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矮秆小麦株高的遗传及其与穗粒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大华 《作物学报》1985,11(4):281-288
<正> 近年来,国内外对矮变1号小麦矮秆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矮化力强,是一个有价值的矮秆资源。为了有效利用这一优异种质,本试验对其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株高与穗粒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以矮变1号为亲  相似文献   

2.
小麦“矮变一号”的矮秆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维忠 《作物学报》1985,11(1):39-46
本研究以农林10号、奥尔逊矮、矮宁和矮变一号为矮秆亲本,分别与高秆品种 Glenlea、鉴15-1和半矮秆品种选七进行杂交。根据 P_1、P_2、F_1、F_2、F_3和 BC_1、BC_2各世代的株高变异,分析并比较这4个矮亲所携矮秆基因的遗传特性。同时,通过4个矮亲之间的互交,分析各自所携矮秆基因之间的等位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矮变一号和  相似文献   

3.
矮变一号小麦株高遗传的单体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中国春”的单体系统和矮变一号杂交,利用 F_1和 F_2单体分析方法,研究确定控制矮变1号矮秆性状的基因数目及关键染色体。通过分析,初步认为矮变1号矮秆性状受分别位于2A 和4D 染色体上的两对作用力不相等的主效半显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所控制,其效应除了显性效应外,还有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5个矮秆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9个茎叶性状和6个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个茎叶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各性状中遗传力均较高,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大多数亲本的自身表现与一般配合力密切相关,绵阳01821、郑矮4号、绵阳04854具有很强的致矮力,是很好的致矮亲本。本文还探讨了各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相关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及穗颈节长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4个云南半矮秆籼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1)矮麻秔和矮沱谷的株高都受制于与sd-1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2)矮麻秔、矮沱谷、毫牙坐与高秆品种杂交的F_1,以及毫安信与矮麻杭杂交的F_1经济性状具有超亲优势;(3)表型变异系数以有效穗数最大,其次为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而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和穗长最小。这4个新矮源在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丰矮占1号为轮回亲本,选用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10份核心种质为非轮回亲本,经3次回交,再3-4次自交,构建了513份丰矮占1号产量性状近等基因导入系。对丰矮占1号近等基因导入系农艺性状研究表明:所有组合理论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印证了青六矮1号-丰青矮-丰矮占1号-丰八占衍生系统对产量的选择必须加强穗数型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14个大麦染色体标记性状材料,对大麦突变体76-2104进行了多节矮秆性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多节矮秆性状分别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2)控制多节矮秆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四染色体上.长节间矮生(sid)与多节的交换值为12.41±2.05%.三叉芒K与多节、矮秆两对性状之间的交换值分别为47.80±4.07%和42.26±3.85%.(3)在F_2代和追踪的F_3代中,出现了正常矮秆和多节高秆两种不同于父母本的重组类型,再次确证多节和矮秆两对性状并非一因多效,而呈紧密连锁.据估算,多节与矮秆两对性状之间的交换值在不同组合表现为4.46~12.51之间.所分离出的正常节矮秆重组体在大麦育种中可作为矮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微突变”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4D染色体携带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DUS测试指南》中21个标准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早晚季性状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受早晚栽培季节影响程度最大的3个性状依次是千粒重、茎秆长和穗粒数,茎秆直径受影响程度最小;各数量性状对应的标准品种受早晚栽培季节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竹云糯,其次是桂花黄和元子占稻,川7号和矮糯受影响程度最小;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对应的标准品种早晚季表现一致性较差,提出将单株穗数代码为7的陆川早1号更换为Tsukushiakamochi,结实率代码为7的Dasanbyeo更换为特矮选的标准品种优化建议;依据晚季水稻的分级范围对部分早季水稻的数量性状进行调整,调整后各标准品种分级代码早晚季水稻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杂交水稻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规律,以2个大穗高秆籼稻恢复系WHR2和DSBao、1个矮秆籼稻恢复系矮93为试验材料,配制2个杂交组合WHR2×矮93、DSBao×矮93,由此产生的P_1、P_2、F_1、B_1、B_2和F_2 6个世代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和每穗颖花数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模型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根据遗传模型,对模型中成分分布进行拟合,真实地再现性状的次数分布规律。同时发现,2个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植株高对植株矮呈部分显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提高杂种的生物产量,增强杂种抗倒性。每穗颖花数的少对多呈部分显性,不利于大穗的形成,影响产量优势的发挥。因此,为了合理利用矮93亲本的株高较矮特性,选用遗传距离较远、丰产性高的恢复系或不育系杂交,打破每穗颖花数不利基因的连锁,选育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一个将太谷核不育小麦Tal不育基因与普通小麦矮秆基因连锁在一起的、新型太谷核不育的“矮败”小麦在京育成。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秉华等经过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今年选育出Tal基因和“矮变1号”Rhtlo基因连锁为紧密的材料,暂定名“矮败”小麦。“矮败”小麦授以非矮秆亲本的花……  相似文献   

