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薛国拉 《海洋渔业》1988,10(3):127-127
鯷鱼为小型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东黄海,其资源量高达300万吨,由于缺乏捕捞手段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至今未被很好利用。鯷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巳列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尚处在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黄海区鯷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鯷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80年代前,因鯷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鯷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90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鯷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捕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鯷鱼渔业的开发过程及现状 鯷鱼渔业历史悠久,但因其利用价值很低,多用作腥肥、粗饲料,极少量被人们加工食用。…  相似文献   

3.
东黄海鱿鱼渔场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瑞生 《海洋渔业》1994,16(6):249-253,256
<正> 一、前言 东黄海鱿鱼的捕捞自70年代以来,我国和日本已开始进行,产量高的年份可达6万多吨,但产量的年际变动较大。在东海区我国渔轮也曾兼捕到一些太平洋褶柔鱼,年产量有1.5千吨左右。近几年来生产渔船及科学考察船,在东黄海区曾发现了一些鱿鱼的中心渔场,产量虽有波动,但仍呈上升趋势。渔业界普遍认为鱿鱼是当前东黄海区  相似文献   

4.
外刊信息     
<正> 1989年日本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产量继续低于10万吨据日本远洋底拖网渔业协会公布:1989年日本以西地区(即东黄海)底拖网鱼产量8.7万吨,比1988年减少7.4%,继续低于10万吨,鱼价每10公斤为3956日元(比上年高6.6%),1987年为3593日元,1988年为3700日元,鱼价是逐年上升。新西兰鱿鱼减产  相似文献   

5.
黄渤海区鳀鱼的分布、洄游和探察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懋中  章隼 《水产学报》1965,2(2):27-34
日本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以下简称鯷鱼)是黄、渤海的一种重要小型上层经济鱼类,资源丰富,在我国有悠久渔业历史。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旅大水产公司在1956年进行了机动渔轮灯光诱捕鯷鱼的试验,1959年中央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在烟台-威海渔场进行了鯷鱼资源调查、捕捞技术和加工方法的试验。1960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烟台外海进行集鱼灯诱捕鯷鱼试验,在资源调查和捕捞技术方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我们还进行了群众渔业的访问调查,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7.
<正> 到6月10日,大连市海洋捕捞鳀鱼产量达1万吨,三年的鳀鱼开发试验已获成功。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论证,我国东、黄、渤海鳀鱼资源年可捕量近百万吨,其中黄海北部海域年可捕量约8万吨.长期以来,沿海渔民的鳀鱼生产,只用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正> 绿鳍马面鲀 Navodon septentrionalis(Günther)又名皮匠刀、橡皮鱼、面包鱼,是一种暖水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在东、黄海和朝鲜、日本的近海。我国自1074年和1979年相继开发利用东海中外部和对马渔场的绿鳍马面鲀以来,年产量从开始时的4.5万吨逐年增长到20多万  相似文献   

9.
外刊信息     
<正> 日本渔业界对我国渔业的评价日本港新闻在1990年10月上旬陆续对在东、黄海的中日渔业关系作了一系列的评述。对于我国渔业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台阶持欢迎的态度,但为我国渔获量日益增加,使东、黄海资源桔竭而感到遗憾,要求强化资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渔场的总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的总产量估计在300万吨左右,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好渔场。在300万吨中,以小黄鱼、带鱼为主的底层鱼类的产量约占4/5,剩下的1/5是鲹、鲐等中上层鱼类。  相似文献   

11.
马定甫 《海洋渔业》1985,7(1):34-35
<正> 一年一度的东海绿鳍马面鲀(以下简称马面鲀)渔汛又开始了。1984年度全国东、黄海的国营机轮都普遍获得高产,产量约为21万吨。我们上海公司也取得了6.1万吨的好成绩。渔汛前上海市水产学会资源专业组曾组织了上海的部分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讨论了1985年马面鲀的生产预测。会上有三种不同看法:1.根据世代分析方法计算1985年我国在对马至钓鱼岛各渔场的可捕资源量为40~46万吨,如1985年的捕捞水平与  相似文献   

12.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13.
绿鳍马面鲀洄游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Gnther)分布于东、黄海和朝鲜、日本近海。我国利用绿鳍马面鲀资源已有10年历史,最高年产量达25万吨,仅次于带鱼,居海洋渔业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14.
南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南部,三面临海,有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黄海暖流,东朝鲜暖流和北朝鲜冷水流在此交溶混合,水产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南朝鲜正确的渔业方针、政策,使南朝鲜渔业得到迅速发展。1971年南朝鲜渔业总产量107.27万吨,其中近海渔业76.4万吨,养殖业14.73万吨,远洋渔业15.93万吨,捕鲸业0.21万吨。到1986年渔业总产量达365.97  相似文献   

15.
《水产科技情报》1973,(5):13-17
东、黄海的带鱼,是日本底拖网渔业中的重要经济鱼种,近年(1967~1969年)的年产量在5.0~5.6万吨,其中对拖网的产量占了绝对的优势。带鱼的产量约占日本在东、黄海总渔获量的17%,已替代小黄鱼而居首位。  相似文献   

16.
<正> 为开发外海鳀鱼资源,缓解鱼粉需求不足,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主,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鳀鱼资源开发"的研究.三年来运用海洋渔业调查船"北斗号",并组织山东省有关渔业公司生产渔船随同进行试捕,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调查和专家评估,黄东海区鳀鱼资源丰富,蕴藏量在280万吨以上,年可捕量约50万吨;并基本探明冬季越冬鳀鱼的密集渔场、洄游规律和分布范围.鳀  相似文献   

17.
鳀鱼(Engraulis japonica)是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温带水域的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年渔获量50万吨左右,其中日本产20-40万吨,南朝鲜产5-17万吨。我国黄海水域历来有鳀鱼广泛分布,且为我省沿海定置网的兼捕对象,1979-1982年,全省年产量约为7000-10000吨。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的机轮底拖网在黄海作业中。  相似文献   

18.
东、黄海的带鱼,是日本底拖网渔业中的重要经济鱼种,近年(1967~1969年)的年产量在5.0~5.6万吨,其中对拖网的产量占了绝对的优势。带鱼的产量约占日本在东、黄海总渔获量的17%,已替代小黄鱼而居首位。有关带鱼的分布和移动的研究,过去主  相似文献   

19.
1987年9月5日秘鲁政府撤销对鯷鱼和沙脑鱼捕捞的控制,开放捕捞作业,预计到年底可捕获520万吨鱼,大多数渔获物进入鱼粉和罐头厂,目前秘鲁有30个罐头加工厂。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渔业强国,1989年以前渔业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90年后,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专属经济区以及远东拟沙丁鱼等资源的急剧衰退,年渔获量逐年下降。(表一)一、日本在东、黄海的渔获量变化 1.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 20世纪50年代渔获量开始上升,年均渔获量25万t。60年代是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由于渔业资源比较好,所以,产量不仅高而且比较稳定,年均渔获量33.5万t,1961年高达37.5万t,1969年仍维持在30万t的水平。进入70年代,由于东黄海底层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