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91株黑松立木结构特征因子的实测,基于立木地径、胸径、冠幅、树高等特征因子的关系分析,构建了黑松立木结构特征模型。研究表明:黑松地径(D_0)、距地面10cm直径(D_(0.1))、胸径(D_(1.3))、树高(H)、枝下高(h)、冠幅(CW)等指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D_(1.3)-D_0、D_(1.3)-D_(0.1)、D_0-D_(0.1)之间的相关模型可分别用线性式、多项式和多项式表示,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0 8、0.939 3和0.969 5。黑松树高胸径(HD_(1.3))之间的关系用指数式拟合优度最佳,决定系数R~2为0.768 9。黑松的胸径D_(1.3)与冠幅CW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决定系数R~2为0.805 8。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038株地径测定样木,采用9个函数形式分别研究了云南松树干基部三个不同部位直径(地表直径D_(0.00)、0.05米高处直径D_(0.05)、0.10半高处直径D_(0.10)与胸径(D_(1.3))的关系,结果表明抛物线函数为描述云南松地径与胸径关系的最佳函数形式,D_(0.05)与D_(1.3)相关关系最为紧密。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云南松地径一元材积表,对于云南松林区进行盗伐木材积估计、科学研究和监测森林资源消耗量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民勤县干旱荒漠地区,对沙枣林进行了样地调查、标准木全株破坏性采样。研究了沙枣叶面积和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与树木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沙枣树冠叶面积(L_A)与树冠垂直投影面积(P_a)之间呈线性关系,每100 m~2 P_a覆盖的L_A有290 m~2;2)沙枣树冠叶面积(L_A)与树冠空间曲面面积(S_a)呈线性关系,每100 m~2 S_a,映射的L_A有115 m~2;3)沙枣总生物量(W_t)与树冠空间曲面面积(S_a)之间呈线性关系,每100 m~2 S_a对应的W_t约200 kg(烘干质量);4)沙枣总生物量(W_t)与树冠垂直投影面面积(P_a)之间呈线性关系,每100 m~2 P_a存储的W_t有770 kg(烘干质量);5)沙枣的总生物量(W_t)与树高(H)和胸高直径(D_(1.3))的平方的乘积(H×D_(1.3)~2)之间呈线性的关系,每1 m~3(H×D_(1.3)~2)对应的W_t约336 kg(烘干质量)。研究表明,可以利用下列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即L_A-P_a、L_A-S_a、W_t-S_a、W_t-P_a、W_t-(H×D_(1.3)~2),以及树冠、胸径、树高等信息,估计出树冠叶面积(L_A)和总生物量(W_t),树冠、胸径、树高则可以从遥感信息中提取。  相似文献   

