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机制龙井茶摊凉与辉锅工艺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淑英  陆德彪 《茶叶科学》1998,18(2):102-107
在机制龙井茶加工过程中,采用青锅叶摊凉0.5~1.0h后一次性辉锅较为合理,它比摊青叶—炒到底和分二次辉锅更有利于品质的形成。对机制龙井茶辉锅的投叶量和温度的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50~200g/槽的投叶量和120~140℃的温度,有利于龙井茶品质的形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辉锅时机器的转速以开始时120r/min、后来逐渐减速到110r/min的方式有利于龙井茶品质的形成。辉锅加压以加压棒直径3cm为宜,采取先重棒(400g/根)后轻棒(250g/根)的加压方式有利于龙井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试验探寻不同摊青、青锅、辉锅工艺处理对大佛龙井茶成品茶的品质影响,以筛选各工序中最佳的工艺方法。试验表明,摊青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较为明显,以自然摊放的青锅叶品质最优,摊青效率以摊青槽间隙鼓热风效率最高;投叶量对青锅时间和品质影响较大,以投叶量150 g的处理青锅叶品质最优,生产中应尽量延长青锅的时间;5种辉锅方式中以理条机理条加滚筒炒制的处理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2008,(5):41-41
以夏秋茶为原料,对传统龙井茶加工工艺中的摊放叶含水量控制、杀青投叶量以及干燥温度等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筛选出比较理想的加工工艺流程:鲜叶采后摊放至含水量为10%、杀青投叶量为0.5kg/锅、做形温度控制在220%为佳。  相似文献   

4.
一、扁形名优茶 鲜叶难放:一般摊放6~8小时,至鲜叶含水量68~70%时付制. 青锅:用锅槽式多功能机,包括杀青与整形;起始温度控制在锅槽热空气温度80℃~90℃,机械转速128rpm,高档叶每槽100~150g,中档叶每槽100g左右,低档叶每槽80~100g.  相似文献   

5.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档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参数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启爱  刘新 《中国茶叶》2000,22(4):11-12
历史上龙井茶的生产仅限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部分地域的茶区,由于制作工艺精湛,茶叶具有色、香、味、形回绝的美誉,为历史名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名优茶的需求不断增长,龙井茶的制作技术迅速在广大茶区推广,至目前为止,类似于龙井荣的扁形名优茶几乎遍及全国茶区。龙井茶毛茶的加工工艺为:摊青、青锅、回潮、辉锅四个过程,其摊青和回潮是预处理和中间处理工序,技术难度不大,较容易掌握。而青锅和辉锅两个过程是炒制龙井茶的关键工艺,是热加工过程,其间有10多种炒制手法与之配合。在这两个过程中既要控制加热的温度和…  相似文献   

7.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的研制及全程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周光  胡金华 《茶叶科学》2006,26(2):154-158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由温度测控模块、压力测控模块、自动转锅装置和三口锅及压块等机械装置四部分组成。对该系统应用于扁平类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通过比较各道工序各茶样的感官品质,获得了各工艺参数的大致范围,并采用正交试验法重点研究了对成品的色泽和香气影响较大的青锅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型多功能机炒制的龙井茶品质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是一种加工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茶炒制机。  相似文献   

8.
加工工艺对名优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狗脑贡茶、东江银毫茶、汝白银毫茶和东湖银毫茶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摊青时间3~4h,摊叶厚度1~1.5cm,摊青后鲜叶含水量为70%在右有利于提高名优茶品质,尤其对高山茶摊青时间适当延长其品质越好;高档名优茶的制作采用机械杀青(使用6CST30杀青机,入口空气温度120~140℃,出口温度100~120℃,杀青时间60~80s,减重率为35%~40%)能很好地达到杀青要求,特别是针对高海拔地区和水库库区茶叶的杀青,还能提高品质;高山茶以不揉捻为好,有利于保证绿茶类名茶色泽翠绿多毫  相似文献   

9.
龙井茶机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学文 《中国茶叶》2001,23(3):8-10
一、原料选择 选用适制龙井茶的品种,按标准采摘鲜叶.机制高档茶,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的夹角小,芽长于叶,长度2.5~3.0cm;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长基本相等,长3.0~3.5cm;低档茶采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鲜叶,叶长于芽,长度3.0~3.9cm.  相似文献   

10.
名优茶机制的机械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培和  刘栩 《中国茶叶》1996,18(3):20-21
近年来,名优茶机械发展很快,有不少机种已达到实用阶段,其中制茶性能较好的不下10种。这些茶机若能选配好,可制出质量上乘的各种类型的名优绿茶。笔者仅就扁条形、兰花形、珠形、针形和披毫类名优茶的机种选配以及制作工艺流程作一浅述。 1.扁形名优茶 外形呈扁平条形的名优茶,主要有龙井、旗枪、大方等。由于龙井茶的知名度高,所以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在仿制龙井茶,生产外形扁平的茶叶。这类茶叶机制的机具选配,主要有龙井茶电炒锅、30型名茶杀青机、多功能机。制作扁形茶依原料嫩度不同,工艺有听差异,使用的机具也就不同。 特级茶:主要选配龙井茶电炒锅。制作工艺:鲜叶→摊放→青锅(龙井茶电炒锅)→摊凉→焊锅(龙井茶电炒锅)→过筛割末→簸片→成茶。 高级茶:选配龙并茶电炒锅、30型名茶杀青机、多功能机。制作工艺:鲜叶→摊放→杀青(龙并茶电炒锅或30型名茶杀青机)→炒坯(多功能机)→摊凉→煇锅(多功能机或龙井茶电炒锅)→过筛割末→簸片→成茶。  相似文献   

