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了探明白榆(Ulmus pumila)适应盐碱环境的机理,以高盐、中低盐、非盐碱3个土壤盐分立地条件下生长的白榆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盐分浓度下新叶、老叶、新枝、老枝和根5个营养器官中4种金属盐离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榆体内K 、Na 、Ca2 和Mg2 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并存在显著差异;白榆各部位K 、Na 含量随着生长地区土壤盐分的增加而增加;K /Na 幼嫩器官显著高于成熟器官,茎叶显著高于根部;含盐中低等土壤中生长的白榆K /Na 高于高盐和非盐碱土壤中生长白榆.白榆器官中K 、Na 、Ca2 对盐碱的敏感性高于Mg2 ,K 和Na 是4种金属盐离子中白榆在盐渍生境下进行渗透调节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野外自然生长的白榆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白榆天然下种更新的分布特征是距离母树越远,更新植株分布越少,白榆天然下种更新的有效距离为60m。白榆天然下种更新幼树分枝数量、各级枝平均长度、各部分生物量也随地径的增大而增多。白榆适应性较强,在瘠薄环境下也能生长,光照不足或过于潮湿的环境不利于白榆的天然下种更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开采区的白榆(Ulmus pumila L.)和梭梭[Haloxylon ammedendron(C.A.Mey.)Bunge]叶绿素荧光响应与粉尘覆盖的关系,为干旱荒漠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榆和梭梭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表面的气孔结构和滞尘量,并利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测定植物滞尘颗粒、土壤粉尘和煤粉尘粒径。【结果】①粉尘污染使白榆和梭梭的F_v/F_o和F_v/F_m下降,并对梭梭叶片有显著性影响。②粉尘沉降初期,梭梭的F_m、F_o和F_v变化幅度比白榆大,但未对白榆和梭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造成显著性影响。③白榆中层叶片的F_v/F_m比下层高;随着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梭梭叶片的F_v/F_m逐渐上升。粉尘扩散高度和距离对白榆和梭梭的F_v/F_m均有显著影响④以白榆和梭梭气孔表面单位面积的粉尘颗粒面积与叶表面积比表示植物的滞尘能力,白榆的滞尘能力为14.38%,梭梭的滞尘能力为20.16%。⑤土壤粉尘、煤粉尘和植物叶面尘平均粒径排序为:土壤粉尘(15.93μm)煤粉尘(5.37μm)白榆叶面尘(1.83μm)梭梭叶面尘(1.18μm),因此煤粉尘比土壤粉尘更容易被白榆和梭梭的叶表面吸附。【结论】粉尘在水平和垂直距离上分别会对梭梭和白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造成影响,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  相似文献   

4.
<正>1选种营造白榆用材林,应选用优良无性系。2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湿润的壤土和轻粘土,蒙金土上的白榆生长也很迅速。3大坑穴1m×lm×0.8m,穴土分表土与心土放置。植树时,根系舒展后,用表土填入穴中根系范围内,覆士后轻轻提苗踩实,利于成活和根的生长发育。栽植季节,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异。秋季栽植以落叶后早栽为佳,春季栽植,以土壤解冻后早栽为宜。4改改土及时松土、除草、翻耕、压菁,有利于林地土壤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5修枝通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白榆纯林(BB)、刺槐纯林(CC)及二者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及月变化特征,探究影响研究区土壤呼吸的主导因子。【方法】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全自动观测系统,测定陕西杨凌试验田栽植的白榆纯林(BB)、刺槐纯林(CC)及二者不同比例(1∶1(1B1C),1∶2(1B2C)和2∶1(2B1C))混交林5种林型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利用观测仪附带的土壤温度探针测定地表及地下5,10和15cm深处的土壤温度,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测定地下1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结果】白榆/刺槐不同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在6,7,9月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午后12:00-15:00,之后逐渐降低,其中混交林1B2C7,9月土壤呼吸速率峰值高于其他林型,分别为4.193和4.283μmol/(m2.s);白榆/刺槐不同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规律,7-9月土壤呼吸速率均较高,在5-9月,5种林型中白榆纯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一直很低,而混交林1B2C始终较高。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二者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其中地下5cm深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最好。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表现离散,二者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不同林型中,白榆纯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混交林1B2C一直较高;影响该区白榆、刺槐纯林及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是地下5cm深处的土壤温度,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针对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城市绿化尚处一片空白,对当地硫酸盐型盐土掺拌 细沙土壤 改良,引进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适应性对比研究发现:引种地60 cm土层内均匀掺 拌细沙(原 土∶细沙=2∶1)处理土壤的含盐量、pH值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有机质显著高于对 照土壤 ( P <0.05);引进树种在处理土壤的表现显著( P <0.05)优势于对照土壤的表现。从 而说明土壤拌 沙改良是当地一种行之有效而且效果显著的土壤改良方法;引进各树种适应能力由强到弱 的顺序 为:刺槐>多枝柽柳>紫穗槐>白榆>杏树>樟子松;且刺槐、柽柳、紫穗槐、白榆、杏树均极 显著高 于樟子松的适应能力( P<0.01);刺槐、柽柳、紫穗槐、白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刺槐、柽柳 均显著(P<0.05)高于杏树的适应能力,紫穗槐、白榆、杏树间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 述,研究区通 过土壤拌沙改良,能够成功引种刺槐、柽柳、紫穗槐和白榆4种园林绿化树种,在无条件 改良土壤时 可成功引种刺槐及柽柳  相似文献   

