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抗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离体筛选获得的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根腐病菌毒素作用下,研究了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防御酶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可使上述酶活性、同工酶谱带发生改变。突变体酶的变化比亲本显著,这些变化与它们的抗病性强弱相一致。可以认为,突变体在毒素作用下具有较强的防御酶活性是产生较强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辐照埃及棉选育陆地棉性状的长绒棉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1985年用60Coγ射线279Gy辐照埃及棉“Ashrnouni”,于1991年选出了4个表现陆地棉性状、绒长达33~35mm以上的长绒棉突变体。如突变体90197-1。绒长35mm,生育期135天,株高91.9cm左右,株型紧凑,结铃性强(43.4个/株).衣分40%左右,其纤维品质:2.5%跨越长度为34.9~35.6mm,整齐度48.5%~50.2%,断裂比强度19.2~20.4g/特克斯,麦克隆值3.9~4.0。这些突变体有待进一步过育和产量鉴定。经初步分析,诱变后代的染色体仍为四倍体,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与亲本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选育及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利用辐射诱变,组织培养和细胞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了抗赤霉病突变体92k809该突变体不仅抗赤霉病能力强,且抗性稳定,同时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比原亲本增产4.9%,经RAPD技术检测,所用的128个引物中有1个引物(OPY15)在抗病变体92k809和赤霉病抗原苏麦3号中得到了相同的扩增产物,初步认为该片段与赤霉病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抗、感细菌性条斑病亲本杂交F2代构建的抗、感近等基因集团为材料,研究了接菌前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对抗病和感病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尽管两者酶活性都存在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但感病植株酶活性上升的上于抗病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等电点(pI)为4.2~5.3之间的酶带,暗示细菌性条斑病菌能诱导过氧化物酶的某些  相似文献   

5.
将23个大麦突变体的8个农艺性状与其亲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突变体的综合农艺性状比亲本有较大改良,其中株高和收获指数的改良效果最显著。若按性状得到显著改良的突变体数目排列,大麦突变育种的改良效果依次为:株高>收获指数>每穗粒数>抽穗期>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这些大麦突变体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植物防御酶与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筛选鉴定桉树对焦枯病(CylindrocladiumqulnqueSeptatumMorgan)抗性的生化指标,对福建省11个桉树主栽种系接种焦枯病菌前后关键防御酶系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岐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桉树健叶还是接种后的病叶,体内POD、SOD活性均表现为抗病种系>中抗种系>中感种系>感病种系,呈规律性变化;接种前后POD同工酶谱带数与桉树对焦枯病的抗性间不呈规律性变化,而SOD谱带数与抗病性成正比.从抗病育种角度出发可将接种前后桉树POD、SOD活性和接种后SOD同工酶谱带作为桉树对焦枯病抗性早期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空间诱变创制的冬小麦叶绿素突变体Mt18的叶色表现为对温度敏感的绿-白-绿的变化过程,能够正常成穗结实,但其株高、有效株穗数、穗长、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都显著低于原始亲本。电镜观察表明,变白前期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和结构与原始亲本未见明显差异;变白期突变体叶绿体内基粒类囊体数和基粒片层数较少,甚至完全消失,基质类囊体清晰可见;复绿期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少于原始亲本,细胞内大部分叶绿体结构恢复正常。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当光照强度为110μmol·m-2·s-1时,突变体Mt18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低于原始亲本,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显著高于原始亲本,而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光化学猝灭系数、实际量子产量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另外,不同的光照强度条件下,突变体的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实际量子产量的变化也不相同。上述结果证实,温度敏感型冬小麦叶绿素突变体Mt18的叶片颜色和光合特性随着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变白期叶绿体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光合效率显著降低,较高的光照强度对突变体影响较大,导致产量相关性状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与黄瓜感花叶病毒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高感黄瓜花叶病毒(CMV)和高抗CMV亲本组合(HZL04-1×F-3)的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极端个体分组法和AFLP技术筛选与黄瓜抗CMV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AFLP引物组合E22M88在抗病组和感病组间约200 bp处表现多态性.经F2单株分析,在感病亲本和感病单株中扩增出了约为200 bp的特异片段,而抗病亲本和抗病个体无此条带.该特异标记与CMV抗性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为9.74 cM.测序结果显示,目标片段的大小为202 bp,并将该标记转换为了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SCAR)标记.提供了黄瓜材料CMV抗性鉴定的分子方法和手段,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9.
