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东西走向地势高度差较大,丘陵漫岗地块较多,坡耕地已经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耕地地形。农业生产离不开施肥措施,其必然增加着坡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然而,受到降水影响,坡耕地不免受到地表径流的冲刷,使大量N、P养分元素流失。本文重点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现状、过程、影响因素及整治措施进行详尽调查和表述,以期为坡耕地养分流失的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思路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轻度以上侵蚀土地占地率与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其它用地占地率无截距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占地率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①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及其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7.78t/km2a、1639.95t/km2·a、5000.00t/km2·a、9119.12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7%、6%、34%、67%,在不同小流域变幅为:-3%--23%、0%-21%、8%-100%、11%-98%,有80%的小流域强度侵蚀土地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源地,有20%的小流域土壤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度侵蚀土地;②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58.27t/km2·a、6410.8t/km2·a、-2083.89t/km2·a、2668.43t/kin2·a、6639.33 t/km2·a、-759.6 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6%、89%、-4%、11%、12%、-3%,流失面积比为1%、72%、0%、18%、9%、0%,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坡耕地,平耕地、有林地、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模型常被作为了解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预报水土流失、指导人们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对国内外各种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评价,总结了今后土壤侵蚀模型应该注重的发展方向:注重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研究,从以侵蚀因子为基础的侵蚀预报向侵蚀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理论完善;充分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和BP神经网络理论结合的发展趋势,为侵蚀模型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源,以利于对土壤侵蚀模型的检验;加快土壤侵蚀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进行估算研究;着眼于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这一实际情况,根据土壤各养分流失的差异,给出指导性建议,以便改良和保护土壤,并合理的耕种。  相似文献   

4.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紫花苜蓿地小麦地桑林地,对于存在经常性翻耕活动的各种坡耕地种植模式而言,各种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差别不大。3)在紫色丘陵区,诺谟法和EPIC法估算的K值与标准值最为接近,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时,可采用诺谟法和EPIC法进行K值估算。   相似文献   

5.
宁南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该文运用模拟侵蚀方法 ,对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表层土壤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 ,表土养分流失、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下降的状况进行了定量测试分析 .结果显示 :①耕作层 (0~ 2 0cm)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分别比下层土壤 (2 0~ 6 0cm)高 14 2 % ,12 0 % ,37 3%和 9 2 % ,且流失土壤的养分富集现象明显 .②种植春小麦和豌豆的坡耕地 ,每流失 1cm表土 ,产量分别下降 1 9%~ 3 1%和 2 0 %~ 2 6 % ,而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分别降低 0 9%~ 1 0 %和 0 9%~ 1 5 % .③发生强度和剧烈侵蚀的坡耕地 ,每年农作物产量下降幅度为 0 35 %~ 1 76 %和 1 0 7%~ 3 36 % .  相似文献   