7.
研究揭示冀东滨海盐碱地造林密度对白榆生长和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确定盐碱地上适宜的造林密度,进一步构建盐碱地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在河北省盐山县进行高密型(1m×4m)、中密型(2m×4m)、稀疏型(3m×4m)3个密度的植苗造林试验,以盐碱荒地作为对照(CK)。测定植物胸径、生物量等生长相关的指标和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度以及有机质、N、P、K含量等理化性质指标,并进行不同密度造林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白榆胸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均在中密型密度下达到最大。2)各造林密度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管持水量较CK均有提高,且随造林密度增大逐渐增大,高密型和中密型改善效果最好,2种持水量平均值均显著CK(P0.05)。3)中密型密度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平均值均最大,且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CK(P0.05)。4)中密型密度对土壤pH和全盐含量改善效果最好,平均值均显著CK(P0.05)。5)各造林密度下土壤全K、速效K、碱解N、全P含量均CK,其中中密型密度下以上4种养分含量平均值均显著CK(P0.05),分别为13.74、781.97、23.03mg·kg~(-1)和0.70g·kg~(-1)。6)3种造林密度的盐碱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均CK,中密型密度最大0.560,稀疏型密度次之。研究结果表明,中密型造林密度最适宜白榆作为冀东滨海盐碱地改良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00,(2)
1.适地适树是指应该将树木栽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如刺槐、马尾松、臭椿等树种耐干燥,适宜栽在瘠薄的土壤上;柳树、枫杨等适宜在低湿的地方生长;泡桐、杨树、白榆等树种适于平原生长,在山地则生育不良。因此,造林应选择“乡土树种”,即在本地区分布普遍、生长旺、群众有栽培经验的树种。2.造林时间春季造林宜早,在土壤化冻后就可以进行。因为早春,苗木地上部分还未生长,而根系已开始复苏。所以,  相似文献   

9.
阿拉善右旗重盐碱土园林树种引进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城市绿化尚处一片空白,对当地硫酸盐型盐土掺拌细沙土壤改良,引进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适应性对比研究发现:引种地60 cm土层内均匀掺拌细沙(原土:细沙=2:1)处理土壤的含盐量、pH值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有机质显著高于对照土壤(P<0.05);引进树种在处理土壤的表现显著(P<0.05)优势于对照土壤的表现.从而说明土壤拌沙改良是当地一种行之有效而且效果显著的土壤改良方法;引进各树种适应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刺槐>多枝柽柳>紫穗槐>白榆>杏树>樟子松;且刺槐、柽柳、紫穗槐、白榆、杏树均极显著高于樟子松的适应能力(P<0.01);刺槐、柽柳、紫穗槐、白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刺槐、柽柳均显著(P<0.05)高于杏树的适应能力,紫穗槐、白榆、杏树间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研究区通过土壤拌沙改良,能够成功引种刺槐、柽柳、紫穗槐和白榆4种园林绿化树种,在无条件改良土壤时可成功引种刺槐及柽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混交造林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上的长期应用效果,调查了3个不同混交林和4个树种纯林的生长现况,对比研究了混交林中各树种与相应纯林之间在生长状况、叶片营养和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的长期影响造成该地区人工混交林的总体生长状况较差,27 a后的保存率处于43.3%~70.4%之间。与刺槐纯林相比,刺槐与白蜡、白榆和臭椿混交后其胸径、树高和保存率均显著降低,叶片中的氮、磷、钾、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减少,抗逆性能明显下降。与刺槐混交后,白蜡的生长状况和叶片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而白榆和臭椿的胸径、树高、叶片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纯林;白榆和臭椿在与刺槐混交后其抗逆性能较纯林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而叶片中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刺槐林地、白榆林地、刺槐白榆混交林地、农田、草地、裸地6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不同复垦模式土壤因子的显著性差异,以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白榆林地土壤温度显著低于裸地,降低土壤温度效果明显;刺槐白榆混交林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余复垦模式,保持土壤水分效果明显;刺槐白榆混交林地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效果最显著;白榆林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效果最显著;农田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著;各种复垦模式均有降低土壤pH效果。总的来说,刺槐白榆混交林复垦模式对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壤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西部5个不同土壤类型,15个地区的白榆种子贮藏物质变化的研究,旨在丰富白榆种质资源的研究,并为白榆在西部风沙区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采集的当年生成熟的白榆种子为材料,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在萌发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POD酶活性进行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区白榆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由高到低依次为褐土>荒漠土>黄棕壤>棕钙土>黄绵土;褐土类型区种子淀粉含量最高,黄绵土类型区种子淀粉含量最低,72 h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结果为黄绵土>棕钙土>黄棕壤>荒漠土>褐土;相同时间、不同土壤类型区SOD和POD酶活性在大部分时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5个土壤类型SOD和POD活性的最大值比较结果为褐土>荒漠土>黄棕壤>棕钙土>黄绵土.综合各项指标得出5个不同土壤类型白榆种子贮藏物质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种子活力高低依次为褐土>荒漠土>黄棕壤>棕钙土>黄绵土.  相似文献   