早籼突变体稻米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分析测定了 1 1个优质早籼品种 (系 )及从其中诱变获得的 1 9个突变体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 ,与原亲本相比 ,辐射诱发突变体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以及淀粉粘滞性谱 (RVA谱 )发生了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变化 ;大多数突变体同时在一个或多个主要品质性质上产生了正向和负向变异 ,少数突变体基本保持了原亲本的稻米品质 ,个别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有若干品质性状得到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10.
采用修改后的CTAB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即RAPD标记对山葡萄7份种质进行鉴定,用4个引物(从30个引物中筛选)对试材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0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产生7.5条谱带,其中21条谱带为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数的70%.不同引物扩增的谱带数不同,范围在6~9条之间.利用4个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谱带可以将7份山葡萄种质区分.  相似文献   

11.
以二稜皮大麦品种舟麦2号和秀四的幼胚及其愈伤组织为离体诱变材料,研究了γ射线不同剂量辐照后的离体培养反应、生理损伤及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用γ射线辐照离体大麦幼胚及其愈伤组织的适宜剂量是10—20Gy,MR_2代的突变频率可比常规诱变技术(300Gy γ射线辐照干种子)分别提高33.9%—82.1%和32.7%—229.6%;比离体培养技术分别提高84.0%—150.3%和82.4%—352.9%,而且仍可维持相对较好的培养反应。用30Gy辐照幼胚的诱变效果则可提高9—13倍,但严重抑制了离体培养物的再生能力,并导致了MR_1代严重的生理损伤。  相似文献   

12.
石淑稳  吴江生  牛勤思 《核农学报》2007,21(1):17-19,43
用紫外线对3个甘蓝型油菜品系的离体小孢子进行照射0-60s。未经照射的对照和已照射的小孢子于NLN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胚状体。结果表明,照射20s和60s对胚状体的再生没有影响,照射40s则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EMS对丽格海棠离体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美隆  张怀渝  唐宗祥  任正隆 《核农学报》2007,21(6):577-580,596
将不同浓度EMS处理的丽格海棠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以期获得性状优异的变异材料。结果表明:随EMS浓度的增加,其诱导率和增殖倍数降低,而变异率增加,0.4%(20℃,8h)EMS为丽格海棠叶片外植体再生的半抑制剂量,该浓度为诱变处理的适合浓度。对21株表型变异植株进行RAPD-PCR分析表明,有12株的电泳条带表现出多态性,进一步证明这些变异是由于基因组DNA的变异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效唑常温保存甘薯试管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6~36.0μmol/L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徐薯18”试管苗,可降低其生长强度,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在“MS IBA 0.984μmol/L”培养基中添加0.216~28.8μmol/L浓度的多效唑,可使“徐薯18”试管苗在常温下保存1年以上。外源赤霉素能消除甘薯试管苗的多效唑后效应,0.289~0.434μmol/L浓度的赤霉素可使保存后的甘薯试管苗生长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快中子辐照对花生胚小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花生品种鲁花11号成熟干种子为试材,经快中子0、9.7、14.0和18.0Gy辐照后,取胚小叶外植体接种于添加10.0mg/L 2,4-D的MSB5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培养4周后,将其转移到添加4.0mg/L BAP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快中子辐照处理对胚小叶组织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有很大影响。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蛋白质添加剂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通过2338个卵母细胞,按2×2×2设计方法进行试验,即在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体外培养三个阶段的培养液中,添加与不添加蛋白质物质(体外成熟与体外培养为发情母牛血清,体外受精为牛血清白蛋白)。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成熟阶段的培养液中,有无发情牛血清对牛卵母细胞的核成熟无显著影响(有血清组为89%,无血清组为90%)。但在体外受精阶段,受精液中含有牛血清蛋白质处理组的卵母细胞受精后,分裂率显著地高于无血清蛋白质组(P<0.01,84%vs72%)。同样,在早期胚胎体外培养阶段,含有发情牛血清的培养液大大促进早期胚胎的发育,与无血清组比较,其差异性极显著(P<0.01,35%vs21%)。同时,含血清组的胚胎孵化率亦显著地高于无血清组(P<0.01,69%vs47%)。