6.
侵蚀引起的苏南坡地土壤退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的关系,选择苏南坡地作研究对象,以137Cs丢失量表示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表示土壤质量,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定量分析了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土土壤侵蚀强度高于自然土,表明耕作活动增加了土壤流失的危险;侵蚀造成土壤颗粒粗化,且主要是直径为0.005~0.05mm的粉粒流失,自然土尤为明显;耕作土的粗化则不仅取决于侵蚀,还取决于耕作活动引起的机械淋移;侵蚀并导致侵蚀发生地土壤养分(OM、TN、TP)减少及土层变薄。这些结果说明侵蚀确实造成苏南坡地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7.
一、存在问题 1、土壤侵蚀问题 穆棱市地处丘陵山地,地形波状起伏,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因长期的毁林、开荒,自然植被破坏的很大,土壤侵蚀(包括风蚀和水蚀)成为穆棱市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我市土壤侵蚀面积达93333公顷左右,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4.7%,坡耕地上普遍存在着面蚀.其中严重侵蚀的主要分布在我市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的丘陵漫岗和低山丘陵地区,面积达25733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3.9%.不能通犁的冲刷沟2,342条,占耕地490多公顷,每平方公里冲刷沟密度1.29公里,据调查,一般水土流失的地块上每年流失表土0.5-3毫米,每年每亩流失表土0.8-5吨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总结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成果,概括了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类型及各类模型的适用范围,在第一次内蒙古水土保持普查的项目背景下,结合本省的土壤侵蚀特点,利用3S技术与已有侵蚀模型和地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包括:降雨因子、土壤可蚀因子、地形因子、生物措施因子及工程与耕地措施因子.初步建立了本次普查的土壤侵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3S技术与地面数据相结合提取侵蚀因子的方法,并建立了模型参数与侵蚀因子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余娜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43-3150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 )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随种植年限从小粒径向大粒径转变,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和分散系数均呈增加趋势;总体来看相同年限的沙棘林对土壤抗蚀性改善作用强于柠条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抗蚀性指数(SAI)、团聚状况、团聚度、微团聚体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反映土壤质量中的抗蚀性指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SAI极其低下,退耕营造柠条林后,SAI显著增加,25年时较坡耕地增加497%,为相同年限沙棘林的69%,天然侧柏林的52%。【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人为干扰是造成土壤抗蚀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营造灌木林后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但是与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抗蚀性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SAI可以有效的反映生态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该文在GIS技术支撑下,以贵阳市花溪水库流域花溪区范围为研究区,将石漠化因子引入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进行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和侵蚀等级划分,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花溪水库流域花溪区范围属于中度侵蚀,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侵蚀强度呈不均匀分布,人类活动频繁地方侵蚀比较严重。其中,以旱地(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灌草地、其他林地、疏林地、有林地次之,水田最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黑土区松花江流域东山沟小流域坡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及土壤侵蚀速率的分析,研究了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强度在流域分布呈现上游>中游>下游;土壤侵蚀强度沿坡面分布呈现出较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侵蚀强弱交替变化规律。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相对应,表现为流域上游<中游<下游;三种土壤养分沿坡长分布呈现较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土壤侵蚀是影响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质量下降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 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氮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约1%的化肥氮(速效氮)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磷的流失量只占化肥磷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流失量很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的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磷的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磷流失。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控制氮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地下径流;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量,也就加大了氮的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一大生态难题,随着多年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了多种农地水土保持措施,如坡耕地修筑等高梯田可以减缓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作物留茬可以有效防止水蚀和风蚀,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能否将这些措施协同利用,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牲畜养殖量,将牲畜粪便腐熟后还田,进而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形成一条完整的水土保持循环生态链,对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137Cs法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进行了土壤侵蚀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样地顶部侵蚀速率都大于10 000 t/(km2·a),是坡耕地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坡耕地上部侵蚀速率为3 000-4 000 t/(km2·a)左右,而在耕地下部土壤出现堆积.样地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2 765,3 202 t/(km2·a),其均值相当云贵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40.3%,三峡库区的39.9%,嘉陵江流域的54.1%,黄土高原的39.1%,土壤侵蚀绝对量不大、相对侵蚀强烈是岩溶山区的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运用 137 Cs示踪了陕北安塞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并以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 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在 山坡中、上 部是侵蚀最严为强烈的地带,而在坡顶侵蚀较弱,在坡下有土壤堆积;土壤全N、碱解N和 速效K 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成线性相关;有机质、速效P、阳离子代换量及土壤质地则与水蚀及耕 作侵蚀无 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37 Cs示踪了陕北安塞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并以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在山坡中、上部是侵蚀最严为强烈的地带,而在坡顶侵蚀较弱,在坡下有土壤堆积;土壤全N、碱解N和速效K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成线性相关;有机质、速效P、阳离子代换量及土壤质地则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土壤侵蚀发生规律为依据,从小流域系统的土壤抗蚀性、地质、地貌形态、植被覆盖、森林类型、土地利用等环境特征方面分析了影响官司河流域土壤侵蚀危险性的主导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剧烈、强度、中度、轻度和无侵蚀危险类型,完成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划分,并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防治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陕西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陕西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评价,旨在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地形坡度、植被指数、年降水量、土层厚度、土壤可蚀性、岩性、人口环境容量失衡度和坡耕地占坡地面积比例等8个因子,作为评价陕西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主要因素,首先对各个因子进行分级、量化处理,然后利用特尔斐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确定8个因素的权重,最后运用侵蚀因子权重评分法的数学模型计算陕西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结果】影响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8个因子的权重依次为:地形坡度0.20,植被指数0.18,土层厚度0.16,年降水量0.12,土壤可蚀性0.12,岩性0.09,坡耕地占坡地面积比例0.08,人口环境容量失衡度0.05。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为33,属于危险型。【结论】利用侵蚀因子权重评分法得到了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评价等级;8个侵蚀因子中,地形坡度、植被指数、土层厚度对富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以土壤侵蚀发生规律为依据,从小流域系统的土壤抗蚀性、地质、地貌形态、植被覆盖、森林类型、土地利用等环境特征方面分析了影响官司河流域土壤侵蚀危险性的主导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剧烈,强度、中度、轻度和无侵蚀危险类型,完成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划分,并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防治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蚀影响因子与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综述了水蚀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特性,包括土壤可蚀性、植被因子与降雨侵蚀性,概括了由水蚀引起的土壤物理(土壤薄层化、粘化、持水力下降等)退化特征,以及土壤养分流失、地力衰退的明显性,也概述了防治侵蚀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