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与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从全国来看,连续5年的丰收,加上今年主产区夏粮生产在遭遇大旱等自然灾害后,仍然获得好收成,为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加大了粮食直补、农机良种补贴力度,实施粮食最低保护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粮食价格仍然偏低导致的种粮收益不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农民的种粮收益,影响到粮食生产稳定与粮食战略安全.因此,提高粮食价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营口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总产出现下降的趋势,原因除了农业结构性调整和自然灾害以外,主要是农民种粮收益低、种粮积极性不高。因此.努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经营收入,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一是提高粮食价格.二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价的上涨空间十分有限,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而种粮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粮农生产的决策与行为。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利用统计和调研数据对该省粮食生产的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以及粮食生产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重点透过粮食价格及生产成本相关结构数据,研究粮食安全动力当前面临的困境与隐患。得出粮食收益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较低和种粮机会成本过高的结论,并从土地流转制度、粮食生产补贴、粮食主产区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粮农增收方面,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粮价涨了 农民腰包为何鼓不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子中 《北京农业》2011,(14):35-36
<正>近年来,粮食市场价格信号有效地发挥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大豆、小麦、玉米的平均涨幅较大,笔者认为,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一方面有利于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粮食浪费。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我国每人每年合理消费,可节约0,5千克粮食,每年则可节约60万吨粮食,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来,国家在重点粮食产区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粮食收购价政策增加了种粮农民收益预期,保护了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对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关部门2月8日和3月27日,两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来,国家在重点粮食产区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粮食收购价政策增加了种粮农民收益预期,保护了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对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关部门2月8日和3月27日,两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相似文献   

7.
<正>1关于粮食补贴政策增量粮食补贴资金要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倾斜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稳定了粮食的生产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土地抛荒在一些产粮区仍然存在,而且种粮面积还在逐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21,(17)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全国人民粮食供给稳定和安全的同时,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且获得合理收益的有力举措。本文采用3类粮食品种的主要价格支持政策和粮食价格进行分析,考查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价格支持政策是我国调控市场粮价的有力手段,我国粮价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需要进一步发挥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三农”的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危及粮食安全。通过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种粮成本偏高,比较收益偏低;二是种粮边际收益太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边际收益较高。因而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舍弃粮食耕作,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或者涌入大城市打工。基于以上原因,研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鼓励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政府对粮食补贴效率,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政策。二年来的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当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政府对粮食补贴效率,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政策。二年来的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当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3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目标同时实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春耕备耕时节,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确保粮食增长、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去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明确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远规划,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太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粮食市场价格信号有效地发挥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大豆、小麦、玉米的平均涨幅较大,笔者认为,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一方面有利于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粮食浪费。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我国每人每年合理消费,可节约0.5千克粮食。每年则可节约60万吨粮食,相当于54万公顷耕地的年产量。  相似文献   

15.
2004年7月21~24日,焦作市农业局就2004年农户粮食生产效益情况,对武陟县龙源镇、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圪挡店乡及宁郭镇农民进行了调查,重点对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农户种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座谈和分析。一、粮食比较效益低下仍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进行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而较低的比较效益是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低下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回升,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16.
<正>1关于粮食补贴政策增量粮食补贴资金要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倾斜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稳定了粮食的生产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土地抛荒在一些产粮区仍然存在,而且种粮面积还在逐  相似文献   

17.
<正> 10月中旬以来,国内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6年来首次明显波动。曾长期饱受饥饿的人们对粮食价格的风吹草动依然保持了足够的敏感,各方人士更加关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人们注意到,仅10月份以来,国务院召开的多次会议都突出强调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并适当提高保护价,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18.
方青 《吉林农业》2014,(19):10-12
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力是稳定福建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阐述福建省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福建省粮食生产中主要遇到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粮食减产、人均耕地少且分布不均、种粮经济效益低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性和成果转化力不足等问题,并从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培训的角度对福建省粮食生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福建省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种粮比较效益低是普遍共识,尤其在丘陵山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导致种粮比较效益更低,降低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本文旨在研究健全丘陵山区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通过深入剖析农民种粮收益低的原因,分析研究耕地条件、土地流转、物质与服务投入、人工、政策、科技等因素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探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的对策,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社会化服务经营质量、提升山地农机应用水平、完善种粮收益政策体系、加大新型适用科技应用力度、夯实农业保险保障基础,以期为提高丘陵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确保粮食安全应注重提高种粮效益陈许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重".粮食是关系人类生存的特殊而敏感的商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然而,在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种粮效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