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常态下加强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长期以来,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为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创新联盟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是主动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新常态下高效协同创新的农业科研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安徽省实现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可持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状况与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项目、学科、团队、平台和机制"五位一体"方面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2月27日,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2014年度河南省农业科研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农业科研系统的63家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会议。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作了题为《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的大会主题报告,总结回顾了2013年度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取得的工  相似文献   

3.
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基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经验与做法,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坚持农业公益性和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等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新时期发展需求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农业科研院所深化改革来驱动科技创新发展。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十三五"开展的改革创新实践,强调了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人才团队及稳定性经费支撑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期为省级农业科研院所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及现代科研院所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研院所是推进农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文章在分析京津冀三地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式,即农业科研院所主导型、高等院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4个方面梳理了区域农业协同创新面临的阻力,提出了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平台内生动力机制、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等构建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对科技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其破解之策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理顺体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构筑农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现行的农业生产较为传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较为缓慢,对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只有转变固有观念,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高校、龙头企业、大型农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等联合,建立新的人才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探索农业科研院所在当前特殊的环境下如何在变局中开辟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并从聚焦大平台、大项目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一体化的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试论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农业科技管理》2015,(5):15-18
协同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途径。文章分析了当前制约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总结了超级稻项目等几个典型案例的协同创新经验,归纳了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提出了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运行、加强协同创新科研任务的顶层设计和改进科技评价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黑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简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建设公共科研平台、建立协同创新制度和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推进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