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杜东霞  王宜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85-4987
[目的]探讨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刚果红染料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漆酶的固定化,并研究了固定化漆酶用量、染料浓度、反应温度和pH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刚果红染料的最佳条件为酶用量1 g,染料浓度40 mg/L,反应温度65℃,pH=4.5。在该条件下降解3 h,固定化漆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率达92.6%,重复利用5次后,脱色率仍能保持在50%左右。[结论]该研究为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腐菌(T.pubescens MB89)漆酶的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腐菌T.pubescens MB89漆酶固定化处理的最佳条件及其酶学性质。【方法】采用壳聚糖、壳聚糖铜、海藻酸钠/壳聚糖和TEOS/PEG 4种载体对漆酶进行固定,测定固定化漆酶酶活性在不同温度、pH值和固定化条件处理下的变化。【结果】白腐菌漆酶的固定化方法和最佳固定条件为:①壳聚糖固定化漆酶(IE1)。戊二醛最佳浓度为0.4 mol/L,最适交联时间8 h,最佳给酶量1.5 mg/g;②壳聚糖铜固定化漆酶(IE2)。CuSO4.5 H2O最佳添加量为0.6 mg/g,最适络合时间10 h,最佳给酶量0.25 mg/g;③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漆酶(IE3)。0.2mol/L海藻酸钠,0.2 mol/L CaCl2,0.1 mol/L戊二醛,0.15 mol/L壳聚糖,最佳给酶量1.5 mg/g;④TEOS/PEG固定化漆酶(IE4)。最适PEG分子质量为600~800,最适添加量1.5 g/g,最佳给酶量1.5 mg/g。4种固定化漆酶的酶学性质:IE1和IE4的最适温度均为60℃,IE2和IE3为30℃;IE1、IE3和IE4的最适pH值为4.5,IE2为4.0;与游离漆酶(Lac)的最适pH值相比,固定化漆酶的最适pH值均向碱性方向偏移,且固定化漆酶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均优于游离漆酶。【结论】固定化酶的最适合温度、pH均受固定化载体和方法的影响,固定化漆酶的稳定性均优于游离漆酶。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固定化漆酶对苹果酚类化合物生物催化的特异性,以白腐菌漆酶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手段,首次对壳聚糖固定化的白腐菌漆酶的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儿茶素作为标准底物检验催化活性,实验结果如下:用壳聚糖固定化漆酶,单因素实验表明戊二醛(交联剂)的最适浓度5%,交联时间8h,最适pH为5.5,最适酶浓度1U/ml,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反应条件固定化漆酶的重复使用次数实验表明,经壳聚糖固定化的漆酶重复使用6次,相对酶活仍能保持70%以上。这为苹果加工中漆酶催化混合酚类化合物转化工艺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儿茶素制取茶黄素(TFs)的最佳反应条件,初步确定了酶法生产高纯度茶黄素的四个重要因素pH值、通气量、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的最佳参数范围,即酶与浓度为0.1%的底物按1:1.25(Active unit/ml)pH=5.0,37℃=水浴通氧20L/min,加金属辅酶的情况下,反应2小时得率最高,最高得率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氟磺胺草醚降解菌提取的降解酶进行定位,探讨其最适的酶促反应条件。[方法]通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来对氟磺胺草醚降解菌株F12提取的降解酶进行定位,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氟磺胺草醚降解菌株F12降解酶属于胞外酶,最适的酶促反应时间为30 min,最佳的酶浓度为1.0 ml,最适pH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添加药浓度为150 mg/L。[结论]试验结果为规模化生产氟磺胺草醚降解酶制剂及治理污染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酶共固定化能发挥多酶的协同作用,实现底物到产物的一步转化。文章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分别固定化工艺研究为基础,选择pH敏感型可逆可溶性聚合物Eudragit L-100为载体,应用物理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采用物理吸附和共价交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酶的固定化研究发现,当pH为4.8、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0 min、载体浓度为1.6%和EDC浓度为0.1%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的固定化率分别为50.86%、36.90%及25.9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滑菇PholiotarmmekoSW-01菌株产漆酶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酶学性质。[方法]首先选取不同的碳源、氮源、pH、金属离子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培养基成分,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在酶学性质试验中,设置不同温度及pH,测定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及热稳定性、pH稳定性。