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截干高度对云南松苗木萌枝能力的影响,为采穗圃穗条生产和适宜截干高度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播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截干高度(即留桩高度)5,10和15 cm 3个处理,以不截干为对照,截干后每月测定萌枝数量和萌枝生长量,年底测算萌枝保存率和母株保存率,分析不同截干高度下萌枝数量和萌枝生长量的变化进程及累积数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萌枝和母株保存率,探讨萌枝能力对截干高度的响应规律。【结果】不同截干高度萌枝发生的进程有所差异,截干高度5 cm萌枝数量速生期开始最早(截干后15 d)、持续时间最短(22 d),而截干高度10 cm萌枝数量速生期开始最晚(截干后22 d)、持续时间最长(39 d);净萌枝数量增加集中在截干后1~2个月的速生期内,占理论极值的57.51%~58.55%;不同截干高度的净萌枝数量和累积萌枝数量在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均表现为截干高度5 cm<截干高度10 cm<截干高度15 cm;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平均单株累积萌枝数量分别为12.82,19.72和22.71枝/株,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截干高度云南松苗木的萌枝平均生长量积累过程呈现“慢-快-慢”的节律,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萌枝生长量分别为6.094,5.486和7.868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云南松萌枝生长量增加集中在截干处理后1~3个月,占总萌枝生长量的70%以上。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萌枝存活率分别为86.14%,76.26%和63.48%,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母株保存率分别为95.83%,100%和100%,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截干高度5 cm的萌枝数量少,但存活率最高;截干高度10 cm的萌枝数量多,且存活率较高;截干高度15 cm的萌枝数量多,但存活率最低。【结论】截干高度10 cm的处理既利于枝条萌发和萌枝生长,又具有较高的萌枝存活率,可较好权衡萌枝数量、生长量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因此确定其为最有利于萌枝潜力发挥的适宜留桩高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产生干基萌苗的能力以及萌苗的产生和生长特性,以制定合理的人工促萌措施。【方法】2009-2010年,对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地区天然栓皮栎次生林中4个径级共40株栓皮栎个体进行环剥并跟踪观测2年,比较了不同径级栓皮栎产生干基萌苗的母树比例及萌苗的数量、枯死率、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结果】1)栓皮栎母树均能在环剥后1个月产生愈伤组织以保护伤口,观测过程中没有母树死亡;2)78%的环剥母树能够产生干基萌苗,70%的母树能在环剥后2年内保存有活萌苗;3)胸径10~20 cm (2和3径级)栓皮栎母树的萌发率最高,80.0%的母树在环剥后能产生干基萌苗,并在2个生长季均能保存活萌苗,萌苗枯死率为0.0%~24.7%,萌苗高度、冠幅和基径均大于1径级和4径级母树的萌苗;4)单株干基萌苗数量随着母树径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4径级母树胸径最大,产生干基萌苗的时间最晚,萌苗数量最少;5)各径级母树在环剥后第2年仍然能产生当年生萌苗,但只有2径级母树的2年生萌苗所占比例远多于1年生萌苗,3径级母树则相反,4径级母树只有1年生萌苗。【结论】在栓皮栎次生林改造和经营中,可提前1~2年对胸径在10~20 cm的间伐对象进行环剥,待其产生干基萌苗后再进行砍伐,这样有利于缩短间伐林地土壤的裸露时间,促进林地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的瑞典能源柳4个品种为材料,与本土优良旱柳品种渤海柳进行对比,研究其扦插后萌生能力,监测萌条的生长动态和生物量积累,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评判,以期筛选适合天津地区栽植的速生柳树品种。结果表明:4月初扦插,渤海柳萌发率最高,且单株萌条数最多,其次为瑞柳E号;采用45°斜插方法,背侧萌条数量多于腹侧,对瑞柳C号影响最大;在整个生长季,瑞柳E号萌条基径最粗,渤海柳萌条长度最大,而瑞柳2号萌条最细且长度最小;渤海柳和瑞柳E号单株叶片数均较多;与渤海柳相比,瑞柳E号一级侧枝数量较少,但平均直径和长度较大;瑞柳E号和渤海柳一年生扦插苗单株生物量均较高,二者无显著差异;瑞典能源柳4个品种主干和侧枝的生物量占比均超过50%,而渤海柳仅占38.2%;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排序结果为瑞柳E号渤海柳瑞柳4号瑞柳C号瑞柳2号,瑞柳E号更适合在天津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
