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王广耀  绍帅  董立华 《食用菌》2009,31(1):25-26
栽培料不同含水量和初始pH值对白灵菇的液体菌种发菌的影响试验表明:栽培料以含水量55%-60%、初始pH值6.5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室外阳畦栽培平菇,易遭病虫危害或因高温烧菌而导致失败。为了寻找一个简便可行又能克服上述弊病的阳畦平菇栽培法,我们进行了阳畦覆土栽培法试验,现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引自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培养科配方为99%棉籽壳、1%生石灰,料水比1:1.8。试验设AB 两组,A 组播种后盖报纸、塑料薄膜和草帘;B 组播种后只盖10厘米厚土。(二)试验结果:(1)发菌情况:播种后3天,两组菌丝萌发和吃料基本一致,料温A 组比B 组高3℃,菌  相似文献   

3.
一、麦粒菌种培养基配方小麦100公斤,硫酸镁0.1-0.2公斤,轻质碳酸钙1公斤。小麦必须无虫害、未变质、杂质少;硫酸镁用作防腐剂;轻质碳酸钙既可防止麦粒粘在一起,又可用于调节pH值。一般制作每万瓶(720毫升)菌种需小麦3000公斤左右。二、堆制优质的导引料要使麦粒培养基发菌快、吃料均匀,必须在培养基上面加一层约2厘米厚的粪草培养基,以便于发菌吃料,俗称为“导引料”。其配制方法基本上和栽培蘑菇的堆料相似,采用粪草堆制发酵而成。一般制作每万瓶菌种需干牛粪150-200公斤、干稻草400公斤、壳灰12-20公斤、  相似文献   

4.
使用液体菌种栽培凤尾菇,较之固体菌种具有发菌快、菌龄齐、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同时较之固体菌种的栽培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栽培时应重视这些特点,才能得到更大的效益。一、对pH值的要求凤尾菇的最适pH值为6.5~7.0,液体菌种对这一点要求比较严格,经多次试验表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球的萌发。固体菌种栽培时,料中需加1%的生石灰,而液体菌种只要0.4~  相似文献   

5.
用土设备制作的平菇、榆黄蘑栽培种,发菌快、易操作、感染杂菌率低、菌种质量高。具体做法如下:1装袋菌袋可选用0.04cm厚、15cm宽、30cm长的聚乙烯菌筒。每袋装300g干料。培养料配方:豆秸(粉碎)83%,麦麸10%,玉米面5%,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装好料后,用线以活扣结扎封口。2灭菌可用敞口柴油桶作灭菌锅,内装水30kg左右,以煤火加热。灭菌桶围上棉被保温,每桶竖装150袋,加热至冒大汽后,覆薄膜并用绳扎住,而后以文火维持10小时,保持桶温100℃,灭菌过程中要防漏气,中间不…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绣球菌液体菌种制备和栽培方法,对绣球菌液体菌种的发酵培养基pH和发酵时间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不同接种量对发酵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绣球菌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的最佳pH为3.5,发酵13d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最佳接种比例为30mL菌液/550g固体栽培湿料,液体菌种接种至栽培袋4个月后每袋可收获鲜重100g左右的绣球菌子实体。  相似文献   

7.
袋式立体栽培平菇是目前我国平菇栽培的主要形式,从菌袋制作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现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简述如下:1)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①菌种退化,菌龄长。②播种量少,菌种块小且分散,菌丝损伤后愈合慢。③料内含水量过高,透气性差,袋内缺氧。④培养料的pH值不适。主要对策:①菌种从母种开始控制转管代数,从分离得到的母种到生产母种不能超过三代。严禁原种—原种、栽培种—栽培种的扩繁方式。栽培种满袋后存放时间不能过长,菌龄以不…  相似文献   

8.
采用发酵料加短时间高温灭菌处理技术,栽培、观测北京地区9个平菇品种的发菌情况、出菇情况、子实体形态及产量。结果表明,灰美2发菌快,子实体颜色好,产量较高,适宜晚秋栽培;8105出菇快,产量高,适宜秋季栽培;平菇009,发菌较慢,产量较低,但韧性好,菌盖厚,适宜早秋栽培。抗3单菇最重,650菌盖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9.
对五株鸡腿菇菌株的生长温度、pH值、抑菌剂浓度及栽培方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30℃,根据生长温度不同分为三组;各菌株最适pH6.0~6.5;熟料较发酵料栽培产量高一倍多;1、5号菌株可用于发酵料栽培,但高温发菌需加多菌灵.  相似文献   

10.
对五株鸡腿菇菌株的生长温度、pH值、抑菌剂浓度及栽培方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30℃,根据生长温度不同分为三组;各菌株最适pH6.0~6.5;熟料较发酵料栽培产量高一倍多;1、5号菌株可用于发酵料栽培,但高温发菌需加多菌灵.  相似文献   

11.
代料栽培平菇,不论是垛袋垒菌墙还是脱袋床架栽,都不如阳畦不脱袋高产,具体做法:先按常规整地做阳畦,把发好的菌袋用小刀竖直每隔scm划15cm长一刀.底端解开绳挽至与料面平,上端把袋口从扎绳处剪去,似开非开即行。然后竖直摆在阳畦上,袋间隔约hm,依次摆完,空隙填营养土,菌袋上胃Zcm厚言养土,这样无论是增加营养,还是提高湿度都比较容易。试验表明,这样种植比全脱袋的产量高。袋栽平菇阳畦不脱袋出菇高产技术@孙启风!山东金乡化雨南马村孙武庄 272204~~  相似文献   