11.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花茶最佳素坯原料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相似文献   

13.
炒青绿茶热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新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97,17(1):47-52
对炒青绿茶杀青和炒干过程的热特性进行了跟踪测量。结果表明,杀青过程的热解吸具有等速特性;炒干过程的热解吸则呈现恒率失水和降率失水的双重特性。鲜叶的嫩度不同,其热解吸特性也不尽相同,杀青过程中一级鲜叶的热解吸速率大于三级叶,一级和三级鲜叶杀青前期(2min),茶叶吸热量分别占总吸热量的38%和42%;炒干过程中,一级原料解吸至15%含水率左右时,开始降率解吸,而三级原料的降率解吸含水率起始点则要提前至25%—30%含水率时。温度和解吸速度对炒青品质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而解吸速率又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The color (L*, a*, b* parameters), the total phenols content and the global chemical composition (moisture, protein, fat, carbohydrates and ash) of four fresh varieties of olive leaves (Chemlali, Chemchali, Zarrazi and Chetoui) were determined. Fresh olive leav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green color (greenness parameter, a*, varying from ?5.01 ± 0.26 to ?9.14 ± 1.21), an intermediate moisture content (0.85 to 1.00 g/g dry matter, i.e. 46 to 50 g/100 g fresh matter) and a variable amount of total phenols according to the olive leaf variety (from ≈2.32 to ≈1.40 g caffeic acid/100 g dry matter).Fresh leaves were submitted to blanching and/or infrared drying at 40, 50, 60 and 70 °C in order to be stabilized by reducing their moisture contents. The impact of IR drying temperature on some quality attributes (color, total phenols and moisture rate removal) was evaluated. Nevertheless, the effect of prior blanching treatment on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dried leaves is less significant and it depends on the olive leaf variety. The infrared drying induces a considerable moisture removal from the fresh leaves (more than 85%) and short drying durations (varying from ≈162 at 40 °C to 15 min at 70 °C). IR drying temperature show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on total phenols content and the color of the leaves whatever the leaf variety. In fact, total phenols content of dried olive leaves increased if compared to fresh ones. For example, total phenols of Chemlali leaves increased from 1.38 ± 0.02 (fresh leaves) to 2.13 ± 0.29 (dried at 40 °C) and to 5.14 ± 0.60 g caffeic acid/100 g dry matter (dried at 70 °C). IR drying allows preserving the greenness color of fresh leaves and enhancing their luminosity. It could be suggested for preserving olives leaves before their use in food or cosmetic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相似文献   

16.
对39个绿茶样黄酮类物质、多酚类物质、叶绿素与色度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多酚类物质和叶绿素与L*、a*、b*值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其中,黄酮类物质和叶绿素的相关性质相同、多酚类物质的相关性质与它们相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对茶汤亮度、绿度和黄度有直接的影响,多酚类物质则间接影响茶汤亮度、绿度和黄度;经过回归分析建立了b*值在1.77~11.14范围内对黄酮类物质含量(F)的最优线性方程F=2.106+0.494b*。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理的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6.99%、11.29%、10.22%、6.31%、9.25%和7.30%,显著高于对照干茶样(1.76%)和仅添加水的处理样(2.87%);但有山梨酸钾存在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与对照差异极小。结果还表明,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和茶叶内含成分对茶褐素的形成也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  杨艳  周继荣  倪德江 《茶叶科学》2007,27(4):311-31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的做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做形温度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投叶量对氨基酸和叶绿素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转速对各项指标影响均较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茶多酚和叶绿素则呈下降趋势,过高的温度促进了叶绿素的破坏,低温做形易造成茶叶香气低闷的现象。随着投叶量的增加,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做形叶量过多,茶叶绿色度差,而过低易造成茶条紧细度不够的现象。根据针形名优茶品质要求,结合生产工效考虑,机制针形名优茶做形适宜的工艺为:温度90~110℃,投叶量100~150βg/槽,转速184~192βr/min。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不同产区烤烟表面颜色的光谱特性及差异,采用Color"Eye 7000A分光光谱仪测定国内不同产区C3 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光谱。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烟叶表面颜色的平均反射光谱呈现相似的曲线形态,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随着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增大,没有高峰和低峰;不同产区烟叶表面颜色在6个颜色波段的反射比率均表现为红色波段最高,其次是橙色波段、绿色波段、黄色波段、蓝色波段,紫色波段最低;不同产区烟叶表面颜色光谱差异的重要信息区主要集中在绿色波段(490~560 nm)和红色波段(630~70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