思茅松穗条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截顶类型对思茅松萌条数量和母株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受截顶高度的影响明显,截顶高度8 cm比4 cm的萌条数量多;截顶高度对采穗母株的存活也有较大影响,截顶高度8 cm比4 cm的存活率高.对1年生采穗母株,截顶前的母株高度对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和母株保存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枳椇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粗河沙、炉渣土、农田土进行枳椇种子不同基质催芽出苗率对比试验和芽苗不同密度移栽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粗河沙、炉渣土催芽的出苗率均较高,分别达78.7%和77.0%;芽苗移栽以株行距10 cm×10 cm密度的生长量最大,平均苗高为129.8 cm,平均地径为1.10 cm,平均主根长度为36.1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为19.8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培育能源林的过程中,短轮伐期矮林(SRC)培育模式在生产力及环境上有着优良表现,并正受到各国关注,但不同栽植密度及经营方式对其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尚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本研究旨在探究在不进行后期人工水肥管理的情况下,2种杨树短轮伐期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差异及其可持续性。  方法  本研究以种植在山东省高唐县的三倍体毛白杨B301(以下简称“B301”)和欧美杨107(以下简称“107”)为试验材料,以3种栽植密度(5 000、10 000、20 000株/hm2)和3种不同轮伐期(2、3、4年)为处理,历时6年,研究其存活率、离地22 cm处萌条直径(D22)、单株萌条数及各周期和6年间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结果  (1)2树种的存活率在2年轮伐期中较高,在栽植密度为20 000株/hm2时较低。存活率最高可达98.89%,处于B301中的2年轮伐期、10 000株/hm2栽植密度的第2次轮伐。经过6年的短轮伐管理后,2年与3年轮伐期所有处理的存活率均显著下降,B301的存活率保持在66%以上,107在58%以上。(2)2树种的D22与单株萌条数均在较小栽植密度下得到较大值,D22在较长的轮伐周期及第1次轮伐中较大,而单株萌条数在2年和3年的轮伐周期及后2次轮伐中较大。2树种D22均在4年轮伐期、5 000株/hm2、第1次轮伐的处理下最大,B301可达到5.83 cm,而107可达到7.32 cm。B301平均单株萌条数为1.10 ~ 5.52枝,107为1.14 ~ 9.55枝。107有更强的萌蘖能力。(3)华北地区以本试验条件所栽植短轮伐期矮林的生产力:单个轮伐周期内B301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36 ~ 13.42 t/(hm2·a),107为4.58 ~ 14.45 t/(hm2·a)。在6年时间内B301的单位面积年均生物量为5.10 ~ 9.95 t/(hm2·a),107则为6.22 ~ 10.69 t/(hm2·a);B301单位面积总生物量为30.63 ~ 59.68 t/hm2,107为37.32 ~ 64.17 t/hm2。  结论  (1)在未进行人工水养管理的情况下,2种杨树短轮伐期矮林在第1次轮伐时生产力最高,之后随轮伐次数增加生产力下降。(2)在该地区培育短轮伐期矮林,若要取得较高生产力,107整体上优于B301。(3)考虑到实际经营中栽植和管理成本,3年轮伐期、10 000株/hm2是这2种杨树较为适宜的轮伐期与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粗河沙、炉渣土、农田土进行枳椇种子不同基质催芽出苗率对比试验和芽苗不同密度移栽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粗河沙、炉渣土催芽的出苗率均较高,分别达78.7%和77.0%;芽苗移栽以株行距10 cm&#215;10 cm密度的生长量最大,平均苗高为129.8 cm,平均地径为1.10 cm,平均主根长度为36.1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为19.8条。  相似文献   

8.
