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土滩混播人工草地种间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黑土滩"退化草地上,通过对多种牧草的混播组合试验,研究了"黑土滩"混播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的动态关系。通过4年的试验观测表明:合理的混播组合及适当的草地管理,能有效地提高人工植被的牧草产量。并且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各组合的相对产量总和(RYT)逐渐增大,种植当年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环境资源仍有一定的利用空间;第2~4年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各牧草的生态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碱茅"混播组合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2.
人工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落稳定性是人工混播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种间相容性、干扰活动和混播组分多样性等。种间相容性主要决定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以及牧草种的生活型和生态型特点;干扰活动主要来自放牧强度和频率,中度干扰有助于混播群落的稳定性;混播物种多样性与草地初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成正相关,但考虑混播功能群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工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落稳定性是人工混播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种间相容性、干扰活动和混播组分多样性等。种间相容性主要决定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以及牧草种的生活型和生态型特点;干扰活动主要来自放牧强度和频率,中度干扰有助于混播群落的稳定性;混播物种多样性与草地初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成正相关,但考虑混播功能群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种混播人工草地生物量及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影响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人工草地的生物量及种间竞争,7月份的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总生物量比同行混播高,为387.79g/m^2;混播影响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的根系分布,间行、同行混播缘毛雀麦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处,与单播相比根系缩短,混播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根系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混播时.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缘毛雀麦的RTY值都小于1,混播牧草间具有拮抗关系;混播时,草原3号杂花苜蓿CRa值大于缘毛雀麦CRy值,并且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种间竞争率占据着优势。说明草原3号杂花苜蓿对光资源的竞争力强于缘毛雀麦。  相似文献   

5.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C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在内蒙古中部轻度盐碱地上建植豆禾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及各混播组合物种的竞争关系,以草原3号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和长穗偃麦草3种禾草以不同比例(1∶1,1∶2,1∶3)混播建植人工草地,研究不同刈割期、不同混播方式下的牧草产量、土地当量比(LER)、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值(RYT)和种间竞争率(CR)等。结果表明,混播物种、混播比例和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的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有直接影响。在3个刈割时期,所有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均高于单播,且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总值除个别1∶3组合外也均大于1,根据物种竞争模型对混播组合中各物种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除豆禾1∶3组合外,苜蓿与3种禾草均分布在双方受益区域,表明各草种混播组合基本呈共存状态。除苜蓿与缘毛雀麦1∶1组合外,苜蓿在其余各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率均大于1,且在同一刈割期随禾草比例的升高而增大。从牧草产量和种间关系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在上述地区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1或1∶3混播,苜蓿与新麦草、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或1∶2混播更有利于建立高产稳定的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7.
杨策  张玉雪  张鹤  郑春燕  朱峰 《草业学报》2022,31(9):206-219
牧草混播是人工草地的重要种植方式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牧草混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了解其种间互作机理并探究其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稳定生产和实现人工草地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种间互补与竞争及地上、地下等方面分析了牧草混播的种间互作机理,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角度论述了混播对牧草产量、品质提升、养分利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未来我国人工混播草地研究中应注重有针对地选择特定功能的物种,明确影响物种间互作的因素,同时关注地上-地下耦联机制及草-畜互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拉萨河谷农区禾豆混播人工草地生产力与种间关系,筛选最佳混播组合及比例,以小黑麦(×Triticosecale)、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混播组合及7个混播比例试验。结果表明:4种混播组合及其混播比例处理的干草产量与禾草单播或箭筈豌豆单播无显著性差异;‘中饲828’小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比6∶4和3∶7处理下禾豆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均大于1,表明种间相容性好、竞争小,产生混播优势;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禾草所占比例越大,总产量越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以及种间促进现象同时存在,总体呈现禾草抑制箭筈豌豆生长的现象。此外,禾草、箭筈豌豆均表现为以扩张种群数量、增加空间面积的方式获取更多资源。  相似文献   

9.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了解其之间的种间互作机理,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展开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豆—禾混播草地草种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分析了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深根系豆科牧草与浅根系禾草的共存机制,提出了可以通过混播建植技术、草地管理措施及草地利用方式避免或减弱混播草地豆禾牧草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并维持混播草地持久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大田条件下采用生态替代试验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单播及混播的当年草地进行地上生物量动态及种间竞争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混播苜蓿地上生物量与其绝对生长速率显著大于沙打旺,并且随播种密度升高而增大,3种密度下苜蓿单混播生产力均在2005年6月最高,其中两牧草地上生物量的累积与返青天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密度处理下两牧草表现为阶段性的资源共享和资源竞争关系,随密度增大,资源共享程度降低,而资源竞争反之。但中高密度下整个生育期内苜蓿的相对竞争力均高于沙打旺,低密度在返青后开始出现种间竞争关系,随生育期变化竞争增强。混播当年苜蓿竞争力始终大于沙打旺,其中密度效应为两者种间关系调节的重要影响因素。混播中苜蓿生物量与苜蓿对沙打旺的竞争优势为性状互利关系。因此,植物生产力对物种种间关系的积极响应可能为旱生环境中植物生活史对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优良牧草混播改良黄河河滩地草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比较了4 种优良牧草以不同组合比例改良河滩地草场的效果。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河滩地草场的产量,改善草层品质。其中以紫花苜蓿+ 白香草木樨+ 假苇拂子茅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改良措施退耕还林(草)人工草地的群落组成、地上植物量及多样性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良后第1年和第2年,2种改良的人工草地的优势种的优势度均高于对照样地,且重新建植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优势种高度提高了21.8%和32.6%,划破草皮+施肥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优势种高度提高了30.9%和46.8%,而未...  相似文献   

