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养好双齿围沙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猛 《齐鲁渔业》2003,20(9):36-37
围沙蚕在沙蚕分类上是沙蚕科的一个属,种类较多,其中双齿围沙蚕因其个体大、分布广、体质硬、易饲养而成为当前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现将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 种苗的采集和培育 现进行人工养殖的亲体,多为海区的天然资源,采集时必须选择体大种优的双齿固沙蚕。由于其繁殖期多在夏季,选种工作最好安排在秋、冬或早春,以利休养生息和强化培养。一般情况下,不宜移植已经发生变态  相似文献   

2.
双齿围沙蚕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猛 《水产养殖》2003,24(5):7-8
围沙蚕种类较多,其中双齿围沙蚕由于个体大、分布广、体质硬、易饲养成为当前钓饵出口创汇和进行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目前由于天然资源日趋衰减,而市场价格仍在攀升,不少从事海水养殖的生产者,已在进行此项人工养殖试验。根据笔者多年养殖经验,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我国的沙蚕种类有约80多种,经济种类和用于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日本刺沙蚕、多刺围沙蚕、双齿围沙蚕等。喜栖息于有淡水流人的沿海滩涂、潮间带中区到潮下带的沙泥中,幼虫食浮游生物,成虫以腐殖质为食。沙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沙蚕的营养价值、应用情况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综述,以期对养殖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双齿围沙蚕生态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滩涂高潮区进行双齿围沙蚕单养与改造涂面和平涂的双齿围沙蚕与贝类生态混养试验,结果表明:改造涂面进行沙蚕与贝类混养效果最好,其次是沙蚕单养,平涂沙蚕与贝类混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日本养殖沙蚕的品种,主要是沙蚕科多齿围沙蚕的两个亚种,即短角围沙蚕和枕围沙蚕,两者经常混合栖息。现将其形态、生态及饲养方法介绍如下: 一、形态:多齿围沙蚕一般体长为70—  相似文献   

6.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制备6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5%、28%、31%、34%、37%和40%的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4.7±0.9)mg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 ind沙蚕,连续饲养60 d,测定沙蚕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养殖底质的总氮。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存活率不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饲料系数和日摄食率则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达到31%以上时均开始趋于稳定;蛋白质效率则始终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沙蚕的粗蛋白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当饲料蛋白含量达到31%以上时趋于稳定;体水分及灰分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体脂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34%时,养殖底质总氮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饲料蛋白水平越高,养殖底质总氮的升幅越大。根据饲料蛋白水平与双齿围沙蚕特定生长率的折线方程分析,双齿围沙蚕饲料的最适蛋白含量为31.61%。  相似文献   

7.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生活史的研究,作者曾有报道。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日本吉田俊一,我国傅素宝等曾作过不同种类的试验。本文报道的是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较适生态环境研究的结果。着重论述不同温度、盐度、PH值及幼体密度等对双齿围沙蚕种苗成活率的影响。提出了沙蚕幼体培养中这些因子的最适水平。为沙蚕人工育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雄杰 《水产养殖》2012,33(8):35-36
沙蚕隶属环节动物门沙蚕科,围沙蚕属,体呈长蠕虫形,最大者环节数可达230多节,体长27cm,体宽1 cm,横断面为圆形或略扁,俗称海蜈蚣或海蚂蝗,又称"万能钓饵".它营养丰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二十碳五烯酸,是对虾人工育苗亲体培育不可缺少的最佳饵料,并大量出口日本、韩国.福清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双齿围沙蚕和多齿围沙蚕的工厂化养殖,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技术创新,养殖技术日趋成熟,达到高产稳产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双齿围沙蚕不仅是对虾的优质饵料,而且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近几年来,由于出口数量增大,自然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出口需要。为了扩大资源,我们于1994、1995两年开展了双齿围沙蚕池塘人工养殖试验,取得成功,并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现将养殖技术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双齿围沙蚕的生态习性,养殖场地要求进、排水方便,且无工业污染。池塘底质以细、软泥为  相似文献   

10.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宝平 《河北渔业》2001,(2):16-17,20
<正> 沙蚕既是经济鱼虾的饵料,又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出口创汇产品。目前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都有专门的沙蚕养殖场,养殖技术居领先地位,但日本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沙蚕用于钓鱼业,双齿围沙蚕是我国出口沙蚕的主要种类。 关于沙蚕生物学的研究,国内有不少报道,但人工育苗工作仍停留在试验阶段,大规模的人工育苗尚处在探索之中,我国用于出口的双齿围沙蚕主要依赖于采捕自然资源。1999年6~8月,我们利用围网虾场育苗室的饵料  相似文献   

