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何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等院校在学生培养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人文基础相对薄弱,接触人文知识的机会较少,学生普遍重科学、轻人文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提高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路径: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环节,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突出第一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指导学生选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定期举办人文学术讲座;广泛开展各种演讲比赛和主题讨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正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是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浅见林业部专门人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顾永新倪志英林业部人事教育司王尚慧当前,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已受到国际高教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在我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符合我...  相似文献   

4.
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方向。但目前在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重理轻文”、“重才轻人”的现象仍很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语文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其审美能力、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其人文品格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但由于过去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地区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虽然经过多年的语文教育,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是大学生,也有不少人的语文水平令人担忧。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人才素质的内涵,并就如何加强高校素质教育,避免使素质教育片面化和机械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和精神的人;另一方面高校的科学技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重视人文教育与更新技术教育模式才能赋予素质教育长久的勃勃生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世界近代史发展中呈现出重科学轻人文的大趋势是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在于网络和即时通讯技术的普及阻断了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欲望;同时,长期以来实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轻文,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无限延伸是造成人文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大力提倡和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人文课程,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和削弱人文教育的倾向。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文教育,高职人文教育能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融合高职专业教育,促进高职内涵式发展,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高职教育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昆成 《林产工业》2019,46(8):I0014-I0014
人文素质教育要和时代发展保持一致步伐,要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叶美兰和薛浩编纂的《慧心美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本值》(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06月版)一书着眼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群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素质课堂中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该书理论充实,案例丰富,紧密结合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剖析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因此,该文提出,在实施语文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捕捉审美因素、揭示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开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探索作品的思想意蕴等,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并达到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进而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民族的崛起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须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怀素养,如此,才能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有一定的帮助,在高职院校中贯彻实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的教育方针。基于此,从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原因,提出了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海水 《林业调查规划》2014,(1):101-104,110
分析我国林业人力资源状况,包括林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下降明显并且普遍低于其它行业,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文化素质低于整个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平均水平,林业工人文化素质低于整个工人队伍平均水平等。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中等林业教育涉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难以满足行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林业高等教育发展乏力等。藉此,提出相关部门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减少中等职业教育涉白领岗位人才的培养,适当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重视从业人员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优化人才成长机制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modern,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Enhanced mobility of students and staff, multi- and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s well as innovative educational approaches are called for. Moreover, the urban component needs to be better incorporated, as exemplified by the emerging field of urban forestry. This paper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on urban forests and urban trees in Europe. Presented here are the main findings of a comparative European study led by the Danish Forest and Landscape Research Institu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U-funded COST Action E12 'Urban Forests and Trees'. In order to obtain an overview of the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 on urban forestry in Europe, 180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28 countries were sent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forestry is an expanding element of European education, as urban elements are becom  相似文献   

13.
马嘉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3):99-105
介绍了昆明市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范畴及现状,阐述近年来昆明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扩大媒体网络传播渠道、开展生态文化专项活动、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等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不健全,生态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生态文化产业底子薄等问题。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传播教育力度、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提高保障能力等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林学系的教育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他们十分强调给学生以一种森林资源管理现代化的训练,以森林计划、决策和管理为重点。他们也十分强调课程间的联系,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设置及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美国林业人才培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层次林业人才培养是林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高等林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然而最近几十年来, 美国林业人才教育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一是某些早期的林业人才项目宣告提前结束或主动放弃认证资格; 二是研究型或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的院校在逐渐收缩林业人才培养项目, 而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的大学却在逐渐增加林业教育项目.文中简述美国林业人才培养概况, 介绍美国林业人才培养项目的发展趋势, 分析美国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美国涉林院校对林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提出我国林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林科高等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草原与林业工作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现代化、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新林科"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和林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林科"建设的愿景目标包括推进林业草原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整体构建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劳动教育是林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文中在分析林草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单一且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浅显且教育形式窄化、课程效果有限且考核机制功利化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为例,提出"新林科"背景下林草高校劳动教育可通过构建"劳动教育+"四维培养体系,即"思政劳育" "专业劳育" "实践教育""课程劳育"的多样化组合方式,不断深化大学生劳动认知,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切实培养出符合"新林科"要求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专业情怀日趋坚定,就业竞争力逐渐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政府的政策导向、资金扶持、成果质量、林农的文化素质和林业整体环境对其均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制约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面向生产和市场,提高成果质量,建立健全推广机构与网络等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世界林业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林业教育历史较为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其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中分析了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建议。研究发现,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6大趋势:林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加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小班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上升、在线教育迅速发展、校企合作日益常态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加强新林科建设,完善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新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林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深化林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林业科技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体系和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与实践,创建“专业基础+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两个体系,搭建三个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完善大学生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搭建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和宣传奖励三个创新平台.这一系列综合改革与实践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Agroforestry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t an unprecedented level since 1982. A survey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nducted by ICRAF in 1987 revealed that agroforestry is found as an option for specialization in undergraduate as well as in postgraduate M.Sc, diploma programs in forestry, agri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and others. Courses and special seminars in agroforestry are organized in degree programs. Full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programs in agroforestry are being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ation started in quite a few universities, and many students are choosing agroforestry-oriented research projects for their dissertations. A good setting for higher degree training in agroforestry requires, however, staffing from combined faculties of at least agriculture, animal science and forestry; faculty commitment to a farming systems approach; and inter-departmental cooperation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was difficult to asses whether these and other elements are present in existing programs where agroforestry has been incorporated. Emerging trends indicate that traditional forestry programs are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the discipline (from forests to integrated land-use systems) while agriculturists are recognizing that trees play important roles as soil improvers and protectors, fodder, food, fuel and other domestic and commercial purposes. New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re evolving to allow for educational programs with coursework and research projects spanning many disciplines. Nondegree training in agroforestry has seen an upsurge of activities equal, if not larger, to that in education. Attempts are being made by different institutions worldwide to inventory training opportunities; still the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s difficult. Efforts are needed at th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to address training issues that if addressed collectivel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fforts. ICRAF's approach to promote agroforestry research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an example of an action program currently unde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