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菜青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含芝 《农技服务》2011,28(7):984-984
开展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不同剂量防治菜青虫试验。结果表明在菜青虫低龄幼虫高峰期,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60 g/hm2,对水900 L/hm2喷雾1次,可有效控制菜青虫危害。  相似文献   

2.
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防治菜青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娟 《甘肃农业》2008,(12):86-86
为了给无公害蔬菜生产防治害虫提供无污染、无残留的农药品种,2007年进行了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防治菜青虫试验,旨在评价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施用剂量及对蔬菜的安全性,为该药今后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ME)微乳剂对甘蓝菜青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甘蓝的安全性,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大田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微乳剂用于防治菜青虫效果好,对甘蓝安全,推荐使用剂量以20~25 mL/667m2为宜,田间持效期10 d以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结果表明: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效果明显,以157.5 g/hm2的用量为宜,且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义县甘蓝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菜青虫为主要的防治害虫。高效氯氟氰菊酯作为最重要的防治药剂,在防治甘蓝菜青虫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菜青虫防治效果较为理想,是目前防治菜青虫的理想药剂,对菜青虫具有击倒作用快、持续药效长和蔬菜污染小等优点。菜青虫是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寄主有油菜、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偏嗜含有芥子油醣苷、叶表光滑无毛的甘蓝和花椰菜。幼虫杂食性,初孵幼虫,把卵壳吃掉,再转食十字花科植物食菜叶。  相似文献   

6.
选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3%高效氯氟氰菊酯CS、70%吡虫啉WG、25%噻虫嗪WG开展花椰菜菜青虫田间随机区组药效试验。3次调查结果显示,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和23%高效氯氟氰菊酯CS对菜青虫的防效均极显著高于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84.68%、93.43%、92.93%,23%高效氯氟氰菊酯CS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82.73%、91.86%、90.87%。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和23%高效氯氟氰菊酯CS对菜青虫有较好防效,持效期长,适宜花椰菜菜青虫防治。  相似文献   

7.
5种杀虫剂对粘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毒法、卵和蛹采用浸渍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杀虫剂对粘虫卵、1龄幼虫、3龄幼虫、5龄幼虫和蛹的室内毒杀作用。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虫剂对卵的触杀作用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对幼虫的毒杀作用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对蛹的触杀作用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辛硫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粘虫卵和幼虫的毒杀效果最好,对卵、1龄幼虫、3龄幼虫、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76、1.555、0.109和1.483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粘虫蛹的触杀效果最好,LC50为5.539mg/L。建议根据粘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在生产中将甲维盐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作为防治粘虫的首选药剂。与其他供试的4种杀虫剂相比,氯虫苯甲酰胺对粘虫卵和蛹的毒杀作用最弱,对1龄、3龄、5龄幼虫的毒杀作用略高于辛硫磷或与其相当,显著低于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建议在粘虫大发生时慎用。  相似文献   

8.
以小白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在不同采收间隔期取样,对小白菜生长以及硫代葡萄糖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施1 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后,小白菜生物量与其他处理相比有所增加;高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能促进小白菜硫代葡萄糖苷的产生,尤其是250倍液处理后,小白菜植株中吲哚族硫苷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9.
研究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小麦蚜虫有很好的防效,建议在小麦蚜虫始盛期茎叶喷雾,综合防效和用药成本,建议剂量为450~600 m L/hm2,药液用量600 L/h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剂量的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进行甘蓝菜青虫防治试验,验证其防治效果,确定最佳剂量。结果表明,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防治菜青虫低龄期的最佳用药量为有效成分9.4 g/hm2,平均防效在94.6%以上。  相似文献   