11.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养殖新品种,它是鱼虾的优质饵料和常用钓饵。日本、韩国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活沙蚕用于游钓业,出口创汇潜力很大。近2年来,我们利用对虾育苗厂反复进行了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试验,已获得成功。现将有关育苗关键技术总结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评估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亲虾饵料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本研究分别对山东沿海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常见重金属含量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及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沙蚕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沙蚕中含量(P0.05),粗蛋白、水分、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沙蚕中的对虾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均在40%左右,对虾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均在60%以上,符合FAO/WHO关于高品质蛋白的标准,依据两组沙蚕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养殖沙蚕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沙蚕含量;养殖沙蚕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分别为(66.15±3.77)%和(54.11±2.58)%,均显著高于野生沙蚕的含量[(56.13±6.60)%、(43.28±5.50)%](P0.05);对常见重金属铬(Cr)、铜(Cu)、镉(Cd)、铅(Pb)、砷(As)、汞(Hg)的检测发现,养殖沙蚕重金属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沙蚕的含量(P0.05),且野生沙蚕中As的含量严重超标;在对虾常见携带病毒WSSV和IHHNV检测中,养殖沙蚕均呈现阴性,而野生沙蚕IHHNV呈现阴性,WSSV呈现阳性,说明野生沙蚕可能携带WSSV。从营养价值、饵料安全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养殖双齿围沙蚕作为亲虾饵料的效果明显优于野生双齿围沙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双齿围沙蚕全人工养殖技术,于2014-2016年在温岭市长新塘开展了双齿围沙蚕全人工育苗与精养技术研究试验。试验用于亲体蓄养、苗种繁育的水泥池11口,面积共660 m~2,催产结果获受精卵4.1亿粒,孵化成单轮幼虫2.65亿粒,孵化率64.63%,培育12刚节以上幼虫2862万尾,平均附苗密度2.65万尾/m~2。养殖试验池共230口,合计面积20.7亩(15亩=1 hm~2,下同)。2015年5月12日第一批苗种分养,7月18日开始轮捕,至2016年2月底,收获商品沙蚕38 777 kg,折算亩产1 873.3 kg;销售收入256万元,净利润141.4万元,平均亩产值12.37万元,每亩获利6.83万元。  相似文献   

14.
双齿围沙蚕土池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齿围沙蚕是一种新兴的养殖品种,它具有高营养、低饵耗、抗逆性强、用途广泛等优点,不仅是垂钓良饵,在医疗上还起保健作用,因此,养殖沙蚕有着广阔发展前景。近年来,我们利用养虾池进行双齿围沙蚕土池人工育苗取得了初步的经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丁理法  蒋霞敏 《水产养殖》2005,26(6):22-23,37
针对沙蚕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2004年蓄水养殖1 250亩,平均每m3出11刚节以上幼沙蚕苗3 646条;亩放养幼沙蚕6~8万条,平均亩产沙蚕134.9 kg,平均亩获利3 155.2元.  相似文献   

16.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和虾池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nhitensis Grube)广泛分布于辽宁省沿岸滩涂,是海水养殖鱼、虾、蟹的优良饵料。辽宁地区的沙蚕因其个体大、颜色绿、含水率低而倍受欢迎。日本等国每年都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活沙蚕用于满足本国的游钓渔业,同时沙蚕的提取物被研制成保健品和海洋药物,应用于高技术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双齿围沙蚕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出口需求逐年增长,长期采捕导致沙蚕资源逐渐匮乏,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研究沙蚕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开展虾圈或滩涂人工增养殖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沙蚕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长久以来,一直是亲虾的优质饵料,还有"万能钓饵"之美誉,叱咤垂钓界。随着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沙蚕内在价值的发现,野生沙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养殖应时兴起。湛江腾飞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飞"),是南方沙蚕养殖的大企业,主要养殖品种为疣吻沙蚕和双齿围沙蚕,现还着力于开发食品级的沙蚕。除了工厂化养殖,腾飞还模拟野生沙蚕的生态环境,采用一边养殖稻谷、一边养殖疣吻沙蚕的模式,既可以使生产出的疣吻沙蚕安全、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作为养殖系统中氮磷的蓄积库,对养殖水体氮磷水平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氮磷赋存形态影响其在沉积物中的吸附和释放。为研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对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氮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以400 g/m2生物量设计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养殖实验,分别为小规格[(0.7±0.3) g]、中规格[(2.5±0.3) g]和大规格[(4.3±0.3) g]处理组,不放养沙蚕设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45 d,分别于实验初、末期采集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测定其中氮磷各赋存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均显著提高了沉积物上、中层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和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含量(P<0.05),中、小规格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沉积物中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含量(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均显著提高了沉积物上、中层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含量(P<0.05),中、小规格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沉积物中有机磷(OP)含量(P<0.05)。本研究表明,中、小规格的双齿围沙蚕可以加速沉积物中有机氮磷的矿化,促进沉积物其他形态氮磷向上迁移,使其更容易分解和释放,进而被水体浮游植物所利用。  相似文献   

19.
内在底栖生物用于环境监测、生物修复时,为判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作生物指示物反映环境状况的适宜性,以海沙模拟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境,设计均匀试验并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不同污染水平的重金属-营养盐-石油烃复合污染15 d,研究其SOD活性在有沉积物时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处理间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差异不显著;重金属、营养盐和石油烃均不能显著影响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和污染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剂量-毒性效应关系;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服从Logistic分布,SOD活性对复合污染的响应不确定。因此,SOD活性能否用于反映环境条件值得商榷;内在底栖生物用作生物监测/生物修复种时,应慎重使用SOD活性反映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从而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年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其中2004年平均每平方米出苗11刚节以上幼沙蚕3 646条;2004年沙蚕蓄水养殖83.33 hm2(1 250亩),每667 m2 放养幼沙蚕6万-8万条,平均每667m2产沙蚕134.9 kg,获利3 155.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