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两晚",简单讲就是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 1 "两晚"技术的优点 这项栽培技术具有四大好处:一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不需要增加投资和用工,只需把玉米收获时间和小麦播种时间向后适当推迟几天即可;二是可以提高玉米籽粒的品质和商品性,增加玉米产量,玉米推迟到完熟期收获,晚收7~10d,亩产可增加35~50kg;三是有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提高抗寒性和抗逆性,建成合理的小麦高产群体结构,有利于小麦高产;四是可达到节水节支,在足墒播种的前提下,小麦可免浇一次冻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正>辛集市常年种植小麦玉米60余万亩,笔者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一项适合本地小麦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即"两适、两配套、两抢、两增、两节、两灭"技术。实施此项技术后,每亩增产小麦30~40 kg,增产玉米50~60 kg,亩节水80 m3,共增收节支150~170元/亩。1"两适"即玉米适期晚收、小麦适期晚播玉米收获期应为10月1~5日,小麦播种期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优化麦玉茬口衔接,利用常年玉米收获与小麦播种之间光热资源,在保证小麦不减产的基础上,使玉米增产。玉米晚收14 d增产7%~16%,同时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每亩较早收减少运输、机械脱粒、人工等50~70元费用。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后期增产潜力,切实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玉米适期晚收技术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技术措施,因为在玉米收获期正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有利于玉米灌浆的时期。因此,玉米适期晚收,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光热资源,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文章简要论述了玉米适期晚收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河北省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制约小麦面积扩大。要提高总产量,只有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入手。选择适应当地条件和用途的小麦品种,明确栽培技术原理后,高产的关键是应用以下技术。1提倡"两晚"技术两晚即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玉米晚收10 d可使玉米充分成熟,每亩可增产115129kg,小麦适当晚播可适当减少小麦冬前积温以形成壮苗,避免形成旺苗。因此,"两晚"技术以"两适"技术(玉米适时收获小麦适时播种)的表述更为  相似文献   

6.
<正>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下,经小麦栽培学的多年研究而形成的技术。可获得与早茬、中茬小麦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栽培学上把年前主茎叶片仅4片以下,仅有一个或以下分蘖,冬前积温低于420℃的小麦称作晚播或晚茬小麦。聊城市一般指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该技术适合聊城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与夏玉米直播晚收技术配合使用,可实现小麦、玉米的周年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伊川县属豫西丘陵地区,近年来,夏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收获偏早的问题,使玉米不能充分成熟,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小麦播种偏早易形成旺苗、假旺苗。应合理采取夏玉米适期晚收增产技术,合理搭配品种,合理安排玉米收获期及小麦播期、  相似文献   

8.
蒋向  姚书俭 《河南农业》2008,(23):38-38
玉米适期晚收、小麦适当晚播增产技术(简称“两晚”技术)是一项适用于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的节省性增产技术。该技术能使夏玉米充分利用有限光资源提高单产,冬小麦易于形成高质量群体。节约用水用肥、防止旺长冻害,推厂应用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择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和耐密紧凑型优质高产玉米品种,采取小麦玉米适期播种,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各适期追肥,改革种植模式,小麦等行距播种、玉米麦后直播,小麦适时收获、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等优质小麦玉米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取得小麦玉米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4-25
为探索晚播小麦在南阳市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形成特点,给科学指导晚播麦田管理提供试验依据,市农技站进行了小麦晚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市在1月16日之前播种,6月13日之前能正常成熟收获,晚播小麦只要技术与管理措施跟上,能接近或达到适期播种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集成苏玉29的适期晚播技术,明确苏玉29的适宜播期,本研究分别在沭阳设置7个播期、在盱眙设置3个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苏玉29产量、穗部性状、光合能力、生育进程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和高温干旱影响较大的地区,通过适期晚播将播种期推迟到6月底至7月5日,可避开不良天气对玉米苗期和灌浆结实期的影响;播种晚于7月5日,玉米的生长期短、积温不足,难以保证玉米的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12.
<正>夏玉米在衡水市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一般玉米播种期在6月15日左右,农民习惯开始收获的时间多在9月15日左右,9月20日达高峰,此时玉米正处于蜡熟期,还没达到完熟,整个玉米籽粒灌浆期不足45d。本文通过实地测验,试图找出玉米产量最高的时期是蜡熟期还是完熟期,还是在完熟期产量高;蜡熟期后,玉米的千粒重是否增加,增加多少的问题,为夏玉米晚收是否增产找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宗民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11-112
通过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研究了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麦千粒重增长呈"慢一快一慢"的"S"型变化趋势,可用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灌浆速度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可用二次多项式模拟;(2)播期与开花期、成熟期推迟天数和灌浆期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播期每推迟1d,开花期推迟0.2d,成熟期推迟0.1d,灌浆期(开花-成熟)缩短0.1d。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灌浆进程后移,灌浆高峰期推迟;(3)播期与产量相关显著,播期每推迟1d,产量降低4.7kg/667m2。生产上要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14.
