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2018年,在我国林业文化与自然遗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有关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舆论日益重视。北京林业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组织专家岁末盘点,于1月10日揭晓了该领域2018十件大事的评选结果。2018年是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事业的重要年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自然遗产等自然保护地归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局自然保护地司应运而生,为我国自然遗产申报、保护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公园已经成为"美国之美"的一张名片,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汇聚而来,游览黄石、大峡谷、优胜美地这样全球地标性的自然保护地。美国这么美的一个因素是: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以国家力量介入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最早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国家,也是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根据美国197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体系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等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机构。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不少高等院校在规划设计类(包括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院和艺术类学院建立了遗产保护研究机构,设置了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开设了遗产保护方面的证书培训课程等。特别是美国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着较为完善的分类和相应的立法。美国的遗产保护系统涉及国家公园系统、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系统、国家森林和草原系统、国家保护用地系统、国家荒野保护系统等。美国的遗产保护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美国有许多大学开展了遗产保护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并成立了"国家保护教育委员会"(NCPE)。NCPE通过出版《保护教育和研究》杂志、设立旨在激励杰出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奖项、制定保护教育评估指南等,交流和传播有关保护教育和研究的信息和观点,致力于提升与保护相关的教育。NCPE认证院校通过设立保护相关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或相关的专业方向、开设遗产保护方面的证书培训课程、设置保护相关的研究中心等,积极推动遗产保护教育和研究的广泛开展。特别是俄勒冈大学设计学院开展的遗产保护教育在历史保护硕士学位教育和景观保护规划设计课程2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经验。有鉴于美国遗产保护教育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遗产保护教育应多层次展开、系统化建设。一方面,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学位教育和培训教育,特别是开展遗产保护相关的硕士学位教育和培训教育,建立和扩展遗产保护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在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考古、地理、旅游、历史、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开设遗产保护相关课程,推动遗产保护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普及;特别是在规划设计类专业广泛开设遗产保护相关课程,并结合实际的设计课题开设遗产保护相关的规划设计课程,以增强规划设计相关专业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相应的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政策历史演变过程及自然保护地现状。通过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的关系、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与保护地在我国实际保护工作中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两者均受到高度关注;2)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3)目标任务各有侧重;4)内涵和保护严格程度不同。为促进我国遗产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文章提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协调,以及发挥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关键。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地缓冲地带划建方式、建立社区扶持机制和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特许经营机制也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风景园林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作为未来遗产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存在对遗产的属性理解浅显、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和保护经验缺乏的问题。通过剖析问题成因,并结合风景园林遗产的自然和文化基本属性特征与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目标。然后,从遗产保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方面,探讨了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6.
绿文 《国土绿化》2019,(11):9-10
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在深圳市举办。参加论坛的代表、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与绿色发展”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就共同努力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达成《深圳共识》,认为全球自然保护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际社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携手应对。据悉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9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湖南是一个自然遗产资源丰富的省份,自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来,境内已有武陵源、崀山2处世界自然遗产和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还有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炎帝陵——桃源洞、里耶——乌龙山4处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多年来,湖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遗产,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遗产,切实保护了这些珍贵而独特  相似文献   

8.
<正>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霏霏细雨中,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的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题宣传活动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铜仁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铜仁市举行。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  相似文献   

9.
加强我国林业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摸清林业遗产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基本情况是开展林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文中在文献收集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林业遗产的类型与地理分布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丰富的林业遗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勤劳与智慧。本次调查共收集到中国林业遗产信息615项,其中生态类120项、生产类248项、生活类109项、记忆类138项,每一项都是中华文化的标识和品牌。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林业遗产的分布在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东南半壁占89.59%,西北地区占10.41%。林业遗产涉及的物种众多,其中具代表性的约180种,且绝大部分为中国的乡土物种,在生态、经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亟需加强保护、管理、传承、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占国土面积18%以上。其中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212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根据近30年来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经验,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好地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功能,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标杆。我国自2015年首次建立三江源试点国家公园以来,迄今已有10个试点国家公园,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保护地体系中所存在的多头碎片化管理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实现了对国家公园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然而,由于我国国家公园覆盖面积广阔、保护对象和所涵盖的原有保护地类型多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因而在管理和保护上都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急需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多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文中在总结美国国家公园在管理体系、法律、规划和解说、志愿服务体系以及公众参与机制5个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如何借鉴其成功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机制,以确保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既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权责模糊、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难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是国家破解这一难题的制度举措。文中在介绍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概念、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衔接的设想。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理顺国家公园与既有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思路为:在宏观政策法律层面,从国家统一立法、提升立法协调性、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法律建构的整体设想;在微观制度保障层面,吸纳保护原则、差异原则及衔接原则,建立国家统一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议以《国家公园法》的制定为契机,统筹考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统领自然空间保护的基本法——《自然保护地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对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包含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管理体制存在生态保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问题严重,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庞杂交叉甚至矛盾,土地权属复杂混乱等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服从大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尊重自然法则,实现严格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家公园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岩 《林产工业》2019,56(10):59-62
通过分析不同保护地形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国家公园基础设施体系构成的异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现状及国情,从国家公园发挥的基本功能出发,充分体现保护和利用两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进行思考,提出我国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公共服务、休憩住宿、道路交通、公用基础、急难救助、宣教标志、科研监测、防治灾害等9大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国家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理念与内容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建设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娱乐性,吸引力不强的现况.认为通过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休闲娱乐的融入、游客的实践参与,强调"参与+娱乐+文化"的结合,创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理念与内容,以情景化、娱乐化、体验化为理念,以博物馆室外化、森林知识趣味化、森林景观养生化为表现形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森林公园成为游人增长知识、感受并享受自然的乐土.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对本国珍贵、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的一种保护地模式——国家公园,已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和推广。目前,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也已步入正轨。文中基于前人研究,从明确建立主体、完善法律系统、创新管理体制、拓宽资金渠道、严定准入标准、规范规划体系、平衡保护与开发、维护社区利益和推动公众参与等9个层面回顾并探讨了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后期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提供综合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和美国等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内自然保护地既有规划基础与国外国家公园先进规划模式,构建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层次划分为系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分析认为,国家公园规划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规划过程应采用适应性管理;规划应重视对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国家公园的综合科学考察是规划的基础,需要高度重视;规划过程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857农场,公园不仅是可以供公众休闲、游憩、观赏、运动之场所,还是一个纪念和彰显北大荒文化的场所。本文结合垦区农场公园景观设计实际,阐明垦区农场公园景观设计在满足休闲、娱乐、运动的基础上还应力争体现北大荒精神及文化特色,展现黑土地文化魅力,使游人赞叹缅怀北大荒精神。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是基于平衡原住民使用资源的权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义务而建立的机制,其规划建设的过程、经验和思路对于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中梳理了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过程,将其分为由排斥而引发利益冲突、由谈判而达成共管机制以及由发展而完善保护体系3个阶段,分析其典型的社区共管模式,总结其权利保障制度、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引导政策3个方面的社区共管经验,并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提出了对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