11.
湘西黑藤的杀虫活性及其杀虫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湘西黑藤的杀虫活性及其有效成分。【方法】通过叶片浸渍法和叶碟法测定了该植物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和拒食活性,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该植物仅根有杀虫活性,根甲醇提取物对桃蚜无翅蚜成虫、3龄菜青虫、白纹伊蚊4龄幼虫、玉米螟3龄幼虫、黄曲条跳甲成虫、棉蚜无翅蚜成虫和甘薯天蛾3龄幼虫都有毒杀效果,其24 h的LC50值分别是30.9 mg•L-1、38.4 mg•L-1、135.4 mg•L-1、161.7 mg•L-1、180.3 mg•L-1、212.9 mg•L-1和244.5 mg•L-1。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和鉴定了5个活性化合物,即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Tephrosin、Isolonchcarpin和Pongaflavone。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和Tephrosin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3龄菜青虫、黄曲条跳甲成虫和棉蚜都表现出毒杀活性,在浓度为100 mg•L-1时,死亡率为62.3%~100%;Isolonchcarpin和Pongaflavone对甘薯天蛾3龄幼虫有拒食活性,48 h的AFC50值分别是195.5 mg•L-1和106.6 mg•L-1。【结论】湘西黑藤各部位中仅根为活性部位。该植物根的甲醇提取物对棉蚜等多种害虫有较高的活性。首次从该植物的根中分离5个活性成分,即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Tephrosin、Isolonchcarpin和Pongaflavone。前3个成分对多种害虫有较高的毒杀活性,后2个成分对甘薯天蛾幼虫有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12.
模拟高温过程对棉蚜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高温如何影响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方法]室内研究不同温度(32、34、36、38、40和42℃;高温处理8 h)对棉蚜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棉蚜存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2、34和36℃对棉蚜存活率的影响没有差异,38℃棉蚜存活率显著降低;40和42℃棉蚜存活率接近零.相同处理时间条件下,棉蚜半数致死温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棉蚜半数致死温度平均为38.3℃,为新疆棉蚜的预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为了解天敌昆虫与寄主之间关系,利用棉蚜茧蜂对棉蚜等害虫进行防控。【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GK-12(对照为泗棉3号)、新棉33B(亲本为新棉33)和SGK321(亲本为石远321)等3组棉花品种为材料,于棉花7叶期、现蕾前期和现蕾期,设计无虫棉植株、被棉蚜为害后剔除虫体的植株以及棉蚜+有虫株等3种不同处理,借助“Y”型嗅觉仪,检测棉蚜茧蜂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这3种不同处理的趋性。【结果】棉蚜茧蜂无法识别健康的常规棉和转基因棉花植株;对不含棉蚜的被害棉来说,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更具吸引力。而对含有棉蚜的有害棉来说,除7叶期GK12、新棉33B和现蕾期GK12这3组处理外,其他各组的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均具较强的吸引作用。【结论】两类不同的棉花品种对棉蚜茧蜂不存在排斥性,棉蚜为害转基因棉花后更能吸引棉蚜茧蜂。  相似文献   

