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稻秆蝇二代为害株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秆蝇第二代为害株的田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当t取1.96,D0取0.2时,样本平均受害株数(x)理论抽样数N=98.73x-14.96;m0取0.625时,序贯抽样模型:T0(N)=0.625N±2.34N0。  相似文献   

2.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间互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21+1.2112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21+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0.4636。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苏云金素处理东亚小花蝽若虫,减弱了其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但二者的差异不显著,对种群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产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1^2+1.211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1^2+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  相似文献   

4.
草间小黑蛛对亚洲玉米螟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二、三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其寻找效应。其功能反应属Holing-Ⅱ型,相应模型为Na=1.1463N/(1+0.02205N)。草间小黑蛛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可用Hassel&Varley(1969)模型E=0.3989P-0.6343和Beddington(1975)模型E=0.3579/〔1+0.3125(P-1)〕进行模拟。寻找效应与草间小黑蛛自身密度和玉米螟幼虫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Beddington(1975)模型E=0.3579/(0.6875+0.006886N+0.3125P)进行描述,表明寻找效应(E)随草间小黑蛛密度(P)和玉米螟幼虫密度(N)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零频率估计二化螟危害株密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频率估计二化螟危害株密度的3种方法为:(1)X=0.8743(P0-1.1438-1);(2)X=exp{[ln(-lnP0)+0.6997]÷0.9514};(3)X=2.0131(-lnP0)1.0153。其中以第3种方法估计精度最高,误差小,应用效果最好。依据Gerrard方法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b2(1-P0)/P0(lnP0)2(cv)2。田间验证表明,样本数50~100丛,即可把抽样误差控制在20%以内,完全符合田间调查精度要求,可提高工效3~5倍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含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是岑溪县目前发生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8个世代。经19年的冬后调查说明有本地虫源,其中以白背飞虱为多。早稻秧田虫量与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量有一定关联性(r=0.6730);外地虫源迁入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三代系主害代,其若虫高峰期与早稻抽穗盛期至灌浆初期相吻合;经十多年调查资料整理筛选出预测第三代高峰期成若虫密度的相关因子: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平均密度(x_1)、3月中下旬秧田成若虫平均密度(x_2)、5月份降雨量(x_5)及5月15~25日平均成若虫密度(x_6)、5月份降雨系数(x_7)等,分别建立、修订预测式:y=0.176x_1+0.222x_2+0.203x_5+2.302(级)……Ⅰ'、y=2.507+0.340x_6+0.171x_1(级)…Ⅱ'。R值和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历史符合率为94.7%~100%。  相似文献   

7.
青稞品种抗麦鞘毛眼水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青稞品种麦鞘毛眼水蝇着卵量与其倒三叶叶基部脉间距、平均严重度均呈正相关[Y=2.4769+0.0331X(r=0.5747)、Y=42.6346+1.3424x(r=O.7625)]此外,旗叶和倒一叶叶鞘内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与平均严重度也呈正相关[Y=30.7957+8.3442X(r=0.6191)、Y=23.67+3.9044x(r=0.5559)];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产量损失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Y=55.1483-2.4633X(r=─0.5786)]。试验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对麦鞘毛眼水蝇存在着一定的理化抗性和耐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试管法研究了茶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euproctidois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茶毒蛾黑卵蜂对寄主茶毒蛾Euproctis peseudoconspersa卵的寄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其搜寻效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方程来描述,即y=-8.8713+0.7695x-0.0138x^2,而处理速率与温度则呈线性相关,即y=-14.0468+1.  相似文献   

9.
谷子氮(N),磷(P2O%)二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设计试验得出,在豫西旱地谷子生产中,增施氮,磷可以增加谷子产量,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其增产模式分别为:高产田(亩产〉200kg)y=219.05+13.69N+17.89P-1.12N^2-2.03P^2-0.17NP;低产田(亩产〈200kg)y=166.65+12.90N+15.82P-0.72N^2-1.31P^2-0.77NP。氮,磷两种元素  相似文献   

10.
美州斑潜蝇对芸豆,黄瓜的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名榜  程玉琴 《植物检疫》1999,13(5):274-276
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虽虫叶率5%~70%情况下,虫叶率与产量扣失率之间有明显正相关系,其大棚芸豆、露地芸豆和露地黄瓜直线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3.58450+0.03165x、y=8.82943+0.05209x、y=5.45698+0.06528x。经济阈值数学模型分别为x=11.962ln(7.1941L/(23.929-L))、x=11.611ln(5.5166L/(41.503-L)、x=  相似文献   

