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鱼病防治中,许多专业户对于内服药物的施用,一般都采取将药物与饵料直接混合的方法投喂,这样的施药方法有较大的缺陷:一是由于饵料在水中悬停时间不长,如病鱼不能及时采食,对  相似文献   

2.
鱼生活在水中,和陆生动物不同,它们的活动、摄食人们不易观察,鱼生病后的诊断和治疗也比较困难,鱼一旦得病,往往传染较快,病鱼丧失食欲,喂药很难奏效,而注射(打针)的办法又行不通,只能全池泼洒药物,这对体表和鳃部的疾病有效,但对内脏疾病往往收效甚微,所以必须进行认真的鱼病预防工作,而药物预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鱼类体内疾病的防治一般只能采用口服药物法,由于不能强迫鱼来吃药,所以只能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而在生产实践中,使用药饵时,往往由于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使鱼的病情非但得不到缓解,还促使病源产生耐药性,同时还浪费了药物,造成双倍的损失。因此,投喂药饵防治鱼病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上的药饵是指含有一定量防治某种或几种鱼类疾病药物的鱼类食用饵料。其功疗效关键在于药物本身功效及质量。药饵的使用在生产上作用重大,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简单介绍我们在药饵制作,投喂等方面的点滴经验,供大家参考。一、查准病根,对症下药。鱼发病后,首先要千方百计弄清楚鱼患了什么病,才能决定是需"内服"还是"外消",或是"内服""外消"相结合。如肠炎病,必须用药饵内服治疗才行,而水霉病则用水体消毒,鱼体表杀菌即可,一般无须内治。找出该内治的病根后,再一步就是选择治疗该病的内服鱼药。二、选准药物,准…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地区.近期桂花鱼价格保持在20-21元/斤,继续跌破成本价。受天气影响.今年桂花鱼的饵料鱼比去年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进入11月.饵料鱼的供应开始吃紧.南海地区有养殖户称:“现在有钱都很难买到饵料鱼了。”卖还是不卖?桂花鱼养殖户纷纷陷入了博弈中。  相似文献   

6.
鱼一旦生病往往很难及时发现.确切诊断也比陆生动物困难。病鱼无法如猪、牛一样逐一强行灌、喂药或打针,只能让其自主吃入。然而,病鱼大多已失去食欲,即使投喂药饵,也很难进入鱼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全池泼洒药物或药液浸洗,仅能对鱼体表和鳃部病患有效,但此法只适用小面积池塘和集约化鱼池,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水库很难使用。鱼若患病,难以进行隔离治疗,易传播蔓延或暴发流行,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防治鱼病要特别注重预防,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7.
在常温鱼塘,用三虫净、内服安或内服停、鱼血清、溴氯海因或菌虫绝杀等药物进行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水体用生石灰消毒,内服三虫净、内服安、鱼血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养殖鱼虾不同于饲养鸡鸭,区别与难度当然很多,其中的病鱼治疗确实是很难办的事。口服施药,则针对性不强。一般只能把药物添加在饲料中。这样有两个缺点,一是投饵时,所有的鱼都来争食,无病之鱼,体强力壮,更能争得更多的食物,从而摄取更多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1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鱼生活水中,其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发病难以发现,即使发现诊断治疗也较为困难,因为鱼发病后大多数食欲丧失,口服药物对它不起作用,打针就更不容易,已经发病的鱼很难治好,投用的药物只能对尚未发病的鱼有预防作用。因此在鱼病防治中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纯肉食性或以肉食为主的鱼类,如鳜鱼、鲈鱼、乌鳢、黄颡鱼等已得到广泛的养殖。这些鱼类肉鲜、少刺、味好、市场价格也高。但是肉食鱼类在饲料的喂养方面与传统的四大家鱼有很大的不同,笔者根据数个养殖场的投喂经验总结出投喂鲜活饵料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饵料消毒规模化养殖所用的鲜活饵料往往由市场上所购,数量较多,不易挑选。而且往往多是一些病、弱、小的廉价鱼。饵料鱼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致病菌,如气单胞菌、假单胞菌。这些细菌附着在饵料鱼上,或本身饵料鱼是一些患病初…  相似文献   

11.
李德尚  范丁德 《海洋渔业》1984,6(6):265-268
<正> 养虾界在清池的药物和用法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我国大陆主要使用鱼藤精,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多使用茶饼,日本则用鱼藤精、孔雀石绿等。但过去往往只着眼于如何彻底杀灭害鱼,对于与此同时如何保护虾池中的饵料生物则很少注意。近年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虾池中天然饵料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从保存饵料生物方面重新商讨养虾池的清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调控水质、药物处理的方法,稳定初到的野生淡水魟鱼,提高其成活率;通过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生鲜饵料,诱使野生淡水魟鱼开始摄食,并逐步接受各种生鲜饵料;最终实现野生淡水魟鱼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高密度精养水平的提高,鱼病发生率明显升高,鱼病防治也就日显重要。目前内服鱼药广泛应用于生产,多数养殖户在使用这些内服药时都是直接将药物与饵料混合后即投喂,尤其是水剂药物损失更大。因此,在使用药饵防治鱼病时,不仅应考虑药物的防治效果,还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药物直接与饵料混合后投喂,其药物散失快、损失大,药物溶出率在45%左右(20分钟),这样鱼类吃到的药量较我们设计的用药量就有很大差异,不仅影响防治效果,同时也会…  相似文献   