14.
李东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36-13237
[目的]研究防治棉蚜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棉蚜种群的发生以及生物因素对其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棉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以18~25℃为群体增长及活动危害的适宜温度。[结论]以棉花苗期吡虫啉+氧化乐果复配剂涂茎,结合棉花生长期生物防治为主要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娜  郎志飞  贺康  李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377-3383
【目的】对河北邢台和江苏南京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进行抗性监测,了解棉蚜对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抗性发展情况,为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用药水平最低的新疆南疆种群作为相对敏感种群,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离体酶活力测定、相对表达量分析,研究新疆南疆、河北邢台及江苏南京3个地区棉蚜对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潜在的代谢抗性机制。【结果】河北邢台和江苏南京地区的棉蚜对丁硫克百威仍处于敏感阶段;但对吡虫啉的抗性已有所发展,抗性水平分别为4.87和8.72倍,为低水平抗性阶段。解毒代谢酶活力对比研究发现,3个地区田间种群之间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力均存在显著差异,江苏南京种群的酯酶活力显著高于新疆南疆种群。定量PCR分析表明,河北邢台地区棉蚜的羧酸酯酶表达量较高,是新疆种群棉蚜的3.28倍。【结论】田间棉蚜已对吡虫啉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酯酶活力升高在棉蚜对吡虫啉低水平抗性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杏棉间作对棉花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作棉田、杏棉间作棉田(东西)和杏棉间作棉田(南北)棉花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方法]2008~2009年5月中旬~8月中旬定期系统调查各类棉田节肢动物数量,每7 d调查1次,调查全株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杏棉间作棉田牧草盲蝽和棉叶螨发生量轻于单作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 G)中度发生时(2008年),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显著性高于杏棉间作棉田;棉蚜轻度发生时(2009年),三类田无差异.杏棉间作对棉蓟马(Thrips tabacci L.)发生量影响不大.棉蚜轻度发生年份(2009年),间作田和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间作田瓢虫和食虫蝽较多;棉蚜中度发生年份(2008年),单作棉田由于棉蚜数量较多,瓢虫和食虫蝽也较多.2 a中间作田棉花上的蜘蛛数量均多于单作棉田.杏树走向对棉叶螨的发生有影响作用,棉间杏田(南北)棉叶螨量高于棉间杏田(东西),但对棉蚜、牧草盲蝽和棉蓟马发生量影响不大.[结论]杏棉间作不利于棉花上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和棉叶螨(Tetrangchus urticae K)的发生.棉田瓢虫和食虫蝽天敌受间作和棉蚜发生量的双重影响.间作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和棉蚜对其胁迫棉花的选择行为。【方法】 以无翅棉长管蚜和棉蚜成蚜为研究对象,测定棉长管蚜和棉蚜对种群密度和不同时间蚜虫胁迫的棉花行为反应。【结果】 不同种群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低密度取食胁迫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高密度则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群密度棉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被取食胁迫棉花与健康植株的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而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胁迫密度越高则选择差异性越大。随着棉长管蚜取食胁迫棉花时间的延长,棉长管蚜对短时间取食胁迫的棉花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在取食胁迫3、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棉蚜仅在取食胁迫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取食胁迫棉花不同时间后,不同受害程度棉花对后期棉长管蚜的寄主选择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棉花蚜虫取食偏向选择健康植株,易造成田间扩散,导致棉花受害。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且与棉蚜长期在田间共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0.6;苦内酯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以用于有机棉田棉蚜的防治.[方法]室内试验测定0.6;苦内酯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对棉蚜的LD50和LC50,并进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0.6;苦内酯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对棉蚜在处理24的LC50值分别为430.064 1和473.1395 mg/L;LD50值分别为0.0001和0.000 3 μg/g,[结论]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5;除虫菊素水乳剂持效性较好,施药7 d后的防效为80.13;,0.6;苦内酯水剂的持效期较短药7 d后的防效为43.72;.  相似文献   

19.
夏季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寄主利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棉蚜种群年生活史的分化。【方法】采用定点、定株、定枝的系统调查及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方法,比较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棉花上棉蚜在主要夏寄主植物上的存活与繁殖能力。【结果】2006年和2007年的整个夏季,棉蚜的冬寄主木槿上均有滞留棉蚜种群存在,并且这些滞留棉蚜均以无翅型为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香瓜、西葫芦、南瓜、四季豆和西红柿等寄主上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仅极少部分个体可在棉花和豇豆上发育到成蚜并产仔,但产仔量极低,净增殖率多小于1。但是,滞留棉蚜经棉花寄主饲养多代后,能较好地利用棉花和南瓜寄主,表现出滞留棉蚜仍保持着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结论】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存在年生活史的多样性,同种群内存在异寄主生活史和同寄主生活史共存的现象;在木槿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棉蚜已经失去或降低了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棉蚜种群的转寄主生活史特性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20.
梁娜  赵佳  赵洁  马纪 《新疆农业科学》2011,(10):1765-1772
【目的】将转化了小胸鳖甲抗冻蛋白基因的棉花内生菌回接棉花,检测转化菌在棉花的定殖及棉花的耐寒性,探索利用内生菌携带外源抗冻基因快速有效提高棉花耐寒性的方法。【方法】利用穿梭载体PBE2构建抗冻蛋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质粒;将重组质粒电转至内生菌,然后将转化菌回接棉花进行荧光检测;低温-1℃处理棉花后测定叶片电导率。【结果】重组质粒pBE2-Mpafp149-gfp转化内生菌M17可显著提高其抗冻性。转化的内生菌回接棉花后,在-1℃处理14 h的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对照棉花,表明抗冻蛋白对棉花有一定的抗冻保护作用。荧光检测结果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在转化菌回接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回接转化了外源抗冻基因的内生菌能够使棉花快速获得一定的耐寒性。植物组织自发荧光现象使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检测转化菌回接情况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