茎和颖壳。小麦不同器官硒强化指数大小与富集系数表现一致,施硒量每增加1 mg·pot-1,叶片、籽粒、茎、颖壳的硒含量分别增加8.9、6.2、4.6和3.6 mg·kg-1。外源硒酸盐具有残效,尤其在硒施用量较高时,小麦对外源硒的利用率两年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季硒的利用率最高值为33.7%,两年累积利用率最高值为34.7%。施硒在第二年对小麦各器官硒的含量、土壤硒含量仍有显著的增加效应,尤其在施硒量较高时,但其对小麦硒含量的影响大于对土壤有效硒、总硒含量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应选择适宜的施硒用量,关注硒肥的后效,实现高效安全的小麦硒强化。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有效的硒肥施用方式和遴选富硒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研究了叶面喷施和根施两种施硒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籽粒硒积累和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施硒方式均可显著提高稻米中的硒含量,施肥方式与品种间、施肥浓度与品种间存在互作;低、中、高三种浓度处理后大部分品种稻米中的硒含量均达到富硒稻谷的国标规定含量;不同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不同,扬粳805和南粳5055在不同施硒方式下均显示出较强的富硒能力,高浓度处理后糙米硒含量分别达到316.45μg/kg和286.82μg/kg;精米和糙米间的硒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硒主要富集在精米中;硒形态研究发现,精米中未检测到无机硒,有机硒含量主要是以硒代蛋氨酸形态存在,有少量硒代半胱氨酸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结果可为开发优质高效的富硒大米提供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富硒差异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硒肥对马铃薯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3):149-153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高食物中硒的含量是增加人体硒营养的主要途径。为增强富硒马铃薯生产,试验选择‘大西洋’、‘费乌瑞它’和‘兴佳2号’3个马铃薯品种进行苗期喷施硒肥处理,研究硒肥对马铃薯不同时期根、茎、叶及块茎中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硒肥处理后的马铃薯各部位硒含量测定值均较不施硒肥处理高;不同时期硒含量的动态变化除在茎中规律不明显,在根中表现为逐渐降低,叶中表现为单峰降低,而块茎中表现为单谷降低;产量结果也表现为施硒处理高于不施硒处理,3个品种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高11.39%、7.61%和9.67%,试验为中国马铃薯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辣椒在不同施硒水平下硒的累积规律,以‘辣丰新辣王’为试验材料,在海南省澄迈县砖红壤地块中设置6个硒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5、10、15、20、25 kg/hm~2,测定辣椒产量、各器官硒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施用硒肥显著提高了辣椒产量及各器官硒含量和硒累积量;(2)随着硒肥施用量的增加,辣椒各器官的硒含量、硒累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收获期辣椒各器官硒含量和硒累积量在20kg/hm~2处理下最高,辣椒产量在15、20、25 kg/hm~2处理下较高;(3)与不施硒肥相比,施用硒肥可以显著影响硒在辣椒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规律,而且少量供硒(5、10 kg/hm~2)条件下,还可以促进收获期果实中硒的富集;(4)收获期,辣椒果实硒肥利用率在20 kg/hm~2处理下最高。表明土壤适量施用硒肥可显著提高辣椒产量、硒含量、硒累积量及硒肥利用率,在本研究中以施用20 kg/hm~2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施硒对不同密度春小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新疆富硒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在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750万株·hm-2(D3)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分别喷施5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折合纯硒为0 g·hm-2(Se1)、15 g·hm-2(Se2)、30 g·hm-2(Se3)、45 g·hm-2(Se4)、60 g·hm-2(Se5),分析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吸收利用率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均最佳,分别为663.00×104·hm-2、45.37、10.45 cm、44.38 g、7 291.38 kg·hm-2,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了13.24%和9.89%。