[结果]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pH为5,Cu2+能显著提高漆酶的产量。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产漆酶条件为葡萄糖42.50g/L,蛋白胨2.10g/L,pH5.47,cu2+浓度1.67mmol/L,在此条件下漆酶活性为943.27U。在酶学性质试验中,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为4.8。[结论]条件优化能显著提高滑菇漆酶产量。稳定性试验表明,漆酶对温度较敏感,对pH反应不敏感,在弱酸环境中能发挥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树脂载体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树脂作为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树脂为固定化载体,对多酚氧化酶进行固定化研究。[结果]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固定化处理的条件:取50 mg多酚氧化酶,加入到10 g树脂载体中,吸附固定化2 h后,再用浓度0.04%的戊二醛溶液交联1 h。以确定的固定化处理条件对11种树脂的固定化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多酚氧化酶固定化树脂载体D152。与其他固定化方法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固定化效率相近的情况下,以树脂D152为载体的固定化酶的单位酶活性更高,而且机械强度也更强。[结论]以筛选出的树脂载体D152作为固定化载体,制备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不仅固定化效果好,而且单位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IPPO催化氧化EGCG的催化特性。[方法]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原料,对固定化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形成儿茶素低聚物进行了探讨,并且研究以EGCG作底物时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催化特性。[结果]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酶促氧化EGCG能够生成一种非茶黄素类的聚合物,此聚合物在pH值6.5、温度50℃、底物浓度1.5%、反应时间10min时生成量最大。[结论]在此条件下,其反应动力学符合米式方程,测得Vmax值为0.108OD/min,Km值为2.565mg/ml。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具有易于分离、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在低聚半乳糖和低乳糖乳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比较了两种固定化酶载体—环氧基树脂(EP)和氨基功能树脂(HA),固定化亮白曲霉来源β-半乳糖苷酶的效果。氨基功能载体酶固定化率为72.5%,固定化酶活力可达到145 U/g,而环氧基树脂酶固定化率为24%,固定化酶活力为24 U/g。两种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与游离酶相同。但是氨基载体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游离酶及环氧基载体固定化酶,其在重复使用20次后,酶活力保持在60%左右。以300g/L的乳糖为起始浓度,通过该氨基载体固定化酶生产低聚半乳糖(GOS),最大产量为87 g/L。  相似文献   

11.
廖春燕  方美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218-16220
[目的]对β-淀粉酶的固定化工艺进行探讨。[方法]以D301大孔阴离子树脂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吸附法固定化β-淀粉酶,测定酶活性。[结果]加酶量为500 U/g(树脂,湿重),pH值为5.6,在45 ℃下恒温振荡3 h,固定化酶的酶活可达180 U/g载体。[结论]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陆兵  谌斌  易小畅  李娜  殳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776-5778
[目的]对红芝LYL263漆酶进行不同溶胶-凝胶体系的固定化研究,以期找到适宜该漆酶的固定化材料。[方法]将海藻酸钠-明胶、海藻酸钠-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明胶-壳聚糖3种溶胶-凝胶体系用于红芝LYL263所产漆酶的固定化研究,并初步分析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海藻酸钠-明胶-壳聚糖体系固定后的漆酶酶活分别是海藻酸钠-明胶和海藻酸钠-壳聚糖的2.14倍和2.75倍,该体系最佳材料组成为:海藻酸钠浓度2.0%、明胶浓度1.0%、壳聚糖浓度0.3%、氯化钙浓度36.0%。该试验首次将苯甲酸用于包埋法固定化漆酶,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适宜的苯甲酸浓度能有效提高固定化漆酶酶活;该体系固定化漆酶最佳条件为:苯甲酸浓度2mmol/L、戊二醛浓度0.32%、交联时间50 min、酶浓度10.0%,此时固定化酶活高达635.7 U/g。对固定化漆酶酶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比游离酶高,冻干的固定化酶活是未冻干固定化酶的1.59倍,但冻干的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较差。[结论]在酶固定化材料中,各个物质的组成对酶固定化有非常大的影响,该研究对红芝LYL263漆酶的固定化材料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光催化氧化法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对有机磷敌敌畏农药光催化降解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Sol-gel法在玻璃圆形反应器上镀制了TiO2膜,以紫外/二氧化钛膜(UV/TiO2)光催化氧化法来降解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溶液,探讨了光催化反应时间、溶液的初始浓度对降解敌敌畏溶液的影响。