12.
平菇培养料发酵度快速测定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平菇培养料发酵度的判定指标,选用以粉碎玉米芯小粒、中粒和大粒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平菇培养料,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含水量、pH值和总碳、总氮、水溶性有机碳(DOC)、氨含量以及杂菌抑制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栽培平菇的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3种培养料的pH值先降后升,含水量、总碳含量、C/N和DOC含量降低,氨含量先升后降,总氮升高。发酵结束,小粒DOC含量低于大粒,而氨含量和杂菌抑制物质含量高于大粒。培养料粒径越小,栽培平菇发菌期料温越低、染菌率越低、生物学效率越高。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宜采用小粒的粉碎玉米芯,发酵结束发酵料含水量为60%~67%、pH值为8.0~8.6、DOC(w)以低于12 g·kg-1和氨含量(ρ)为发酵料渗出液中以氨检测试纸条测定值低于1350 mg·L-1为宜。  相似文献   

13.
袋栽平菇采完2~3潮菇后,由于脱水和缺肥,常会导致后期菇蕾枯死、菇形变小、色泽变差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打孔浸水、脱袋砌墙法,既起到了补水增肥的作用,还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湿度,可多收3~4批菇,生物效率可增加50%~100%。现将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一)脱袋、打孔和浸液 采完2~3潮菇后,应及时将菌袋搬出培养室脱去塑料袋,在菌筒上并排扎3~4个直径2cm的孔,间距视菌筒长度而定,一般在10cm左右,再将菌筒浸泡在配备好的营养液中3~4小时。同时准备一些菜园土(也可用一般田土,加入3%~5%的过磷酸钙,若碱性土应将pH值调到6~7),打碎过筛,喷雾水拌匀至手握不成团为宜。 (二)排筒、撒土和砌墙 将菌筒捞起,再把菜园土铺成似菌筒长、宽的条幅,厚2~3em,将沥水后的菌筒浸水孔朝上,逐个挨紧并排在土上,每摆好一层上面撒一层菜园土,并把空隙填满,以利于菌墙形成一个整体,一般可叠5~6层,若场地太少也可多砌几层,但以不超过10层为好。在最后一层的菌筒上撒4~5cm厚  相似文献   

14.
猴头栽培中,当多菌灵用量为万分之五拌料时,对猴头发菌能力有所影响,但不明显,当用量为千分之一拌料时,猴头发菌能力大大弱减,当用千分之二拌料时,猴头接种后就不发菌。因此在栽培猴头时,用多菌灵拌料要适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香菇污染菌料栽培平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玲 《蔬菜》2017,(12):64-66
为了充分利用香菇污染菌料,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开展了香菇污染菌料栽培平菇试验,在平菇栽培料中分别添加20%、40%、60%和80%的香菇污染菌料,以无香菇污染菌料的配方为对照,对比不同处理的发菌情况、产量和收益,以筛选出适宜平菇生产的香菇污染菌料添加比例。结果表明:香菇污染菌料添加量为20%和40%的处理发菌期与对照相同,而添加量为60%和80%的处理发菌期比对照多1 d;4个香菇污染菌料处理的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香菇污染菌料添加量为80%的处理综合收益最高。因此,香菇污染菌料可以再次利用生产平菇,并且适宜的添加量可达80%。  相似文献   

16.
以新鲜西瓜皮为原料,研究料液比、萃取pH值、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西瓜果皮中果胶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皮中果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萃取酸度(pH值)为2,萃取时间60min,萃取温度90℃。  相似文献   

17.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碰到培养料酸变问题.其表现为:在发菌期,pH值降至6以下,培养料出现酸味,菌丝稀疏,长势不旺,甚至消失,接种口大量吐水,随之出现臭味,最后栽培袋腐败变软,导致栽培失败.近年来,我们在生产中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培养料酸变,栽培成功率达100%.(一)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以增加透气量食用菌一般是好气性真菌,需较多氧气,在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或通气不良时,中温型兼性和嫌性的酵母菌、乳酸细菌等得以孳生、产酸,导致料内pH值迅速下降,抑制杀死菌丝.我们栽培平菇、灵芝时,用木屑料控制含水量在55%,料水比1∶1,棉子壳料含水量60%,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利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平菇已很广泛,并逐步实现高产创收,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就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介绍如下:1高温烧料早秋或晚春季节栽培平菇,如播种分层畦栽,料超过20cm厚或袋栽扎紧两头3~7天,料温极易超过30℃,造成烧料。预防办法:播种后经常喷水,15天内,早晚夜间通风降温保湿最关键。2发菌正常但不出菇料表层发菌,因料内温度过高而烧死菌种不能发菌,光照、温度和缺氧等掌握不当。预防办法:在菌丝体营养发育阶段,大棚覆膜后盖稻草等遮阳,保持棚内黑暗,…  相似文献   

19.
早秋栽培凤尾菇,因气温高,发菌阶段很不安全,容易导致杂菌污染。为了探讨早秋播种安全发菌,我们进行了堆料发酵栽培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1985年8月13日投棉籽壳料2500公斤,1986年8月15日投料3000公斤,播种后均未见有杂菌污染。  相似文献   

20.
三亚地区农业土壤pH 值测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彦 《长江蔬菜》2011,(24):50-51
通过设定不同液土比、浸提液来测定三亚地区农业土壤的pH值,以确定测定土壤pH值的最佳浸提液和液土比。试验结果表明,三亚地区比较适合以1mol/L的氯化钾溶液作为土壤浸提液,不同液土比测定的pH值不同,随稀释倍数的增加pH值增加趋势明显,但差异并不显著,推荐三亚地区测定土壤pH值液土比为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