13.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4.
以1999年建植的5个不同禾草组合混作草地为对象,研究连续两年不同施氮量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和0 kg/hm2(CK)对草地生产力的提升及群落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施氮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高寒地区人工禾草草地的生产力和草层高度,但一定程度降低了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N2梯度可在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同时,更好维持建植禾草的优势地位和物种的多样性水平,是该地区15龄人工草地改良的最佳施氮量。不同的禾草混作组合样地及不同施氮年份对施氮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垂穗披碱草比重较大的样地对氮肥的响应较其他禾草更为敏感。研究也证明,过量施氮或单纯连续施氮对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作草地群落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紫花苜蓿和冰草为材料,在内蒙古多伦县农牧交错区旱作条件下建植单播和混播人工草地,通过建植3年连续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工草地的产量、种间竞争、杂草组分比、牧草品质及土壤养分,研究人工草地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结果表明,1)建植当年除外,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年际间,单播和混播草地的产量均表现为建植第2年最高,建植当年最低。2)紫花苜蓿和冰草间存在种间竞争,且冰草的竞争力强于紫花苜蓿,影响草地的稳定性。3)建植第1年和第3年杂草受到抑制,仅在建植第2年杂草占据优势,杂草防治应选择在建植第2年进行更加有效。4)混播人工草地显著提升了牧草品质,而单播草地对牧草品质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冰草单播和混播方式均增加了土壤的碳、氮含量,为人工草地的稳定建植提供了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16.
Monoculture and mixed pastures in Florida provide habitat for a variety of resident and migratory bird speci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bird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grazed monoculture and mixed pastures. Study pasture units were subject to four cattle grazing intensities: 0 = nongrazed (control), 15 = low, 20 = medium, or 35 = high animal units (AU) per pasture unit (no cattle, 1.3, 1.0, and 0.6 ha · AU?1, on monoculture pastures and no cattle, 2.1, 1.6, and 0.9 ha · AU?1, on mixed pastures). Monoculture pastures displayed a greater decrease i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vegetative community in the presence of grazing than mixed pastures. An increase in grazing intensity led to declines in total avia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and species richness within short-distance migrant, neotropical migrant, and permanent resident guilds on monoculture pastures. Declines in total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and neotropical migrant guild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were observed on mixed pastures subject to increasing grazing intensity. However, species richness within short-distance migrant and urban guilds and abundance within the grassland guild increased on this pasture type in the presence of grazing. Los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typically results in a lack of suitable habitat for birds that occupy the extremes of the vegetation structure gradient. This can lead to a los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For the majority of avian guilds, a low grazing intensity of 1.3 ha · AU?1 and 2.1 ha · AU?1 on monoculture and mixed pasture, respectively,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bundance. However, these grazing intensities may result in declines in species richness. Ultimately, if a range of avian species are to be supported on monoculture and mixed pastures,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plant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must be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17.
李杨  杨燕芬 《草地学报》2023,31(1):180-186
为明确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效应对红色型豌豆蚜生长和繁殖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红色豌豆蚜克隆、绿色型豌豆蚜克隆及豌豆修尾蚜克隆作为试验材料,选用琼脂法,首先制备4种竞争试验区(1头区,2头区,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观察各试验区蚜虫的种群动态,另准备3个(红色型、绿色型及豌豆修尾蚜)高密度种群处理,分别往里放入1头4龄红色克隆若虫,统计其3日总产蚜数。结果发现,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二者的竞争效应都非常明显,竞争区混合种群的增殖率高于2头区,种间竞争区红色克隆胜利组单头红色克隆第10天新生蚜数高于其他处理。此外,高密度的绿色克隆和豌豆修尾蚜种群均能抑制红色克隆的繁殖。因此,红色型豌豆蚜能通过评估竞争种和同伴的相对密度来控制繁殖,无论是种间竞争还是种内竞争均能影响其繁殖,且种间竞争可能加速它的繁殖速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调查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东祁连山高寒地区常见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燕麦(Avena sativa)人工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大小及物种构成,并与相邻天然草地进行比较,旨在为东祁连山人工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支持信息。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草地、燕麦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平均数分别为22611.45±4725.88,4210.88±1913.44和2937.01±2471.60 个·m-2。垂穗披碱草草地种子库萌发的幼苗中共发现4种植物,分别是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迷果芹(Sphallerocarpus gracilis)、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萼果香薷(Elsholpzia bensa var. calycocarpa);燕麦草地种子库萌发的幼苗中共发现6种植物,分别是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旱雀麦(Bromus tectorum)、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迷果芹、蓝翠雀花(Delphinium caeruleum)和萼果香薷;天然草地种子库萌发的幼苗中共发现6种植物,分别是异针茅(Stipa alien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独行菜和蓝翠雀花。垂穗披碱草草地和燕麦草地土壤种子库可萌发的幼苗多为一年生植物;垂穗披碱草草地与燕麦草地和天然草地之间可萌发土壤种子库数量差异较大,后二者之间差异较小;天然草地与燕麦草地物种构成差异较小,与垂穗披碱草草地物种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及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功  贺兰芳 《草业学报》2004,13(4):45-49
在青海环湖地区对3种多年生禾草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和种间相容性进行了试验,经连续4年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牧草对试验区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无芒雀麦和贫花鹅观草不能完成生殖生长过程,但营养体生长充分.在第2年和第3年,混播草地的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各单播草地,但这种差异在第4年已不存在.混播草地的三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垂穗披碱草竞争力最强,贫花鹅观草次之,无芒雀麦最弱.种群消长动态明显,垂穗披碱草在草群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而贫花鹅观草和无芒雀麦逐年减少,无芒雀麦在第4年从混播草群中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