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冷原子吸收法(CAAS),常用石英管内径是12.0,10.0,8.0mm。直径越小,灵敏度越高,故一般多用8.0mm。本文作者进一步用8.0,6.5,5.0mm石英管对砷、汞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其绝对灵敏度:砷为0.220,0.029,0.088ng/0.0044A;汞为0.295,0.197,0.231ng/0.0044A。变异系数:砷为5.0%,6.3%,8.9%;汞为6.3%(6.5mm)。回收率:砷为93%,92%,90%;汞为94.7%(6.5mm)。试验证明石英管的直径为6.5mm时,灵敏度较高,分析质量亦较好。  相似文献   

2.
大豆食叶害虫潜叶吉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潜叶吉丁是大豆上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成虫取食叶片,幼虫潜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老熟幼虫在叶片内化蛹。成虫体长2.63~3.23毫米,宽1.80毫米,体扁平,黑色有光泽,鞘翅上布有白色茸毛的一条“y”形斜带和二条波纹状横带。卵长0.91~1.03毫米,宽0.59~0.69毫米,扁椭圆形。老熟幼虫体长6.60~7.33毫米,宽1.26~1.55毫米,扁平楔形,乳白色,各体节背板与腹板均有几丁质化黑褐色斑纹。蛹长3.16~3.69毫米,宽1.72~2.16毫米,扁椭圆形。一年发生2~3代。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年9月—2013年5月连续33个月份在九龙江口紫泥、岛美、浮宫3个站位流刺网和定置网调查采集的样本,对斑鲦和花鲦的生长和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斑鲦和花鲦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斑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29.0—190.30删,平均为103.54mm;体重分布范围为0.30~121.20g,平均为19.88g.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204.75nlin,K=0.36,t0=-0.4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14、0.46842和0.67158;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0.64752和0.74556.2)花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42.00—143.00min,平均为89.26mm;体重分布范围为1.00—43.85g,平均为11.32g.其生长参数L∞、K和to分别为152.25mm、0.32和-0.5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54、0.47105和1.06895;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1.16578和1.32132.通过YPR模型分析得出:斑鳔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花鲦资源尚未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4.
黄渤海蓝点马鲛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2~1993年黄渤海蓝点马鲛产卵期内采集的114个卵巢样品分析和组织切片观察,对其个体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点马鲛为分批排卵鱼类,在产卵期内排卵2~3次,个体绝对生殖力在45~5257千粒,个体组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随年龄、体长、体重的生长逐渐增加,其中与年龄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在棉花耗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利用MATLAB工具箱,以气象资料中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作为输入变量,建立了预测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耗水量的RBF神经网络预测系统,并通过实测数据的检验得出此预测系统网络模型的绝对误差最大为0.0962mm/d,最小为0.0008mm/d,平均为0.0519mm/d;相对误差最大为1.7995%,最小为0.0165%,平均为0.9664%,可见网络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较高,较以往的线性模型更合理,并且此网络训练花费的时间短,仅需0.0780s。  相似文献   

6.
对体外盐酸法测定的石粉溶解度与母鸡体内法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体外盐酸法是在盐酸溶液浓度 0 15mol/L ,时间 5min ,振动频率 (次 /s) 1 5、1 8、2 1、2 4条件下进行的 ,8种粒度 ( 5~ 3 2mm ,3 2~ 2 5mm ,2 5~ 2mm ,2~ 1 6mm ,1 6~ 1 2 5mm ,1 2 5~ 0 4 2mm ,0 4 2~ 0 2 5mm ,<0 35mm)石粉溶解度为 :2 0 19%~ 2 3 12 % ,2 3 17%~ 2 6 0 6% ,2 5 59%~2 8 2 4 % ,2 6 2 4 %~ 2 9 74 % ,2 9 33%~ 32 83% ,31 75%~ 34 2 6% ,33 39%~ 36 0 1% ,33 5% 1~ 35 2 5% 母鸡食入石粉 3、4、5、6h后 ,8种粒度石粉溶解度结果为 :19 4 6%~2 2 71% ,2 0 52 %~ 2 5 79% ,2 6 60 %~ 2 8 66% ,2 9 72 %~ 36 0 2 % ,30 4 5%~ 4 0 0 2 % ,35 56%~ 4 4 34 % ,4 8 82 %~ 58 12 % ,54 12 %~ 66 51% 母鸡食入石粉 3h后的石粉溶解度与在振动频率 (次 /s) 1 5、1 8、2 1、2 4条件下测得的结果间有很高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是 :r1=0 84 12 ,r2 =0 9359,r3=0 8754,r4 =0 8880 ,回归方程分别是 :Y1=- 2 5 90 93+1 974 9X1,Y2 =- 4 1 194 7+2 5595X2 ,Y3 =- 39 810 5+2 4 194X3,Y4 =- 4 0 1651+2 3892X4 ,(Y =体内结果 ,X =体外结果 )结果证明 :体外盐酸法测定的石粉溶?  相似文献   