11.
稻虱缨小蜂的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寄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卵密度的功能反应为负加速曲线,其方程为:N_a=N{1-exp[-0.2121/(1+0.02935)]},其中N为寄主密度,N_a为日每雌蜂寄生寄主数。瞬时攻击率a为1.2121/天,处理时间Th为0.0242天,理论上每雌蜂日最高寄生卵数为41.3粒。第1天产出卵率(y)随寄主密度(N)变化方程为y=0.0342N~(0.7223)。搜寻效应a与寄生蜂自身密度P的关系方程为a=1.0913P(-1.1717),寄生蜂个体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异色瓢虫幼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_a=1.028 9 N_t/(1+0.009 8 N_t)。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_a=a·exp~(-b/N_t)计算出最佳寻找密度43.54头;在猎物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的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242 4P~(-0.398 5);分摊竞争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式为I=0.005 4lgP+0.679 6。利用Holling(1959)寻找效应(E)与猎物密度(N_t)关系式计算了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1969)模型和Beddington(1975)2种模型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模拟方程分别为:E=0.748 7P~(-1.298 4)、E=1.021 3/(2.479 4P-1.479 4)和E=1.021 3/(0.01 N_a+2.479 4P-1.479 4),异色瓢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及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4.
甘肃狭啮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分布型指数法分析判定了甘肃狭啮Stenopsocus gansuensis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田间甘肃狭啮卵呈聚集分布,kc值为2.7934,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本身行为习性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建立了甘肃狭啮卵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t/D)2(1.7673)/m+0.19887;根据Kuno新的序贯抽样法通式建立了该种群序贯抽样公式:Tn=1.7673/(D20-0.19887/n)。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建立了禽蛋中53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和硅藻土净化,用GC-MS/MS分析。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 (EI) 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 (dMRM) 检测,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经方法验证,53种农药的仪器检出限 (LOD) 在0.000 25~0.005 mg/L之间,方法定量限 (LOQ) 在0.000 5~0.01 mg/kg之间,相关系数 (r)在0.996 7~1之间;在LOQ、2 LOQ和10 LOQ 3个添加水平下,53种农药在鸡蛋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090%~14%之间 (n = 6)。该方法前处理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准确,在禽蛋中有机氯和有机磷等农药多残留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湖北省局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抽样调查和模型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2020年玉米田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仙桃、武穴、红安4个样点的幼虫首见时间分别为6月4日、6月1日、5月27日和6月9日,幼虫发生一直持续到10月底;幼虫百株虫量的全年峰值发生在9月上中旬,峰值分别为21、36、23、10头,与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分析显示: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4~5代;首次见卵时间越早,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而初始卵密度越高,则全年峰值越高;温度上升幅度越高,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产卵期越集中,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结果表明:首次见卵时间、初始卵密度、温度、产卵年龄分布均是影响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区域种群动态及迁飞条件对区域种群动态的影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 Lo et H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寄主范围广,在荔枝产区为害严重。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荔枝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分析了胡瓜新小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效应以及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均有较强的嗜食性,但对雌成螨几乎不取食。在20.5~32.5℃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20~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处理时间、瞬间攻击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卵和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捕食能力最强、捕食量最大,处理时间最短,但当温度达到32℃以上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另外,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荔枝叶螨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当益害比为5:10时荔枝叶螨种群数量在第9 d下降了40.78%。综合分析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捕食的最适温度为28~32℃,在荔枝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可起到一定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18.
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ia lyciumiYang)(新种)是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YangLi)若虫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第1~3日龄的木虱啮小蜂寄生寄主的能力较强。最喜寄生枸杞木虱4龄若虫,其次为5龄和3龄若虫。1头蜂一般一次只产1粒卵,寄生1头寄主,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具有明显的辨别能力。在试验条件下,不能在沙枣木虱和柽柳木虱等其他寄主上产卵寄生,只寄生于枸杞木虱。对不同龄期(3、4、5龄)枸杞木虱若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相同寄主密度下,4龄时寄生数量最大,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560 9N/(1+0.027 1N)。枸杞木虱啮小蜂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P)的增加,对枸杞木虱4龄若虫的发现域(a)随之降低,用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为:a=0.122 2P-0.464 1。  相似文献   

19.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20.
锈色粒肩天牛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洛阳市区8个区段的国槐抽样调查,应用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8种聚集度指标检测和7种回归分析,对该虫虫卵进行了垂直分布和空间分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虫虫卵在单株上的垂直分布无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并利用聚集均数λ分析了聚集原因,利用个体群大小指标L分析了个体群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虫虫卵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9.565 4/m+0.287 7)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o(n),T″0(n)=14n±13.795 1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