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蜜蜂人工育王过程中,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滴注于王台内的蜂王浆中,每只蜂王幼虫ZR512的滴注量分别为0.01、0.10、1.00μg.处理组中华蜜蜂蜂王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91.3、193.2.197.7mg,分别比对照组蜂王初生重(179.9mg)提高11.4、13.3、11.8mg.差异极显著(P<0.01);意大利蜜蜂蜂王初生重分别为247.8、240.1、236.7mg,比对照组蜂王初生重(209.1mg)分别提高38.7、31.0、27.6mg,差异均极显著(P<0.01).ZR512处理后,中华蜜蜂王初生重最高可达210mg,意大利蜜蜂蜂王初生重最高可达274mg.ZR512处理蜂王幼虫,对蜜蜂蜂王初生重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为在养蜂生产上培育优质蜂王提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品种来源: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宜陵1A作母本,C414/99的杂交后代作父本.经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早籼水稻三系不育系。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2。  相似文献   

3.
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对蜜蜂蜂王初生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蜜蜂人工育王过程中,有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滴注于王台的内的蜂王浆中,每只蜂王幼虫ZR512的滴注量分别为0.01,0.10,1.00μg。处理组中华蜜蜂蜂王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91.3,193.2,197.7mg,分别比对照组蜂王初重9179.9mg)提高11.4,13.3,11.8mg,差异极显著(P<0.01);意大利蜜蜂王初生重分别为247.8,240.1,236.7mg,比对照组蜂王初  相似文献   

4.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南方主要食用油料树种,但油茶花授粉效率很低,存在“花多果少”现象,严重影响了油茶果产量,油茶花授粉技术已成为油茶产业中“卡脖子”难题。蜜蜂是最常见授粉昆虫,但由于油茶花中的花蜜和花粉,会引起蜜蜂幼虫腐烂和成年蜜蜂胀肚等中毒症状,因此蜜蜂不愿采集油茶花的蜜粉。本研究拟在育王期间添加油茶蜂蜜来培育对油茶蜜粉具有抗性的蜂王及工蜂后代,旨在提高蜜蜂为油茶授粉效率。【方法】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材料,在油茶花期饲养20群蜜蜂,从中选择1群烂子率低的蜂群作为试验群。在第2年春季油菜花期结束后,利用以上烂子率低试验群中蜂王产卵进行育王。育王哺育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放入育王框前7 d摇净蜂群中蜂蜜,同时饲喂足油茶蜂蜜;而对照组饲喂足量油菜蜂蜜。然后统计育王王台封盖率,刚羽化出房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前翅长、卵巢管数及卵巢中卵黄原蛋白(Vg)和储存蛋白110 b(Hex110b)基因相对表达量。另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王台内剩余蜂王浆中的糖类成分及绝对含量。试验组和对照组蜂王自然交尾...  相似文献   

5.
【目的】蜜蜂蜂王的质量是影响蜂群生产的首要因素。旨在探究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培育蜂王的质量(生产力和免疫能力等),以期为如何提高蜂王质量和促进蜂群生产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对象,控制F1蜂王在王台产卵育王器中直接产卵,待产卵后转移至育王条,并放入继箱育王区中进行培育F2蜂王,为培育王台产卵组F2蜂王;对照组为人工移虫育王方式,即利用移虫针移取2日龄工蜂巢房幼虫至王台进行育王,培育对照组F2蜂王。通过测定分析F2蜂王个体形态、卵巢数量,以及分析两种育王方式培育F2蜂王Jhamt,Hex110,Defensin1和CYP9Q1 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以科学评估培育蜂王质量水平。【结果】王台产卵组蜂王接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王台产卵组蜂王的初生重、前翅长与后翅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蜂王(P<0.05);王台产卵组蜂王的右侧卵巢管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与蜂王发育和免疫相关基因(Jhamt,Hex110,Defensin1)在王台产卵组蜂王体内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蜂王,而与解毒相关的蜂王发育和免疫相...  相似文献   

6.
“常优l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粳稻新品种。2002年姜堰市引进试种3.7亩,平均单产692.5k,比对照“武育粳3号”和“武运粳7号”分别增产9.97%和1.82%。2003年扩大种植120亩,平均单产仍达589.4k,较相同栽培条件下的“武育粳3号”增80k以上。  相似文献   

7.
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科阳7号”、“T3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阳7号(原代码T97)和T33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途径,采用测交、反交、回交、自交等方法育成的三系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科阳7号和T33两个杂交种丰产、抗病、商品性好,在内蒙古区域试验中,科阳7号平均分别为2616.0kg/hm2,比对照SH909增产15.0%;T33平均产量2848.5kg/hm2;比对照RH3146增产15.0%。  相似文献   