施硒可使小麦产量增幅达4.59%~16.21%;施硒后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达140.90~346.32 μg·kg-1,占总硒含量的79.17%~82.47%。密度对籽粒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籽粒硒强化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籽粒硒累积量、硒利用率影响显著,其中D2处理下硒累积量最大。密度和施硒互作对硒累积量影响显著,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施硒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磷含量,降低钾含量;Se4处理下籽粒的氮、磷含量最高,比不施硒平均增加4.55%、16.67%,Se1处理籽粒钾含量最高,达0.28%~0.29%。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优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分别为600万株·hm-2和45 g·hm-2。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冬小麦硒的含量及其富硒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给富硒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取样、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方法,同时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冬小麦硒的含量及小麦富硒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河北省冬小麦含硒量变化范围为0.010~0.222 mg·kg-1,其中46.67%的冬小麦缺硒,35.00%的冬小麦轻度缺硒,正常含硒量的小麦仅占18.33%;(2)通过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可有效地提高冬小麦籽粒的含硒量,达到富硒小麦的要求,而浸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以亚硒酸钠作硒肥,生产富硒小麦的土壤施硒量以0.10~0.25 mg Se·kg-1为宜;叶面喷硒的适宜浓度为40 mg Se·L-1,每公顷用液量750 kg,以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进行喷洒效果较好。因此,建议在河北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产富硒小麦的土壤适宜施硒量为225~562.5 g·hm-2,叶面喷硒的适宜施硒量为30 g·hm-2。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土培盆栽、微区及田间试验,研究底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器官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底施硒浓度0.1—0.5ppm时,生长正常;>10ppm时,苗期出现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时,则大多在子叶期死亡。鼓粒期叶面喷施0.025%-0.1%硒溶液,对大豆生长无毒害作用。不同品种(系)的生物学产量因施硒表现显著差异。施硒增加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含量增加.油酸、棕榈酸含量下降,且不同品种各脂肪酸组成变异较大。叶面喷硒,大豆各器官硒浓度与积累量随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叶片>籽粒>荚壳>茎>根。  相似文献   

15.
不同硒源对芝麻富硒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芝麻品种豫芝10号施用不同含硒量的硒矿粉、富硒复混肥(含硒复混肥)、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形态的硒源均能提高芝麻的含硒量,施入3种不同形态硒源的芝麻植株含硒量为0.216mg/kg~0.614mg/kg,比对照的0.108mg/kg高120.65%~456.11%,平均提高了277.5%;②芝麻不同部位的富硒效果不同,籽粒>荚>叶>根,生殖器官优于营养器官;③营养器官中较成熟的叶片含硒量大于较幼嫩的叶片,说明芝麻的富硒存在着一个积累的过程;④在当季的芝麻栽培中,施用Na2SeO3的芝麻籽粒中含硒量平均为1.1185mg/kg,富硒复混肥处理平均为0.6545mg/kg,富硒矿粉处理为0.4390mg/kg,比对照(0.1640mg/kg)增加167.7%~ 582.0%,平均增加345.9%.3种硒源的当季效果依次为Na2SeO3>富硒复混肥>富硒矿粉;⑤用Na2SeO3溶液根外追施,其适宜、经济有效的浓度为50mg/kg~100mg/kg,超过350mg/kg时,芝麻叶片灼伤严重,籽粒含硒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给通过合理施用磷肥来提高冬小麦籽粒硒含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冬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个磷水平(0、80、160mg·kg~(-1),分别表示为P_0、P_(80)和P_(160))和2个硒水平(0和1mg·kg~(-1),分别表示为Se_0和Se_1),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Se_0水平下,籽粒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在Se_1水平下,籽粒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P_(80)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在Se_1水平下,施磷显著增加了小麦各器官以及整株硒累积量,但是施磷降低了硒从颖壳向籽粒中的迁移系数,显著降低了各器官的硒含量。