4.
<正> 在测树学中,往往要求算林木(1/4)H、(1/1)H、(3/4)H处直径、形数、形率和近似材积,而目前的测算手段只有伐倒木或用仪器测得,这样既不方便又费事,那么能否不伐倒林木或不用仪器求得不同高处直径、形数、形率和近似材积呢?由于植物生长有对称性和相似性,因此,这种假设是能够实现的。本文根据解析几何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505株辽西北沙地赤松地径(D_(0.1))与胸径(D_(1.3))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沙地赤松地径与胸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采用6种数学模型,进行赤松地径与胸径相关分析,其中三次曲线方程D_(1.3)=-1.068+0.602 D_(0.1)+0.011 8 D_(0.1)~2-0.000 2 D_(0.1)~3为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以同一群落不同时间序列上的D_(ij)值作为群落稳定性测度。在寨场山马尾松——马尾松毛虫群落向马尾松——松针突圆蚧群落演替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群落的演替趋势(D_(ij))建立了GM(1,1)与残差辨识相结合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松针突圆蚧侵入林地后,第Ⅰ组样地上的昆虫群落经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将稳定下来;而第Ⅱ组样地上的昆虫群落,将在五年后崩溃瓦解。此外,还利用D_(ij)对于e~(H′),e~(H′h),e~(H′_(pred))和e~(H′_(para))建立了GM(1,5)模型,对形成上述演替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林较好的营养条件和松针突圆蚧强的天敌控制系统,是使得第Ⅰ组样地中的昆虫群落稳定下来的条件,而第Ⅱ组样地中昆虫群落的崩溃瓦解,是马尾松林的毁灭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法适用于树木大枝具有轮生特性的针叶树种,可提高工效五倍以上。进行树干解析时仅取胸高和根颈两处横断面,用以确定逐年胸径和根径以及树木年龄。逐年树高是通过轮枝(包括可见枝痕)确定的,在长白林区一般针叶树种均可观察到100年以上。逐年树干村积是根据树木的现实树干形数(f_x=V/((π/4)D_x~2H))用式V=π/4D_x~2Hf_x求出的。式中X=H/(20)时,为正形数(fn);x=o时,为绝对形数(fo);x=1.3,且树高加3时为实验形数(f_(?))。由于这三种形数均不受树高影响,实践中可任选其一求算逐年材积。胸高与根颈间的距离较短,一般仅1米左右,其间的干形曲线可视为线性的,则求算J_X所需之D_(Xa)可用式D_(Xa)=D_(1.3a)+(1.3-X)(D_(ma)-1_(1.3a))/(1.3-m)表示。然后将其代入相应的求积公式,可得逐年的树干材积。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林木生长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预测杉木出材量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检量径(未经进舍的检尺径)D′_(2 5)与胸径D_(1、5)以及检量长(未经进舍的检尺长)L 与树高H 之间存在的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结合国标GB_(4815-84),对杉木的出材量进行预测的。预测精度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东省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的枫香分布情况,在广东省内选取90株不同径阶枫香伐倒木(其中40株树干解析木),开展不同立地等级的枫香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枫香胸径、树高、材积未分级拟合的最优模型均为Gompertz模型,模型形式依次为D=43.100e~((-3.277e-0.067T)),H=19.404e~((-2.336e-0.111T)),V=1.244e~((-6.992e-0.069T))。2)采用Gompertz模型建立树高-年龄3个立地分级曲线,确定每株样木的立地分级,3个立地等级的胸径生长模型依次为D_1=61.724(1-e~(-0.049T))~(1.915),D_2=51.992/(1+12.946e~(-0.088T)),D_3=36.135e~((-3.090e-0.060T));树高的最优模型依次为H_1=26.704e~((-1.997e-0.099T)),H_2=20.035e~((-2.234e-0.099T)),H_3=15.031e~((-2.471e-0.099T));材积的最优模型依次为V_1=3.335(1-e~(-0.044T))~(3.798),V_2=1.629e~((-7.434e-0.060T)),V_3=1.087/(1+163.827e~(-0.127T))。3)使用分级方法构建的枫香胸径、树高、材积模型拟合效果灵敏度较好、精度较高,总体效果要优于未分级方法构建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立木结构特征是森林资源调查、评估及经营管理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150株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175株银杏(Ginkgo biloba)立木结构特征因子的实测,基于立木地径(D_0)、胸径(D1.3)、冠幅(CW)、树高(H)等特征因子的实测和相关关系分析,构建了水杉和银杏立木结构特征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杉、银杏的不同部位直径之间的相关性最强。水杉的D_0-D1.3、D0.1-D1.3之间的关系用Logistic式拟合优度较高,而银杏D_0-D1.3、D0.1-D1.3、D_0–D0.1之间的关系用直线式拟合优度较高。水杉和银杏D1.3-H之间的关系均可用Gompertz式拟合。水杉和银杏的胸径D1.3、H与冠幅CW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本研究可为区域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思茅区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思茅松天然林次生林的林分结构变化,采用Weibull函数拟合林分直径结构,采用幂函数模型拟合树高结构,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拟合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胸径符合Weibull函数分布;其拟合参数a与样地内林木株数(N)和坡向(T ASP)相关,且均呈正相关;b与土壤水解性氮(C HN)、林木优势高(H ST)、林木平均高(H M)和林木株数(N)相关,且均呈负相关;c与林木平均高(H M)相关,且呈正相关。(2)树高符合幂函数分布,其拟合参数a与林分平均胸径(D M)、土壤有效磷(C YP)、土壤水解性氮(C HN)、样地内林木株数(N)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O M)和总磷(T P)呈正相关;b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效磷(C YP)和样地坡度(T SLO)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根据胸高形数的四个基本性质,建立了胸高形数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f_(1.3)=a(1+β/(D_(1.3))~r(H/(H-1.3))~δ,用425株刺槐解析木对其进行了拟合回归。结果表明,新模型相关系数高(r=0.9449),剩余平方和小(Sr=0.2114),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探讨和应用。由此导出的二元材积式在生物规律和通用性方面都优于其它材积式。  相似文献   