7.
塑料薄膜包装对花椰菜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0.005mm、0.007mm、0.025mm聚乙烯(PE)膜,TY-1保鲜袋和CF-8硅窗保鲜袋包装对花椰菜冷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经45d贮藏后结果表明:以上各处理的失重率分别为7.36%(P<0.01)、5.89%(P<0.01)、4.08%(P<0.01)、2.37%(P<0.01)、1.28%(P<0.01),而对照为31.84%;抗坏血酸含量(mg/100g)处理组分别为10.94(P>0.05)、52.07(P<0.01)、45.89(P<0.01)、42.23(P<0.01)和44.13(P<0.01),而对照为7.934mg/100g。试验组固形物(TSS)含量均比对照组降低了27%~44%。3种包膜处理的有机酸含量则比对照高出39%~58%,各处理间以0.07mmPE单花头包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连续4年对玉米田分别进行0.006 mm、0.008 mm(CK)、0.010 mm、0.012 mm厚地膜覆盖处理。结果表明:10~40 cm土层,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降低。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容重比0.008 mm(CK)分别降低了1.25%、2.43%,而0.006 mm处理比CK提高0.76%。2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0.006 mm、0.010 mm、0.012mm处理0~5 cm土层分别日均土壤温度比CK提高-0.90℃、0.23℃和0.40℃;5~10 cm比CK提高-0.50℃、0.19℃和0.28℃。且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3在灌水第25 d,0~100 cm土层,0.006mm、0.008 mm、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储水量分别为166.73 mm、170.42 mm、190.00 mm、195.97 mm,比灌水第5 d分别下降46.81%、45.75%、39.32%、37.62%。4在0~30 cm土层,残留地膜量浅层显著多于深层,面积小于4 cm2小块膜片数显著多于面积为4~25 cm2和≥25 cm2的中、大膜块。0.006 mm、0.008 mm、0.010mm、0.012 mm处理4年累计残膜量分别为79.03 kg/hm2、57.68 kg/hm2、50.32 kg/hm2、53.58 kg/hm2,0.006 mm处理残留量显著高于CK。综合分析连续覆盖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0.008 mm以上的地膜。  相似文献   

9.
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四川省宜宾地区 2 3个耕层土样的颗粒组成分析 ,分别应用AR法和杨培岭法计算了不同质地的颗粒的分形维数 ,其结果是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分形维数的平均值依次递增。回归相关分析表明土粒分形维数与粒径 0 0 5~ 1 0 0mm颗粒含量关系显著负相关 ,与 0 0 1~ 0 0 5mm和 0 0 0 5~ 0 0 1mm颗粒含量关系不显著 ,与 0 0 0 1~ 0 0 0 5mm和小于 0 0 0 1mm颗粒 (粘粒 )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它们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形维数可作为土壤质地的综合性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适宜回收的地膜厚度,选用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新型银黑双面地膜,厚度分别为0.010、0.015和0.025 mm,与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常用黑色地膜作对照,在温室条件下开展对比试验,用电子拉力试验机测试不同覆盖期地膜的力学性能,并结合含杂率、拾净率等指标综合评价地膜的回收性能。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方面,随着地膜厚度增加,地膜断裂伸长率和最大拉伸负荷逐渐增大,厚度0.015 mm以上的地膜其力学性能保留率均在70%以上,因此,回收时仍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含杂率方面,厚度0.015和0.025 mm的地膜,含杂率均低于80%,符合企业回收再利用的需求,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再利用处理成本;在拾净率方面,上述2种厚度的地膜表现良好,拾净率均在95%以上,有效降低了当年覆盖地膜的残留量。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地膜综合回收效果评价方法,并对地膜回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使用时长超过对照地膜123 d的情况下,这2种新型试验地膜总评价分值仍高于对照组6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回收特性,且厚度越大,综合评分越高。综上,新型地膜各方面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更适合长季节栽培;厚度0.015 mm以上的地膜综合回收效果更佳,对减少温室地膜残留量和促进回收地膜的循环再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