13.
以8个盆栽当年生白榆家系苗为材料,分6次对其施盐碱溶液,使土壤含盐碱量从0.15%开始,逐渐递增到0.95%。统计每次施盐碱溶液后白榆不同家系叶片受害形态情况,测定施盐碱前和试验结束后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中重度受害率、死亡率、总受害率呈递增趋势,而轻度受害率变化很小。方差分析显示,除轻度受害率外,其他叶片受害形态指标在盐碱浓度和家系因子上差异显著,但盐碱浓度因子对指标变异的贡献比家系因子大。根据盐碱胁迫受害症状和生长形态指标等对白榆各家系的耐盐碱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相似,选出2、7号为较耐盐碱家系,4、1、6、5号为盐碱胁迫敏感家系,3、8号为适中耐盐碱家系。  相似文献   

14.
白榆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榆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亦称榆树或家榆。白榆树体高,寿命长,是沙地和荒山营建生态林,平原区营建防护林及城乡绿化营造绿篱的主要树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带,可营造速生丰产林。与杨、柳、松等树种进行混交造林,还可减少病虫危害,促使林木健康生长。白榆木质坚硬,纹理清晰通直,是上好的建筑材料,也是家俱或家庭装修的首选木材。现将白榆育苗造林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白榆的经济价值、林学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原州区白榆分布、生长现状,从种子的采收、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原州区荒山白榆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盐碱胁迫下白榆苗期遗传变异与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盆栽当年生白榆家系苗为材料,分6次对其施盐碱溶液,使土壤含盐碱量从0.15%开始,逐渐递增到0.95%。统计每次施盐碱溶液后白榆不同家系叶片受害形态情况,测定施盐碱前和试验结束后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中重度受害率、死亡率、总受害率呈递增趋势,而轻度受害率变化很小。方差分析显示, 除轻度受害率外,其他叶片受害形态指标在盐碱浓度和家系因子上差异显著,但盐碱浓度因子对指标变异的贡献比家系因子大。根据盐碱胁迫受害症状和生长形态指标等对白榆各家系的耐盐碱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相似,选出2、7号为较耐盐碱家系,4、1、6、5号为盐碱胁迫敏感家系,3、8号为适中耐盐碱家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用科技》2006,(3):21-21
目前常用的繁殖方法主要有嫁接和扦插两种,以嫁接为主。中华金叶榆是我国乡土树种白榆的变异品种,和白榆亲合力最好,因此在培育中华金叶榆苗木时,常以白榆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可采用以大规格白榆为砧木的高枝嫁接方法直接培育工程苗,也可采取在一年生或二年生白榆实生苗上嫁接培育中华金叶榆幼苗。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馆陶县不同基地组培速生白榆的生长状况,综合分析其抗逆性和适应性,以及连续3年的观察记录发现,速生白榆喜光,耐寒(可耐-40℃低温),耐旱,耐盐碱(含盐量0.3%以下可以生长),萌芽力强,耐修剪,根系发达,抗风、保持水土能力强,对烟尘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抗性强。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白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6个混合盐(等浓度NaCl和NaHCO3溶液)浓度[0(CK)、10(T1)、30(T2)、50(T3)、70(T4)、100(T5) mmol·L-1]对白榆幼苗进行不同时间胁迫处理,分析混合盐胁迫下白榆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白榆幼苗生长对盐胁迫反应敏感,当盐浓度(10 mmol·L-1)较低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胁迫35 d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白榆幼苗的总生物量、株高及地径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当混合盐浓度高于50 mmol·L-1时,各处理间降幅趋于稳定。不同盐浓度胁迫下,根冠比值均大于对照组;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均逐渐增大,而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混合盐浓度为100 mmol·L-1时,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均为最小值。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白榆幼苗可通过渗透调节及提高保护酶活性主动适应逆境,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盐能力。研究结果旨在为白榆在盐碱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污泥作为白榆等8种木本观赏植物的栽培基质或基质组分,研究了不同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对平枝构子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对白榆、金叶美国梓、金叶接骨木、蒿柳、火棘、皂角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从栽植成活的角度看.污泥均可作为白榆等8种栽培基盾或基质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