水曲柳萌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研究水曲柳的萌芽更新特性 ,以便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 ,作者在长白山林区对水曲柳林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不同伐桩直径、不同伐桩高度、保留不同萌条数的试验 ,并调查了水曲柳自然定株的定株结果及定株时间 .结果表明 ,水曲柳萌生条只在采伐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内萌发 ,到第二个生长季节伐桩就失去了萌生能力 ;在非生长季节采伐而萌发的萌条其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在生长季节内采伐而萌发的萌条 ;萌条数量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 ,但萌条的平均高、茎生长量却不随伐桩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萌条数量与伐桩高度呈负相关关系 ;人工定株有利于水曲柳萌条的生长 ,以保留萌条 1~ 4株较好 ;水曲柳自然定株结果以 2~ 4株为主 .自然定株时间主要发生在萌条 3~ 10龄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水曲柳萌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曲柳的萌芽更新特性,以便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作者在长白山林区对水曲柳林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不同伐桩直径、不同伐桩高度、保留不同萌条数的试验,并调查了水曲柳自然定株的定株结果及定株时间.结果表明,水曲柳萌生条只在采伐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内萌发,到第二个生长季节伐桩就失去了萌生能力;在非生长季节采伐而萌发的萌条其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在生长季节内采伐而萌发的萌条;萌条数量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但萌条的平均高、茎生长量却不随伐桩直径的变化而变化;萌条数量与伐桩高度呈负相关关系;人工定株有利于水曲柳萌条的生长,以保留萌条1~4株较好;水曲柳自然定株结果以2~4株为主.自然定株时间主要发生在萌条3~10龄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ABT生根粉对枸杞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BT生根粉800~1000ug/g处理枸杞嫩枝插穗,生根率78%~85%,平均生根条数4.4~5.8条/穗,平均根长4.6~6.0cm,生根时间提前4d左右。  相似文献   

11.
于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生产田实施了4个收获期和2个收割高度的两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以研究收获期和收割留茬高度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期从花后15 d至花后36 d,有籽粒脱落的穗子和有籽粒脱落的小穗的百分率和千粒重逐渐提高,而每小穗粒数逐渐下降,致使种子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4个收获期处理中,最高籽粒产量出现在第2期,即花后22 d,其显著高于第1期(花后15 d)和第4期(花后36 d)的种子产量,而与第3期(花后29 d)收获的种子产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第2期收获的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苗株高与第3、4期收获的优质种子间没有显著差异;籽粒产量和质量在留茬高度16 cm(收割全株)和留茬高度58 cm(割穗)间差异不显著,该效应不随收获期的不同而异。据此推断:上海地区高产优质高羊茅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首批开花穗的花后22~29 d,于全田尚有12%的嫩穗和59%的小穗顶部有1~3粒籽粒脱落时开始尽快收获;可以根据不同收获方式的需要在高于地面16 cm至穗颈节间(割穗留茬高度)范围内灵活确定植株收割高度。  相似文献   

12.
以白三叶为材料,研究刈割强度对白三叶生长型和生物量的影响.当白三叶株高达20 cm时,通过不割、留茬5 cm、留茬3 cm、留茬1 cm的刈割试验后发现,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白三叶分枝数量、匍匐茎茎长及产量影响均显著.留茬1 cm处理的一级、二级分枝数量均为最高的,分别高达20.33枝/株和50.30枝/株;其次是刈割留茬3 cm处理,分别为18.40枝/株和43.17枝/株,而三级分枝则是留茬3 cm处理数量最高,达到21.37枝/株.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白三叶匍匐茎茎长呈下降趋势;白三叶地上部分(叶,茎)生物量总体呈现随留茬高度降低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留茬高度过高(包括不刈割)和留茬高度过低都会减低产量.表明,留茬3 cm时对白三叶的各项指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牧草鲜草产量、再生速度、分蘖数等为观测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处理和刈割茬数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Sorghumsudolbense(Hayking)Stapf.]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狮苏丹草在干热河谷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其生长季内可刈割5次:留茬高度和茬数对其再生性能和分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刈割茬数对其再生速度和分蘖数影响最大,随着刈割茬数增加再生速度显著减慢而分蘖数则明显增加;海狮苏丹草不同留茬高度、刈割茬数对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就生物量和再生能力来看.海狮苏丹草留茬高度以10cm为宜,其平均再生速度达2.50cm/d,鲜草产量可达125.76t/hm2.同时在10cm留茬高度下各茬问生物量变化较为稳定.持续生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河西灌区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播种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河西灌区储水灌溉条件下进行了秸秆覆盖免耕(NTS)、秸秆还田(CTS)和常规耕作(CTB)对春小麦播种出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的播种期,3种耕作方式的平均日均地温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在同一时间NTS的地温小于相同土层CTS和CTB,NTS在5 cm处14∶00的地温比CTS和CTB分别低0.7~4.6℃和1.2~6.1℃.NTS的地温日变化趋势相对缓和.苗期全天5 cm处的地温NTS比CTS和CTB分别低-1.40~2.90℃和-0.60~3.70℃.NTS造成的“低温效应”对种子发芽不利,所以尽管NTS的播种时间比CTB和CTS推迟了一周,但出苗率仍远低于CTS和CTB.  相似文献   

16.