施硒可提高土壤各形态硒的含量,提高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硒的比例。在Se_0水平下施磷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态硒、可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所占总硒的比例;而在Se_1水平下,施磷增加了土壤水溶态硒、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残渣态硒的含量及比例,但是降低了可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含量及比例。因此,适宜的磷硒配施可通过影响土壤中各种形态硒的转化过程,促进土壤硒向水溶态硒的转化,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进而促进郑麦9023对土壤硒的吸收累积,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硒肥对水稻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Y两优302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设置3种硒肥试验,研究不同硒肥对水稻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硒肥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可提高水稻籽粒中的硒含量,不同硒肥作用效果不同。从综合经济效益来看,以齐穗后3d叶面喷施有机富硒肥500倍液50kg/667m^2效果最好,水稻籽粒中硒含量达0.067mg/kg,比对照增加0.043mg/kg,达极显著水平,生产的大米符合富硒米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试验比较了硒肥施用时期、方法、浓度对冬闲田早熟马铃薯富硒的影响,研究了硒肥浓度与马铃薯产量、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硒肥的喷施时期显著影响富硒效果。在开花期叶面喷施1次硒肥,块茎硒含量为0.204 mg/kg,即可达到富硒水平。在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块茎硒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根部喷施时的硒含量;而在结薯期施硒肥时,喷施在植株根部和叶面的富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硒肥浓度(1 500、750、375、187.5倍)水平下的块茎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块茎中硒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硒含量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生产富硒马铃薯时,需根据马铃薯富硒标准来调整并确认最佳的硒肥浓度和施硒时期。  相似文献   

19.
滴灌条件下不同价态外源硒对水稻硒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外源硒酸盐及亚硒酸盐施入滴灌稻田中对土壤中不同价态硒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滴灌条件下富硒水稻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T-43为材料,硒肥为亚硒酸盐与硒酸盐,施硒量为0.3、0.6、1.2 kg/hm~2。【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后1 d硒酸盐1.2 kg/hm~2处理土壤中可溶态硒含量最高,比对照高了340%;可交换态硒、铁氧化物态硒及有机态硒含量在施肥后4 d亚硒酸盐1.2 kg/hm~2处理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80%、56%、59%,硒酸盐处理铁氧化物态硒及有机态硒含量增加不显著,说明硒酸盐主要以可溶态硒存在,而亚硒酸盐主要以可交换态硒存在,并且由可溶态转化为其他形态,因此降低了其有效性。对水稻的根、茎、叶及籽粒硒含量分析后发现,亚硒酸盐处理的籽粒和叶中的硒含量显著低于硒酸盐处理,而其根部硒含量显著大于硒酸盐处理,茎部硒含量无显著差异,且亚硒酸盐处理的根部硒累积量均大于硒酸盐处理。【结论】说明施用亚硒酸盐大部分积累在水稻根部,硒酸盐处理的地上部硒累积量大于亚硒酸盐处理,同时,硒酸盐处理的根系吸收系数、初级转运系数、次级转运系数均大于亚硒酸盐处理,说明亚硒酸盐大部分积累在水稻根部且向地上部转运较难,硒酸盐随水滴施的生物有效性高于亚硒酸盐。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硒内源调控剂对水稻吸收硒(Se)、镉(Cd)、砷(As)及土壤中Se、Cd、As形态的影响,将多种复合调理剂添加到富硒土壤中开展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或2%蒙脱复合调理剂(MT)均可获得水稻增Se降Cd的效果,2%添加量效果更佳;在高硒土(土壤Se含量1.99 mg/kg)条件下,添加钙镁磷肥+磷矿粉+活性硅(GLG)可获得水稻Se过量减毒和同时降As的双重效果;在中硒土(土壤Se含量0.83 mg/kg)条件下,添加钙镁磷肥+骨粉+活性硅(GGG),水稻的增Se降As效果最佳;而在低硒土壤(土壤Se含量0.46~0.47 mg/kg)条件下,添加钙镁磷肥+生物炭+有机菌肥+活性硅(GTJG)和添加钙镁磷肥+石灰+活性硅的增Se降As效果较好。研究表明,施加适量Se内源调控剂可实现水稻增Se、降Cd和As,同时减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