12.
《种子》2021,(7)
以5个玉米矮秆突变体为材料,研究其致矮力及主要性状配合力表现,以期明确其致矮效应和育种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以致矮力为突变体的相对矮化指标,株高致矮力R 08 dK 78 dK 15 dK 125 dK 123 d;穗位高致矮力K 78 dK 15 dR 08 dK 125 dK 123 d;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K 123、K 123 d、K 15 d和K 78 d的株高和穗位高GCA均为负向效应,K 125 d、K 211、R 08、K 78和K 78 d的单株产量GCA为正向效应。以GCA效应为指标更能全面反映亲本对F_1组合的矮化效应;K 123、K 123 d和K 15 d矮化作用明显,是较好的矮化育种亲本;K 125 d产量GCA效应值高,是较好的高产育种亲本;K 78 d降高效应明显,产量GCA较高,可作为理想的矮秆高产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3.
糯小麦矮源新种质 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俊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52-155
11-805是绵阳市农科院新创制的糯小麦矮源种质,为了深入了解新创种质糯小麦矮源11-805的矮秆性状遗传规律,试验对11-805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11-805与高秆亲本‘绵麦37’、‘绵麦43’和‘绵麦1618’杂交,从正反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11-805的矮秆特性主要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3个群体F2代株高分离出矮秆、半矮秆、高秆3个类型,其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结果表明,11-805的矮秆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受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正反交F1代平均株高降幅为16.07%和15.67%,可以表明矮秆糯小麦11-805具有明显降低株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徐大勇  黄志仁 《作物学报》1999,25(2):150-156
采用14个大麦染色体标记性状材料,对大麦突变体76-2104进行了多节矮秆性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多节矮秆性状分别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2)控制多节矮秆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四染色体上。长节间矮生(Sid)与多节的交换值为12.41士2.05%。三叉芒K与多节、矮秆两对性状之间的交换值分别为47.80士4.07%和42.26  相似文献   

15.
利用5×4格子方的20个小麦杂交组合(F1)及相应的亲本,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性程度、配合力及遗传力,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对蚰包、农林10号衍生物冬协2号和G/230以及矮变一号等几个矮秆亲本及其组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DELLA蛋白是GA信号途径中重要的负向调控因子,能够响应各种环境信号,在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功能获得性DELLA突变体矮变1号在矮化育种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在耐盐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含200 mmol L~(–1) NaCl的Hoagland水培溶液处理中国春、京411、矮秆早和矮变1号幼苗7 d,测定盐胁迫下的总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借助免疫印迹检测了4个小麦品种中DELLA蛋白的积累。盐胁迫处理后,矮变1号的叶片没有出现明显的萎蔫和失绿,而其他3个品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萎蔫。盐胁迫使4个小麦品种的总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有所下降,但矮变1号的下降幅度最小;与此同时,矮变1号体内SOD活性的相对上升幅度最大,并且体内的MDA含量相对上升幅度最小。4个品种中矮变1号的DELLA蛋白积累量最高,矮变1号具有较高的耐盐性与其体内的高DELLA蛋白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遗传背景矮败小麦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9种遗传背景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矮秆不育株的株高、抽穗期、开花期、每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不仅矮秆不育株与高秆可育株的株高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不同遗传背景的矮秆不育株的株高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差异;矮秆不育株比高秆可育株的抽穗期平均晚2天,而开花期平均晚1天左右;在  相似文献   

18.
选取4个北方粟米品种,4个南方粟米品种,在建德市种植并研究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浙粟1号产量最高,综合表现良好;冀谷42和冀创谷3号产量分别居第2、3位,生育期较短,矮秆,穗型中等,抗倒伏性好;建德地方种质建德黄粟全生育期长,植株高大粗壮,穗型大而较松散,产量较高。南方品种普遍全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穗型大而较松散,抗倒伏性略差,而北方品种普遍以矮秆为主,全生育期略短,穗型中等且紧凑,抗倒伏性较好;在实际产量方面,南北方品种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SN224是从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选育的矮秆小麦种质,为对其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对它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N224平均株高68.6 cm,株型较紧凑,纺锤穗、有芒、白粒,千粒重42.0 g左右,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后期不早衰,综合农艺性状较好;SN224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2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为1BL?1RS易位系;SN224/辉县红杂种F1株高介于双亲之间,F2群体的株高分离表现连续变异。利用已知主效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以及1RS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证明,SN224不含有3个矮秆主效基因,1RS对SN224矮秆性状的表达没有影响。利用SN224/辉县红F2群体,构建了含有134个标记的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总长1332.1 cM。采用加性-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进行QTL分析,检测到2个降低株高的主效QTL QPh1B和QPh4B,分别位于1B染色体Xwmc719–Xgwm18和4B染色体Xgwm368–Xmag4284标记区间,它们可分别解释株高变异的20.0%和10.2%;检测到分别控制穗长、单株穗数和每穗小穗数的7个QTL;在4B染色体KSUM062–Xmag4284标记区间同时检测到降低株高、增加穗长和单株穗数的QTL。  相似文献   

20.
籼稻多蘖矮半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籼稻标记基因系材料多蘖矮的遗传分析表明, 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一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sdt3。以多蘖矮与南京6号杂交F2的分离群体为基础,应用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半矮秆基因sdt3定位于第11染色体的SSR标记SSR98和SSR35之间,分别相距0.06 cM、0.13 cM,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3kb。以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与多蘖矮进行回交和自交获得由半矮秆基因sdt3控制的近等基因系(新多蘖矮),以赤霉素处理表明由sdt3控制的半矮秆系新多蘖矮对赤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