13.
一、求算样地林木总断面积和平均直径林木的总断面积林木平均断面积“一赢,)G二G/月林木~。、一了平万一厚 /_2_2_2 丫n nnD。为每株林木的胸径n为某树种样地林木株数D单位为cmG单位为mZ1.CAsIO一fx一3600P型计算器(l)应用SD功能MODE 3 DI DATA Dz DATA…D。DATA总断面积为:ExP+40000 x Kout又xZ=平均直径为:Kout又xZ+xoutn=INvJ一. 按下INv KAc后可以进行下一个树种的计算,即从D:处开始. 备注:如果按下DATA后发现刚愉入的林木直径榆错,可按IN犷D几侧除错误再墉入正确数据. (2)应用p,功能 程序是:M ODE oP:ENT 10 …  相似文献   

14.
经过对 18块杉木样地进行每木实测 ,根据胸径 (D1.3)与树高(H)、胸径 (D1.3)与中央直径 (DH/2 )的函数关系 ,筛选出它们之间的计测模型。用模型计算的H、DH/2 和f,与伐倒木实测值比较 ,其平均误差分别为 :树高 (H) 0 .2 2 %、中央直径(DH/2 ) 1.19%、形数 (F) 0 .2 8%。  相似文献   

15.
西南桦人工林单株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林分进行每木调查,以D-H曲线进行平均木选择,分径阶伐倒平均木获得生物量数据。以幂指数模型为基础对西南桦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模拟,以胸径(D)、树高(H)、1/2树高处直径(D1/2)、胸径平方乘树高(D2H)等作自变量,所选择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的回归模型分别为:Wt=0.563D2.631、Wb=0.0003D3.6499、Wl=0.0022D2.6063、Wr=1.4×10-7H5.9972。以胸径(D)、树高(H)、1/2树高处直径(D1/2)、胸径平方乘树高(D2H)等作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均可作为全树生物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四、各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利用以上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对不同林型组原始森林测得生物量,具体作法是将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将胸径代入Wi=aD_(1·3_i)~b中,或在不同径阶中取得标准树高,代入Wi=a(D_(1·3~i)~2H)~b之中,将生物量的各部  相似文献   

17.
一、材积方程的建立二元材积方程的误差是由干形决定,而干形又与树高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林昌庚同志提出了实验形数,使材积方程中的形数固定。在新建的二元材积方程中,取实验形数树高修正值(H 3)。又经过试验发现,树高2米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有d_(2.0)=a bd_(1.3)关系,而参数a≈—1,b≈1。因为d_(2.0)=b(a/b d_(1.3)),所以d_(2.0)=(d_(1.3)—1)。当取(d_(1.3)—1)为公式中的直径时,则可视为树高2米处的直径。于是获得新二元材积方程: V=(π/4)10~(-4)[(D-1)~2(H 3)]~b式中直径的单位为厘米,树高单位为米。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针阔混交林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年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和样木调查数据,分析广东省针阔混交林直径分布特征,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分别按全林分、不同起源、不同龄组和不同林分密度对省域尺度的针阔混交林林木直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SPSS和Matlab软件中拟合出的15个模型中有10个能够较好地由Weibull分布函数模拟,多模型较好地表达了起源、龄组、林分密度等主要林分因子的针阔混交林林木直径分布。但纯天然起源、人工植苗、幼龄林、中龄林、林分密度为1 000~1 500株/hm2和2 000~3 000株/hm2的针阔混交林林木直径分布模型因受人为干扰,Weibull拟合效果不理想,需进一步尝试其它抗干扰模型。  相似文献   

19.
对2010年以及2011年滇西北云南松样地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找出滇西北云南松单木及林分生物量模型、林分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用胸径(D)、树高(H)、胸径与树高乘积(HD)、胸径平方与树高乘积(D2 H)估测单株云南松生物量的模型以幂模型为佳,精度R2为0.9988~1,显著值均达到了0.000都极为显著,根据云南松的生长特性最终确定(W=0.0479*(D2 H)0.9638(单位:W为kg,D为cm,H为m))为滇西北云南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精度R2=0.9999.(2)滇西北云南松种群生物量为8228.3t/hm2,滇西北云南松林群落生物量为8477.065t/hm2.上层生物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各层次生物量的大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20.
光箨篌竹单竹产量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贵州铜仁市郊0.67万hm~2光箨篌竹的310株标准竹为材料,分别用眉径(D_(om))、竹高(h_0)、枝下高(h_1)3个指标对经济产量(W_1)和生物产量(W_2)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经过相关系数R和标准差S的比较分析,采用F检验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并作模型的实际验证,选出8个较优模型,同时得出径级产量表,这将对光箨篌竹的产量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