8.
 运用云南大学化学系人工合成的蜂王信息素,制造假蜂王,分别加入东方蜜蜂Apis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melifera的失王群,处女王群、产卵王群,并以未加入蜂王信息素的产卵王群作对照,研究合成蜂王信息素对两种蜜蜂产蜜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失王群加入蜂王信息素后,东方蜜蜂的产蜜量比处女王群增加13.5%,比产卵王群增加16.3%,比对照组增加17.8%;西方蜜蜂的产蜜量比处女王群增加16.3%,比产卵王群增加11.1%,比对照组增加21.7%.研究中还发现,加入蜂王信息素的时间长短,对两种蜜蜂的产蜜量也有一定影响。人工合成蜂王信息素对西方蜜蜂的作用比东方蜜蜂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运用蜂王信息素为养蜂生产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蜜蜂人工育王过程中,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滴注于王台内蜂王浆中的方法,研究ZR512对蜂王发育的调控作用.每只蜂王幼虫ZR512的滴注量分别为0.01、0.10、1.00μg.三种处理蜂王的未封盖幼虫期,中华蜜蜂分别为123.3、126.7、123.5h,分别比对照组(114.4h)延长9.0、12.3、9.1h,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意大利蜜蜂分别为116.0、115.0、115.0h,分别比对照组(111.3h)延长4.7、3.7、3.7h,差异极显著(P<0.01).蜂王幼虫封盖后的发育期,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分别为162.6—164.9h和177.2—180.4h,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ZR512能够显著延长蜜蜂蜂王的幼虫取食期,促使蜂王在胚后发育阶段的超常发育.这是ZR512促进蜂王初生重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幼虫期施加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对蜂王封盖期的发育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以种子颜色为标记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沿用1989年选育的硬粒小麦蓝粒标记显性不育基因单体附加臂间易位系“89-2343”(2n=29,AABB 4D^ /4E)作母本,以普通小麦4E二体附加系“小偃蓝粒”(2n=44,AABBDD 4E Ⅱ)和“7739-3”蓝粒可育株(2n=42)为父本不断回交。接着又用普通小麦白粒可育株与回交后代的蓝粒不育株杂交,测定蓝粒和白粒的育性。在10268个穗行的田间鉴定中,1997年育成普通小麦矮败蓝标型不育系“97-866”。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97-866”的遗传基础是Tal`Rht10和蓝粒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单体附加系。蓝粒不育株传递率为19.1%,白粒可育株占80.9%。据此,对蓝标型不育系的利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选取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和平湖意蜂为蜂种选育的主要素材,以闭锁集团繁育和人工授精技术为主,RAPD分析为辅,建立和保持3个纯系,在此基础上选育出"HYR"和"JYR"2个高产抗螨杂交蜂种.这2个杂交蜂种除抗螨能力强外,分别具有蜂蜜高产和蜂蜜、王浆双高产的生产性能.与本地意蜂相比,"HYR"和"JYR"蜂种的蜂蜜平均单产分别提高59.40%(P<0.01)和32.27%(P<0.01),"JYR"蜂种的王浆平均单产提高69.95%(P<0.01);2个蜂种的秋季蜂螨寄生率分别为1.97%(P<0.01)和2.19%(P<0.01),均显著低于本地意蜂.  相似文献   