研究山西晋中地区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互作对强筋小麦CA0547灌浆过程中千粒质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阐明晚播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采取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取样与室内分析,探索了晚播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互作强筋小麦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可以采用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来模拟,分别呈现S型和V型变化曲线;蛋白质含量于花后18 d降至最低;随着灌浆时间的持续推进,清蛋白的含量逐渐减少,球蛋白始终保持最低,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的是适播适量(A2B2),但播种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明显小于播种时期。强筋小麦最大粒质量、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以及起始生长势均以早播少量(A1B1)、适播适量(A2B2)、晚播多量(A3B3)最高,灌浆持续期、产量则随播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月8日达到最高。晋中地区强筋小麦晚播条件下遵循早播少量、适播适量、晚播多量规律,最晚于10月8日播种、播量为225 kg/hm~2时可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5.
2021年罕见秋汛等异常气候,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约15 d,滑县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0~20 d,为了研究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在一年两熟模式下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百农207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晚播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冬前叶龄小、分蘖总数减少,株高降低,亩穗数减少和千粒重略有降低。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少,因播量的弥补作用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产量结果表明,10月25日播种15.0 kg/亩、11月4日播种17.5 kg/亩、11月14日播种20.0 kg/亩有利于发挥百农207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筋力型小麦豫麦34、豫麦49、郑麦00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茬与玉米茬不同播种期对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茬小麦干物质积累明显大于水稻茬小麦;适期晚播(10月28日) 可以提高干物质积累,其干物质的积累量明显大于早播(10月8日)的小麦;中筋小麦品种(豫麦49)花后前期灌浆速度大于强筋(豫麦34)和弱筋品种(郑麦004),强筋品种花后15 d后灌浆速度大于中筋与弱筋品种,整体灌浆速度呈快、慢、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今年玉米灌浆期遭遇阴雨天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灌浆的速度,因此应适期晚收。据调查玉米腊熟至完熟期,每晚收1d,千粒重增加3~4g,也就是说亩增加产量6~8kg,如果晚收7d使籽粒灌浆期延长到48d以上,亩增产可达35~50kg,增收60~80元。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的高产在全年粮食增产增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栾城县小麦已全部收获,努力夺取夏玉米丰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夏玉米要想亩产达600kg以上,必须做好八个方面。1选良种就栾城县而言,以郑单958、浚单20、中科11、京单28、先玉335、蠡玉35、锐步一号等较为适宜。2适期早播.根据品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播种时间,中晚熟品种麦收前5~10d麦垄套种;中早熟品种可贴茬点播或免耕贴茬直播。播期不晚于6月17日。3增施肥料3.1种肥。亩施磷酸二铵10—15虹,硫酸锌0.5~1kg作种肥。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确定合理播期和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2001—2021年临沂市气象资料和农业农村部门苗情调查数据,同时参考1962—2000年临沂市历史天气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性预测对小麦生育期温度、积温以及主要生育期日期和持续时间进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和各生育期均对气候变化发生了不同的响应,适播期为10月8—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1—14日;分蘖期出现反复降温频率变高,促进了小麦冬前抗寒锻炼,利于形成壮苗;冬前积温增多和越冬期延迟,间接推迟了适播期,为上一季玉米晚收创造了条件;返青大幅提前和返青后积温显著增加,大幅缩短了小麦停止生长和越冬时间,增加了冬小麦实际生长时间,有利于冬小麦苗情转化;拔节期大幅提前,使小麦更容易遭受晚霜冻(冷)害和倒春寒;4月和5月温度下降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提供了更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温度下降既减少了干热风的发生机率又利于小麦后期灌浆。确定了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为小麦全生育期田间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1小麦播种特点2014年衡水市计划播种小麦面积400万亩左右,截止到目前,全市播种已基本结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小麦播期不集中。由于今年夏玉米生育时期差异较大,收获时间不一,加之部分地块造墒影响,自10月7日陆续进入小麦播种期,目前已基本结束,小麦播期不集中,日播种进度缓慢,大部分地块播期比去年晚5~7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