一年生构树截干移植后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年生不同地径构树截干移植后的根系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径大于1.5 cm的苗木截干移植(留茬高度为15~20 cm)处理的效果最好,截干移植后当年成活率达90%,而且主根和一级侧根长度、侧根个数、根系生物量均比未截干对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美国香豌豆的自身缺点,提高其繁殖率和繁殖速度。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沼液对美国香豌豆进行浸种和扦插施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美国香豌豆采用φ=70%的沼液浸种时,其发芽势、发芽率分别达到63%、72%,根长、茎长和单株芽质量分别达到4.7cm、8.8cm和0.13g,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对美国香豌豆采用φ=70%的沼液扦插施肥时,其生根率、根长分别达到78%、22cm,与其他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采用φ=80%的沼液时,其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达到9.6cm2、0.17cm3,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沼液体积分数之间,地上部分的新梢高差异极显著(P<0.01),以φ=70%沼液为好,而新叶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麦茬高度对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留茬种植体系内,麦茬高度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夏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区,探求适宜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高产高效的冬小麦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栽培措施和农业机械化的高效、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2-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麦茬高度(15 cm、25 cm、35 cm),其余部分随机收粉碎覆盖还田,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通过测定夏玉米出苗率、苗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田间耗水量、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小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夏玉米播种出苗质量、苗期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35 cm麦茬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播种到拔节期农田耗水量和全生育期农田耗水量,显著增加夏玉米出苗率并提高田间株高整齐度。(2)35 cm麦茬能够促进4叶展期株高和叶片的增长,但茎粗变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35 cm 麦茬处理下玉米拔节期的茎秆变粗,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均处于最高水平,其中干物重差异显著。(4)与15 cm和25 cm麦茬高度相比,35 cm麦茬处理下玉米的3年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0.59%和5.31%,产量增加主要是由单位面积粒数的增加引起;3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1.55%和12.64%(P<0.05),年际间水分利用效率也具有较大差异,降雨较多的年型,水分利用效率低。【结论】在3个麦茬高度下,35 cm麦茬处理蓄水保墒效果较好,有利于夏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在增加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效果显著,符合免耕留茬区域农业机械化播种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残茬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安达牧场建立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风蚀采样器测试不同处理形式的土壤风蚀损失,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残茬覆盖可明显减少风蚀损失,其中,8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减少总风蚀63.9%,5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减少57.7%,3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减少46.9%,因此,当覆盖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对风蚀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在100cm以下高度,随覆盖程度的增加,各不同高度记录到的风蚀量迅速减少;超过100cm以后,风蚀量虽然也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在逐渐减少,但下降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在川南地区进行杂交稻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发现泸糯8号在川南地区于3月上旬播种,苗期在30~35d、叶龄不超过5叶时及时移栽,密度90 000~99 990株/hm2,头季高粱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头季高粱收获当天立即用快刀砍秆,留桩高度3~5cm、保留近地第1节位,促进休眠腋芽及时萌发为健壮再生苗,可使再生季高粱获得较高产量,从而实现在一年中"栽种1次收获2季"高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