本研究表明,蛋白质添加剂在IVF和IVC阶段是必需的,而在IVM阶段则不甚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我所现行的牛体外受精程序 ( IVF)应用于水牛体外受精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水牛卵巢生长卵泡少 ,平均仅可回收 5枚卵母细胞 ,只相当于黄牛 ( 14.3个 )的1/ 3。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 51.7% ,体外受精卵裂率为 58.7% ,均极显著地低于黄牛(分别为 87.3%和 69.6% ,P<0 .0 1)。水牛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后 ,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速度较黄牛快 ,体外受精后的第 6d囊胚发育率占 36.4 % ,累计到第 7d时占 80 .7% ,极显著地高于黄牛 ( 57.6% ,P<0 .0 0 1)。水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为 31.5% ,与黄牛的 ( 39.2 % )差异不显著 ;孵化囊胚率为 73.8% ,也与黄牛的相仿。实验结果表明 ,我所现行的牛 IVF程序应用于水牛的体外受精研究是有效、可行的 ,特别是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系统 ,已接近于黄牛的水平。但尚需设法提高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效果 ,以提高水牛体外受精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了用体外受精胚胎作供体、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作受体进行核移植的可能性,比较了两种不同核移植方法的效果。本研究结果在我国首次获得牛核移植的成功。从屠宰场回收的黄牛卵巢中抽取未成熟的卵母细胞,采用以前报道的方法(Shietal,Then-oyenoloy,1991,35;271)进行体外成熟(IVM)和体外受精(IVF),获得IVM如母细胞和IVF胚胎。体外受精用精液为奶牛精液。在IVM23~24h$母细胞去核后用作受体卵,体外发育到8~32细胞期的IVF胚胎用作核供体.去核后的卵母细胞分两组:!.在W26h(或30h)用80V/mm40μs电激活两次,然后注入供体胚胎卵裂球,IVM32h(或36h)进行电融合;Ⅱ.注卵裂球前不激活,在IVM31h进行电融合。两组融合条件相同(80V/mm40μs×2,间隔1s),融合液为0.3M甘露醇+0.05mMCaCl2+0.1mMMgSO4+10mM组氨酸。融合印在颗粒细胞单层培养滴内共培养,体外培养24h后观察卵裂结果。经体外培养5~8d后发育到桑椹和囊胚的核移植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受体奶牛子直角内。2个月后直检妊娠情况。本研究结果如下:Ⅰ组操作后存活率(90.  相似文献   

19.
探讨精液的不同处理、抗菌素、受精液种类和咖啡因对体外成熟猪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精液中抗菌素添加与否对体外成熟猪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无显著影响,而且不添加抗菌素的受精液也无严重微生物污染;(2)用猪冷冻精液与新鲜精液进行猪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对早期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3)在受精液mTBM中添加5mmol/L咖啡因对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早期发育是最好的;(4)用mTBM进行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卵裂率明显高于用mBO进行体外受精的卵裂率,但其第8d囊胚率明显低千用mBO进行体外受精的,mTBM和mBO各有优势;(5)在洗精子液含有高浓度咖啡因(15mmol/L)的情况下,无咖啡因的受精液也可进行猪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并发育到囊胚阶段,在受精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10mmol/L)的咖啡因对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和第8d囊胚率都无显著影响,受精液中咖啡因对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第6d桑椹胚 囊胚率的影响因浓度而异.其中以添加5mmol/L为最佳,随着浓度上升效果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牛卵泡液(BFF)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在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的BFF,明显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囊胚发育率(45.1%比28.2%,P<0.05),虽然该处理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受精分裂率无明显影响(87.5%比87.5%)。然而,当BFF在成熟培养液中的浓度提高到40%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受精分裂率(68.6%)和囊胚发育率(16.6%)均明显下降(P<0.05)。来自不同大小卵泡(2~5mm,5.1~8mm和大于8mm)BFF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效果无明显差异,只是来自大于8mm卵泡的BFF将卵母细胞粘在一起,明显地降低成熟培养后的可用卵母细胞数。在成熟培养液中加入激素(2.5×103iu/L促性腺激素(HCG),50iu/L促乳素,0.05mg/L胰岛素、睾酮和雌二醇)对BFF的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效果无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BFF可促进牛卵母细胞获得胚胎发育能力,BFF的这一作用与其来源的卵泡大小和激素的存在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