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个体时点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研究分析了全国八大经济区农业专业化与农业经济的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各经济区农业专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其中,东部沿海经济区农业专业化的影响效应最高;东北、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经济区的影响效应次之;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影响效应最低。各经济区都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支持优势农业,吸引资本;加强土地合作运营,科学管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及均衡度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35个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和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集中度和均衡度;采用缓冲区分析、近邻分析、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广西乡村休闲旅游影响因素。【结果】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整体上呈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集中化程度不高。各市域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11个地级市示范点呈集聚分布,其他呈均匀分布。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三级·四区·多中心布局特点;玉林为一级中心,属高值密度区;桂林、南宁、北海和百色东南为二级中心,属中—高值密度区;防城港、河池东、贵港东北和钦州东北为三级中心,属中值密度区;梧州、柳州、贺州和崇左集聚中心不明显,属低值密度区。各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地形水系、陆路交通及客源市场等因素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人口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相对较小,是次级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交通网络构建,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有效提升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优化空间规划与布局,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区域联动集聚发展。深度开发广西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及气候等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内涵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南京都市圈6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南京都市圈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并分析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南京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南京都市圈的内生发展水平对发展潜力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子指标起协调作用;该地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南京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整体以南京市及周边为中心呈现"由中心向外扩散"的特征,高潜力发展水平区域对周边低潜力发展水平的辐射连带效应不显著,区域合作发展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选取了鄂西74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鄂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在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性分布特征;②密度分布表现为鄂西北、鄂西南和江汉平原三大空间分布热点区域;③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政策、景区等人文因素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促进鄂西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选取南京市254个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具体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可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呈现出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等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差异明显;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等是影响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选取乡村特征显著的泗阳县为研究区,从配置现状、发展状况两个维度构建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配置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配置水平较差,公共基础设施、生态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略高于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配置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热点区域分布与乡村经济发展条件、生态资源禀赋及乡村建设强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华中地区12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探测器量化多个影响因素对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效果,构建综合优势度模型评价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优势度,并结合重点村分布和综合优势度分布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估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协调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多核心的集聚分布,受多维影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间协同影响作用突出;2)综合优势度分析显示,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优势总体上表现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与重点村空间分布高度耦合,且耦合协调类型与综合优势度成正相关;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优势受各因素协调效果的制约,资源禀赋是选址的首要考虑指标,而交通条件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促进其农业农村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西部欠发达省份云南为例,借助空间计量和障碍度等模型,分析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呈稳步提升趋势,各地区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正相关聚集;障碍因素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从公路网密度到卫生医疗条件、文化建设水平、科技人员数量,再到乡村旅游收入;财政投入力度和科研水平对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粮食播种比例则呈现负向空间溢出。因此,应着力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加大乡村医疗、文化、科技人员等基础投资,注重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互补。  相似文献   

9.
借助数理统计、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村落优势发掘、多元化发展道路。结果表明,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集中在浙中浙南,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浙北浙东区域;相较文化景观,浙江省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自然风光为主,村落的生态优势更容易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在分布上均呈集聚特征,且分别为集聚轴向延伸和小范围点状集聚的空间格局;村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及影响力不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经济因素相关性最强,自然因素与国家森林乡村分布影响相较更显著,各因素对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均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最美休闲乡村时空演化规律及成因,促进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研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分形维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休闲乡村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乡村呈现凝聚型分布态势,主要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为高密度核心的“双核结构”,以川渝、闽东南、青海东部等地为次核心的“点状散射”分布特征;休闲乡村在空间上分形特征明显,呈现出不等概率分布状态,分形结构较为复杂;休闲乡村热点区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逐渐向东北部和西南部省份迁移扩大态势,冷点区呈现出向我国西南部省份收缩态势;政策导向、客源市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休闲乡村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影响强度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综上,加大对休闲乡村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其交通可达性,构建区域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有助于休闲乡村的集群化、联动化、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新农人成为乡村旅游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以浙江省为例,分析新农人在乡村旅游中的创新活动类型,探讨新农人乡村旅游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浙江省新农人乡村旅游创新活动的表现分布为经营型、平台型和知识型3种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集聚状态,已初步形成四大特色鲜明的新农人乡村旅游创新活动空间集聚区,在县域分布差异上,浙北县域新农人乡村旅游创新活动整体上比较活跃,而浙东南县域较弱;浙江省新农人乡村旅游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仍受区位条件、旅游发展水平等传统因素影响,但是在信息时代,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资本等新因素的作用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2.
杨陈  廖光萍  胡文婷  徐蕊  蒋朋洮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2):137-140,164
随着广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地也随之增加.该研究利用数理方法与Mapgis6.7软件对广安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设计优化了乡村旅游线路.结果表明:广安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区域均匀,空间相对集中,主要分为4类(围绕城区、自然景观+红色旅游、河流或湖泊以及古迹或生态休闲);影响广安市乡村旅游地分布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因素(山川、河流、湖泊)与人文因素(经济、人口、交通、景区辐射效应、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3.
有别于以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属性为数据来源的研究,从乡村旅游客流量的角度出发,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探索基于客流量视角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情况和影响江苏省整体和不同次区域乡村旅游的因素。①江苏省乡村旅游呈现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苏南地区,已形成客流连片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而在苏中和苏北地区仍表现为散点分布的状态。②基于客流量和基于星级乡村旅游区为数据来源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偏差,仅用乡村旅游区(点)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水平。③影响乡村旅游的因子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次区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区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中国乡村旅游主要有5类别10种型态,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和游客市场,区位选择较为科学,产业集聚度较高,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有四个特点: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全国有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的区域;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对策思路主要有: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微观层面——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农村电商集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农村电商集群2014-2018年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运用热点分析法分析全国和省级2个层面的农村电商集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莫兰指数和GWR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总体看,农村电商集群的分布特征呈显著区域不均衡,但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全国尺度上,各重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为人均GDP网民规模居民消费水平运输线网密度;各影响因素对各省的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表现为对东部省份的影响程度大于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  方法  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结果  ① 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②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③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④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⑤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  结论  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相似文献   

17.
综合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2009—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各项效率,并探究其旅游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效率水平总体不高,主要受旅游纯技术效率驱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梯度格局,空间演化上由集聚向离散状态转移,城市间空间关联性减弱;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时序上呈现波动式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经历了"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四阶段;地区经济水平和区位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效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资源禀赋则对其表现出阻滞作用;市场化程度、交通条件、信息化水平则对不同城市群的驱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方法】以 4 类 539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 0.8129,显示省域显著聚集,不均衡指数为 0.169,说明市域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 , 示范点在济南、泰安、威海、潍坊、滨州呈现多中心组团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示范点聚集中心与分布形态各异;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全局自相关指数为 -0.4243,空间关联格局不明显,冷热点差异不显著;鲁中地区示范点分布区位熵值为 1.14,显示集中连片分布,鲁西北区位熵值为 0.77,说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显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中心城市圈层递减效应、交通便捷性带动效应、高级别景区辐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化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省域全域布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市域突出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竞合发展,不同片区功能互补、梯级推进;村域优化乡村“物质 - 文化 - 社会”三维空间系统,完善基础节点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20.
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及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即划分为沿黄河、平原、丘陵和山地四个乡村旅游带.试图构建出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单一型和组合式两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以期有利于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