14.
正1蟹饲料的投喂由于河塘载蟹量较大,如何进行科学投喂是关键,而饲料质量又是影响河蟹规格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生产上不少单位采用冰鲜的饵料鱼,解冻后直接投喂。但这种饵料鱼往往带有致病菌,河蟹摄食这种冰鲜鱼后,易患病,主要是肠炎病和肝脏肿大等。为了提高螃蟹自身的食欲及饲料品质,改善螃蟹肠胃吸收功能,所以在喂食饵料鱼时先要进行消毒,在解冻时可以选择EM水产专用型菌液对饵料鱼进行预处理,用EM-水产净水·改底专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鱼饵料营养配方已很全面,但很多颗粒饵料未被鱼吞食则沉入水底,因此很难被鱼摄食而造成了浪费。在饵科中掺入微量引诱剂来吸引鱼的摄食是一种好办法。最好的引诱剂是甜菜碱(C_6H_(11)O_2N·H_2O),是从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苷氨酸三甲内酯,在饲料中添加0.5~1.0%,则对所有的鱼类(包括蛙、鳟、鲷、鳗等珍贵鱼)及甲壳类的嗅觉和味觉均有强烈的引诱力。同时甜菜碱具有明显的代谢活力,还能提高幼鱼放养的适应性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2014年5—7月于江苏吕泗近岸和如东近岸海域开展延绳钓试验,研究分析了钓捕目标鱼种白姑鱼对不同饵料及饵料组合的选择性。饵料组成包括3种单饵料(鱼,虾,头足类)和4种饵料组合(鱼+虾,鱼+头足类,虾+头足类,鱼+虾+头足类)。结果显示,吕泗近岸单种饵料中以虾类的上钩率最高(15.30%),头足类其次(7.67%);如东近岸虾类的上钩率(0.65%)低于头足类(2.87%)。饵料组合中以虾和头足类为饵料时,仅有白姑鱼上钩,且上钩率要高于其他饵料组合。不同试钓点的白姑鱼对虾类和头足类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与目标种的资源密度分布和饵料属性有关。研究表明,单种饵料中,虾类和头足类的钓捕效果明显好于鱼类;短时间(≤2 h)钓捕,虾类饵料的钓捕效果好于头足类;长时间钓捕时,头足类饵料的上钩率会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延绳钓合理选用饵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种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星鱼 (Trichogastertrichopterous)和斑马鱼(Brachydoniorerio)是世界性淡水热带观赏鱼 ,其摄食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尤其在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 ,开口饵料是其生长 ,存活的重要条件。实际养殖中各种原因往往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因此 ,这一过渡阶段 ,被一些学者称为“敏感时期”。观赏渔业的迅速发展 ,对鱼苗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更高 ,开口饵料更加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不同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笔者选用天然饵料、杨氏饵料和蛋黄…  相似文献   

18.
浅析维生素在鱼饵料中的损耗为了养殖鱼类的健康、良好的生长和高产,目前我国淡水水域环境中采用发展程度高、更有经济效益的,用颗粒饵料养鱼的技术。在这些高营养价值的全价配合颗粒饵料中,维生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根据养殖鱼类所需的养分,按照标准质量的原...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     
用4种试验饵料投喂体重为0.159的大西洋继鱼苗,试验为期20个星期,每组设3个平行。这些饵料是:一种蒸汽造粒蛙鱼商品开口饵料(Dl);Norse一LT94鱼粉为基础的对照饵料(D2);饵料2中5%的氨基酸氮被鱼蛋白水解产物的氨基酸氮所取代(D3);以及饵料2中8%的氨基酸被鱼蛋白水解产物氨基酸氮所取代〔DO。结果发现,投喂饵料D3和D4两组鱼的生长率和体重增长均 27高于DZ  相似文献   

20.
基础饵料或称生物饵料是鱼、虾苗的“奶水”,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最好的人工配合饵料也很难代替天然的基础饵料。近几年,在对虾养殖中有人常用尿素肥池,如山东省海阳县,即墨县的一些对虾养殖者。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每亩虾池用尿素8~10公斤、磷酸盐(如磷酸二氢钾)0.2~0.5公斤混合后泼洒于池中。效果是池中基础饵料生长丰富、平稳,对虾前期生长良好。直到6~8cm才开始投饵。在养殖过程中,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