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育雏期温度忽高忽低温度是影响育雏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度过高,雏鸡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卵黄停止吸收,甚至死亡。二、密度过大,相互挤压育雏期鸡群密度过大,会造成料槽和饮水器具相对减少,饲具放置位置不当、环境突变  相似文献   

2.
麻鸡雏鸡的培育是其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育雏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雏鸡的发育及鸡群的成活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育雏工作,掌握育雏技术。1、温度由于麻鸡雏鸡自身调节体温的机能较弱,保温御寒能力差,因而,0~1周龄的雏鸡育雏舍内温度应在33~35℃。每隔1周减2℃,要确保温度平  相似文献   

3.
一、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农村养鸡户育雏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兰望 《农村新技术》2005,(11):24-24
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农户育雏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  相似文献   

5.
冬季育雏有两大难点,一是冬季外界温度低,相对湿度大,鸡舍容易出现低温高湿的环境,同时,鸡舍通风量小,空气质量差,易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进而继发细菌病,导致雏鸡死淘增多;二是冬季紫外线弱,病毒存活时间长,易发生传染性疾病。冬季育雏需兼顾保温和通风,通风量过小,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影响鸡群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通风量过大鸡群会扎堆畏寒,流鼻汁。文章基于密闭式育雏舍、AC-2000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条件,详细介绍了冬季育雏通风方法,在保证适宜的育雏温湿度基础上,灵活通风,保证鸡群健康、体重及均匀度达标。  相似文献   

6.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很难掌握合适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养鸡户育雏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雏鸡到达前,应预温鸡舍,并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开始培养苗鸡阶段以35℃为宜,从第二周开始每周降低2℃~3℃,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15,(3)
<正>1.温度关温度是蛋鸡育雏成败的关键因素,雏鸡对外界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实际生产中,由于管理方式,供热方式和养育密度不同,所需的育雏温度也稍有差别。掌握育雏温度的原则是幼雏宜高,大雏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温度正常时,雏鸡精神活泼,活动自如,散布均匀,采食正常;温度偏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不断饮水;温度偏低时,雏鸡趋近热源相互聚拢,不断尖叫。常规的育雏温度为:1周龄31~30℃,2周龄30~27℃,3周  相似文献   

9.
江涛 《中国农垦》2003,(2):34-34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疾病预防工作不力。农家育雏,很少注意育雏的保温设备、料槽、饮水器等日常用具的消毒。雏鸡进育雏舍后,往往不及时进行鸡新城疫的基础和加强免疫,法氏囊、鸡痘疫苗接种也不及时。雏鸡白痢杆菌和球虫病是育雏阶段两大疾病,农村育雏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中,只有先保证雏鸡的成活率,才能达到理想的养鸡效果。要想有个成功的育雏效果,必须保证育雏的环境,供给营养平衡的饲料,严格执行防疫和疾病防治措施,才能减少雏鸡死亡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控制好温度湿度,注意通风换气 温度偏低,雏鸡较长时间内难以维持体温平衡;温度过高,加大了雏鸡的患病机率,  相似文献   

11.
<正>一、掌握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对提高肉鸡育雏成活率极为重要。刚出壳的雏鸡体温自控能力差,因此,必须掌握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育雏舍温度过高,雏鸡容易脱水;温度过低,雏鸡易挤压而导致死亡。育雏舍湿度过高,有利于微生物及寄生虫卵的存活;湿度过低,则舍内尘灰飞扬,雏鸡易患呼吸道疾病。二、及时饮水和开食雏鸡进舍3小时后应让其自由饮水。水的温度应和舍内温度接近。第1次应在饮水中加葡萄糖粉和适量水溶性维生素,以后可在饮水中加入少许抗生素。初次饮水3小时后  相似文献   

12.
育成期是种雏鸡育雏期结束到开始产蛋之前的阶段,育成鸡虽不像雏鸡那样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尚未产蛋,但在生产中不能忽视。对于一批种鸡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能否培育出优良的后备种鸡群关系到鸡群产蛋期的生产成绩。所以育成期严格、认真、科学的饲养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目的是培育出体质健壮、均匀度高、能按时开产的后备鸡群。  相似文献   

13.
<正>蛋鸡饲养从出壳育雏、育成,到产蛋及淘汰需要饲养72周,大约500 d。每个阶段的饲养管理都很重要,加强饲养管理,共同实现高产是目的。育雏是养鸡的关键,这关系到鸡群的成活率、鸡群发育的整齐度、抗病能力及成鸡时的产蛋量和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此要抓好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认真查找没有产蛋高峰或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雏鸡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但其体温调节机能差,消化吸收能力弱,免疫机能尚不健全,胆小怕受惊,育雏期是鸡群死亡的高峰期,因此,在生产中应特别重视育雏期的饲养管理。1雏鸡饲养的技术要点1.1初饮雏鸡的第一次饮水叫初饮。初饮最好在出壳后24h内进行,要求用温开水,饮水中添加适量抗  相似文献   

15.
蛋鸡在0~42 d这段时间被称为育雏期,在这段时间控制好鸡群的温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保证雏鸡的成活率和健康。基于此,研究在育雏期间,如果控制好鸡群的温度。  相似文献   

16.
雏鸡阶段的饲养是后备鸡饲养管理的重点。雏鸡生长代谢旺盛,体温调节能力弱,消化机能与抵抗力都较低,因此,做好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育雏成活率,培育出健康、生产性能高的鸡群,是养殖户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雏鸡培育与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饲料博览》2002,(1):50-50
为雏鸡提供适宜的热量、通风,使雏鸡便于饮水采食,最大限度地使雏鸡达到预期的生长和发育。一、理想的育雏条件●一日龄时,雏鸡需要育雏伞下方温度为32~35℃,舍内温度为26~27℃。●每个电育雏保温伞最多养育500只雏鸡,红外线育雏伞养育1000只。建议不要使用整舍保温(中心供热)育雏,该方式无法使垫料加温且舍内温度不均匀,易使雏鸡脱水。●许多国家采用育雏-育成-产蛋鸡舍。即鸡群在同一栋鸡舍内度过整个一生。如果这种鸡舍2/3为棚架且棚架在育雏育成期间无法移出,建议在棚架上育雏。在棚架上先铺上纸或塑料…  相似文献   

18.
养鸡生产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育雏,而育雏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环境温度。不同的雏鸡对环境温度有不同的需要,关键之处是让每只雏鸡都能够维持适宜的体温。  相似文献   

19.
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是提高育雏成绩和养鸡效益的重要途径。生产管理中,要分析死淘率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1死淘率高的主要原因雏鸡死淘率高,关键是饲养管理存在疏漏。开始几周的死淘率特征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饲养管理的质量。前3天的死淘率与1日龄雏鸡的质量高度相关。3天以后的死淘率  相似文献   

20.
1育雏期管理 雏鸡购回后,前6周按照笼养鸡的标准进行育雏。待脱温后再进入网上养殖,网上养殖到20周龄.期间要注意两点,一是完全按照笼养鸡的标准进行饲喂和防疫管理,确保育成鸡的品质和均匀度:二是网上养殖的密度要小,给鸡群有足够的空间和活动场地.必要时每天人为干预增加鸡群在网上的活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