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梭子蟹是江苏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养殖对象,因其具有养殖周期短、商品性好、经济价值高而成为江苏沿海的主导水产品。对虾、梭子蟹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可以通俗地称之为"1+1+1>3"的生态养殖模式,即养殖种类改变过去单一模式,对对虾、梭子蟹、底栖贝类蚶蛏蛤等3种养殖对象进行混养,形成多元复合养殖结构。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海水池塘的高效养殖模式,开展了海水围塘日本囊对虾—梭子蟹—文蛤复合优化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度高、富含砂底质围塘进行日本囊对虾—梭子蟹—文蛤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可获得较好的收益,但要注意放养密度不宜过高,放养规格不宜过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虾生态养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生态学角度诠释了对虾生态养殖的原理,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对虾生态养殖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对虾生态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应通过加强对虾生态养殖的基础研究、加强对虾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及人才培养等措施,使我国对虾生态养殖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改善,为我国对虾生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以虾蟹为主要养殖对象,在养殖过程中集成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疾病生物防控和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利用三疣梭子蟹和鱼类等摄食病虾防治疾病传播、贝类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碎屑、浮游生物调节水质的特点,建立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主要养殖模式采用"虾—蟹—贝—鱼"等,养殖虾类主要包括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凡纳滨  相似文献   

5.
日照市东港区的海水池塘生态立体养殖是一种健康养殖模式,全程多品种放苗,分批多次收获,平均产梭子蟹90kg/667m~2,对虾35kg,贝类400kg,利润超过1万元/667m~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养殖模式适宜在面积0.33~0.67hm~2,水深1.2~1.5m,泥砂底质的海水池塘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方兴  江俊伟 《新农村》2013,(7):22-22
梭子蟹养殖在玉环县并不少见,但大多是以暂养的方式,每年必须要等到梭子蟹旺发的季节从渔民手中收购,因此梭子蟹的养殖很受局限。而玉环县干江镇东渔村养殖渔民鲍学春就有这样大胆创新思索:能不能把梭子蟹从小就"圈养"起来呢?最终他通过自己的摸索,建立了从蟹苗到成品蟹的全程养殖模式,经过前期试  相似文献   

7.
生态种养获高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破传统养殖模式,利用食物链进行综合立体生态养殖,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九团农工走出了一条"链式"特色种养之路。该团十连农工汪光伟,构建种植—养殖—种植的生态循环,走种养结合的道路,利用青贮氨化法,使农作物秸秆变成优质饲料,以草代粮饲养牛、羊,用牲畜粪便培肥地力,"以农促牧",  相似文献   

8.
沿海地区对虾工厂化养殖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果锋  陈军  杨菁  李月  管崇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18-319,322
为了研究对虾工厂化养殖发展现状,解决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问题,对我国沿海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所采用的工艺流程、水质净化处理、增氧方式、设施设备、经济效益等进行现场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基本采用"水泥池+温室大棚"为核心的精养模式,经济效益较好,但还存在曝气设备能耗过高、废水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非洲斑节对虾与养殖水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非洲斑节对虾高位池生态养殖试验。试验结论:非洲斑节对虾对养殖密度、投饵模式、水质要求等有不同的标准,以75万尾/hm~2虾苗的放养密度养殖,生长速度较快,产量可达6 t/hm~2以上,利润30万元/hm~2以上。因此,提倡养殖非洲斑节对虾,养殖环境会大为改善,养殖成功率会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0.
郭朝春 《中国农垦》2010,(11):30-30
<正>近年来,云南省景洪农场以服务和促进农场职工增收为宗旨,倡导职工利用割胶工余时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生态养殖+特色养殖"循环经济模式。推行科技养殖,推广新的生物饲料品种,实行最佳营养供给,提高饲  相似文献   

11.
对虾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对虾流行病的大爆发,使我国的对虾数量骤减。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对虾养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高位池养殖和淡化养殖、对虾封闭循环式综合养殖系统、不换水对虾养殖的生物安全性、稻田养虾环境的生态调控的评价以及对虾与鱼、贝、藻同池混养等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再次发展,但是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基于此,探索了对虾养殖的新模式,即对虾-鱼-贝-藻生态优化养殖。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排、降低养殖生产风险、减轻养殖水环境污染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对虾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有效新模式,是现今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升级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在是海参、花蛤下种的季节,我们要充分利用养殖池,节约资源,念活生态经。像我这样大规模养殖的,现在大多都是花蛤、海参、对虾等多品种混养。"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太湖现代农业公司养殖场负责人黄玉棋向笔者介绍他的养殖情况。灵川镇太湖、下尾等村,大多数村民都是靠水产养殖为生,近年来在养殖模式上不断创新,"蛤虾混养"等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得到推广,低碳又环保,大幅度提高了养殖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大棚养殖(40、60、74、94 d)和露天养殖(40、60、80、95 d)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在其相近生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74、94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4.46%、60.97%、62.47%、63.1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7.69%、64.74%、65.35%、65.63%。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均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在其相近生长阶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P0.05)低于露天养殖。(3)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包含17种氨基酸。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29.36%、30.71%、33.28%、32.9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50.04%、55.63%、63.14%、60.5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34.70%、33.69%、32.93%、34.1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4.44%、63.72%、62.66%、66.76%,基本符合FAO/WHO理想模式,露天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大棚养殖。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虾类资源;露天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品质总体优于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5.
笔者主要简述了江苏如东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归纳了该地区主要养殖的虾蟹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脊尾白虾和三疣梳子蟹的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分析了如东地区虾蟹养殖品种现所存处的发展现状,以及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苗种、病害等相关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相应的健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修文县养兔业为例,介绍了"公司+农户"的肉兔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养殖排泄物通过污水达标化排放、沼液肥料化利用、沼气电力化使用、粪便商品化开发、臭气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建设,构建了畜禽养殖污水、沼液、沼气、粪便和臭气"五废共治"的生态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循环生态养殖,目前已经成为农业养殖中的一个要点。因为它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它直接决定着养殖业能否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直接决定着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为大家介绍一种新型的循环生态方式——以"鸡+黑水虻"为基础的养殖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减少畜禽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并做到对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因此,这种模式是非常值得探索和运用的。下面,我们就对这种养殖方式的好处和具体操作手段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以成都市温江区天星养殖园区为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物质与能量利用最优化为目的,遵循3R原则,运用食物链(网)及关键种理论进行畜禽养殖园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选取关键种企业——四川新绿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资源化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真正实现了畜禽养殖园区环境、经济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降低高位池对虾养殖风险,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于2010年8~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对虾养殖期间的主要养殖参数变化.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处理量试验,即20 m3/h、P1组,40m3/h、P2组,60 m3/h、P3组,对不同循环量水处理组对虾养殖参数,包括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肥满度系数(K)和饲料系数(FCR)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循环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生长率,P1、P2、P3塘的对虾相对特定生长率为0.13%、0.28%、0.18%,P1、P2、P3塘的对虾体重的相对增重率、肥满度系数分别为11%、23%、15%;24%、40%、29%,而对虾饲料的增效率为16%、26%、19%,综合比较发现,40 m3/h的循环量对提高对虾养殖效果最好,60 m3/h次之,20 m3/h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