12.
选用本地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15群,随机分为3组:维生素E组(基础日粮中添加360 IU·kg-1维生素E)、基础日粮组(未添加维生素E)、蜂花粉组,每组5群蜜蜂.结果表明,与维生素E组和蜂花粉组相比,基础日粮组王浆产量、幼虫虫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房宇  李建科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7):2552-2563
 【目的】比较王浆高产蜜蜂(Apis mellifera L.浆蜂)与原种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 原意)雄蜂卵期3 d发育阶段蛋白质组的特点。【方法】根据双向电泳所得表达谱,对两个蜂种雄蜂卵期发育的蛋白质的种类、等电点、分子量和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浆蜂雄蜂卵期所表达的蛋白数(332、377和339)显著的高于相应日龄原意雄蜂卵期3个日龄所表达的蛋白数(283、305和293)(P<0.05),其中在两蜂种3个日龄共同表达的蛋白数为254个。通过雄蜂卵期3 d发育过程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两个蜂种分别检测到274、298 和285个共有蛋白。在这些共有蛋白中,浆蜂雄蜂分别有54、42和47个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P<0.05)原意,18、75和61个蛋白显著低于(P<0.05)原意。同时,浆蜂还检测到58、79和54个特异蛋白,而原种意大利蜜蜂也分别检测到9、7、8个特异蛋白。【结论】浆蜂和原意雄蜂卵期发育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在2日龄蛋白表达最活跃;两个蜂种雄蜂卵期发育所表达的共有蛋白可能是其发育所必须的管家蛋白,但它们的表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日龄的特异蛋白表明雄蜂卵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蛋白来调控;浆蜂和原意雄蜂卵期表达的特异蛋白是否是与王浆高产相关的功能蛋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浆高产蜜蜂和原种意大利蜜蜂咽下腺发育蛋白质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王浆高产蜜蜂(浆蜂)(A. m. ligustica)和原种意大利蜜蜂(原意)(A. m. ligustica)1、3、6日龄工蜂咽下腺进行蛋白质组研究,揭示咽下腺在此阶段的发育特征。【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方法对浆蜂和原意咽下腺进行蛋白质组研究,通过与已鉴定蛋白功能的咽下腺和蜂王浆蛋白质组图谱比较,推断部分蛋白的功能。【结果】浆蜂咽下腺在3个日龄表达的蛋白数(210、192、230)分别显著的高于原意(169、188、212),两蜂种均在6日龄表达蛋白最多(P<0.05)。浆蜂咽下腺3个日龄表达的共有蛋白数为119个,其中21个蛋白表达量随咽下腺的发育显著上调,14个蛋白显著下调;原意咽下腺3个日龄表达的共有蛋白数为107个,其中15个蛋白表达量随咽下腺的发育显著上调,19个蛋白显著下调(P<0.05)。1日龄浆蜂和原意咽下腺共有蛋白为145个,其中28个蛋白点浆蜂表达量显著高于原意,14个蛋白点原意表达量显著高于浆蜂,浆蜂特有蛋白为65个,原意为24个;3日龄浆蜂和原意咽下腺共有蛋白为138个,其中31个蛋白点浆蜂表达量显著高于原意,19个蛋白点原意表达量显著高于浆蜂,浆蜂特有蛋白为54个,原意为50个;6日龄浆蜂和原意咽下腺共有蛋白为175个,其中44个蛋白点浆蜂表达量显著高于原意,25个蛋白点原意表达量显著高于浆蜂,浆蜂特有蛋白为55个,原意为37个(P<0.05)。与原意相比,浆蜂咽下腺发育3个日龄特有蛋白点总数为72个。从3日龄开始在浆蜂和原意咽下腺的蛋白表达谱中出现大量的王浆主蛋白点。【结论】从工蜂羽化到6日龄这一阶段内,浆蜂咽下腺蛋白表达明显比原意活跃,6日龄是2蜂种表达最为活跃的阶段。咽下腺发育过程中的共有蛋白为咽下腺发育所必需的管家蛋白,但它们的表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日龄的特异蛋白表明咽下腺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蛋白来调控。两蜂种工蜂咽下腺都从3日龄就开始分泌蜂王浆。  相似文献   

17.
蜂花粉、蜂胶、蜂王浆、蜂蜜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的抗氧化效果,为其今后在抗氧化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人们正确地选择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蜂产品。[方法]以蜂花粉、蜂胶、蜂王浆和蜂蜜为材料,采用Schaa烘箱法和羟自由基清除法测定4种蜂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4种蜂产品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的POV值升高,在36 h内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油脂氧化的效应,其中蜂胶、蜂王浆和蜂花粉的抗氧化效果优于蜂蜜。在一定时间内,蜂花粉、蜂胶、蜂王浆、蜂蜜均能抑制大豆油的氧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5.93%、82.08%2、6.95%、27.20%。[结论]蜂花粉、蜂胶、蜂王浆和蜂蜜能够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降低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是很好的抗氧化产品。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具有有三千多年的养蜂历史。十四世纪就已经出现饲养中蜂的专业户。解放后,我国养蜂生产蓬勃发展。现蜂群数量达到600万群,其中意蜂约占2/3,中蜂约占1/3,此外尚有少量卡尼鄂拉蜜蜂和高加索蜜蜂。现年产蜂蜜10万吨;王浆300余吨。就我们这样一个有10亿人口的国家,以年产蜜10万吨行,全国每人平均只有100克,这远不能满足医药、食品、轻工以及外贸出口的需要。我国虽是养蜂古国,但今天在养蜂科学技术某些领域还是落后的,迫切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组试喂不同营养添加剂,观察营养物对王浆增产的作用,试验证明,可提高王浆产量21.18%。同时,通过解剖工蜂王浆腺,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证实营养对王浆增产的效果,并探索了王浆增产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浙农大A系意蜂王浆高产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王浆高产为主要特征的浙农大A系意峰20群,通过1年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运用适合浙农大A系意蜂的多项生产技术,全年共产王浆154.1kg,平均每群产浆7.7 kg,刷新了国内外王浆高产记录;同时,生产蜂蜜950 kg,平均每群47.5 kg;花粉35 kg,平均每群1.75 kg;蜂蜡17 kg,平均每群0.85 kg;蜂群发展到60群,增加了2倍。全年群均创利739.1元,创造了我国群均效益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