[结果]由玻璃筒负载的TiO2膜对单一的敌敌畏溶液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TiO2膜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敌敌畏溶液的初始浓度越低,光催化降解效果越好,经90 min光催化氧化处理后,不同浓度敌敌畏的降解率都能达到90%以上。动力学研究表明,敌敌畏的降解速率对敌敌畏浓度为一级反应,反应速率方程为:Ct=C0e-0.0719t(mg/L)。[结论]光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溶液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传感器和电子技术,设计一种红外感应式香菇大棚CO浓度的检测报警系统。[方法]该系统把CO浓度的检测电路、处理电路、红外感应电路、报警电路、LED显示电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CO浓度高低的直观动态显示及安全报警功能。[结果]该检测系统采用半导体气敏传感器MQ-7检测环境中的CO浓度,通过测量电路把CO的浓度变化转换为相应的电压信号,由信号处理电路进行信号处理及浓度高低显示,一旦超过设定的CO的安全浓度值,当种植人员进入大棚时,红外感应电路控制报警电路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种植人员采取安全措施。[结论]经实际使用证明,该系统具有反应速度快、误报率低等优点,能为香菇种植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r(Ⅵ)条件的优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峰  李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98-16500
[目的]研究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方法]用磷酸溶液对花生壳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不同浓度的Cr(Ⅵ)溶液,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Cr(Ⅵ)初始浓度、改性花生壳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条件。[结果]极差分析可知,在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中,pH值的影响最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次之,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最小。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2.0,Cr(Ⅵ)浓度为40mg/L,花生壳粉末投加量为30g/L,反应时间为100min,对Cr(Ⅵ)的吸附率可达96.81%。改性花生壳对含Cr(Ⅵ)废水的吸附性能明显高于未改性花生壳。[结论]该研究为花生壳的综合利用和含Cr(Ⅵ)废水的处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孔树脂纯化桑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桑叶总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种型号的大孔树脂进行纯化试验,利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方法,研究大孔树脂纯化桑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D140型大孔树脂能更有效地纯化桑叶总黄酮。当上样浓度在1.041~3.122 mg/m l范围内时,桑叶总黄酮的回收率较高。上样速率为1、2 BV/h时,总黄酮回收率较高。上样体积为4.5 BV时,树脂基本达到动态饱和吸附。当乙醇浓度为70%、洗脱速率为1 BV/h时,洗脱率最大,产物纯度最高。[结论]D140型大孔树脂纯化桑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以浓度约为3 mg/m l的桑叶总黄酮上样,上样速率控制在2 BV/h左右,上样体积为4.5 BV,再用3 BV、70%乙醇,以1 BV/h的速率洗脱,获得的桑叶总黄酮的纯度为41.1%。  相似文献   

17.
张爱民  王长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19-4121
[目的]研究不同陈化条件下烤烟的绿原酸含量及褐变程度。[方法]以云烟85、K326为材料,研究不同的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对烤烟绿原酸含量及烟叶颜色值的影响。[结果]云烟85和K326的绿原酸含量随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褐变程度随温度、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温差下,温度越高,褐变越剧烈;空气湿度大于50%时,烟叶颜色值增加显著。在烟叶含水量相同的条件下,氧气浓度越高,褐变越强烈。[结论]烤烟的绿原酸含量与烟叶颜色值呈负相关,温度和空气湿度都可以加速绿原酸的氧化,增加烟叶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麦芽低聚糖的技术。[方法]采用静态吸附与动态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大孔树脂对不同聚合度麦芽聚糖吸附能力的差异。[结果]大孔树脂可吸附2倍柱体积麦芽糖浆中的多糖,且所吸附多糖无法被去离子水洗脱,而只能用95%乙醇洗脱。所用大孔树脂可有效吸附麦芽糖浆中的低聚糖,且其对麦芽低聚糖的吸附能力与低聚糖的聚合度呈正相关;同时,大孔树脂所吸附的麦芽低聚糖可以被去离子水洗脱。在50~150 mg/ml范围内,麦芽糖浆上样浓度越低,大孔树脂对低聚糖的分离效果越明显。[结论]利用大孔树脂分离制备麦芽低聚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