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是一种病毒性蚕病。近年来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逐年增多,已成为该县家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在各个蚕期均有发生,随着养蚕批次的增加发生  相似文献   

2.
家蚕血液型脓病俗称脓病、脓蚕,是对陆良县桑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蚕病,在陆良县蚕桑技术力量较薄弱的中枢镇、芳华镇、小百户镇发病较严重,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千万元以上。现将陆良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脓病是蚕病中危害十分严重,而且极难防治的一种主要病害。蚕脓病病死率极高,每年给养蚕业带来极大损失。为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中对此病的一些了解,总结了家蚕脓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为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展蚕桑产业是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栽桑养蚕已成为各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但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由于农户对蚕病的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蚕病暴发流行,特别是家蚕血液型脓病,导致生产受损、农民收入减少,严重挫伤养蚕户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蚕病诊断方法,并从严格消毒、提高饲养技术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养蚕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邮码:430070,电话:027-87389539研制的家蚕病毒防治药剂“脓病清”前不久通过了专家验收。该药剂对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及浓核病的防治效果在98%以上,是一种对人畜安全、无副作用的高效广谱蚕药。家蚕病毒防治有新药!湖北@董梁  相似文献   

6.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叫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生产上俗称脓蚕、水白肚、拖白水、爬边蚕、高节蚕等,该病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宋代陈鼻编著的<农书> (公元1149年)已有记载.近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已经成为隆阳区多数蚕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夏秋季易受高温冲击,干热天气引起桑叶品质下降,造成家蚕体质下降,导致蚕病大面积发生.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发的血液型脓病是目前蚕桑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主要蚕病之一,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的经济收益,生产上迫切需要培育适应河南气象条件的家蚕抗逆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血液型脓病传染性强,是家蚕饲养中造成损失较大的蚕病之一。本文介绍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机理,介绍其病征,分析其发病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液型脓病是家蚕脓病的一种,可造成蚕体大量死亡。本文分析该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家蚕脓病是影响禄劝县夏秋蚕饲养的重要病害,在高发病年份,导致病发地区蚕农绝收。目前养蚕消毒药品种类繁多,且部分药品使用技术难于掌握。漂白粉取材容易,使用简单,笔者通过在禄劝县撒营盘镇多年观察实践,发现利用漂白粉液可有效预防和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为此就漂白粉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方法和剂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家蚕病毒病是蚕桑生产上最常见、危害又最严重的一类病症,依其病原物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俗称空头病)。为达到提高养蚕效益的目的,就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病毒病的传染途径和发病症状,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蚕农损失。1发病原因1.1病原物的存在。在蚕桑生产中,病死的蚕及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液型脓病主要是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属于亚急性传染性蚕病,又常常被称为细胞核型多角体病、脓病等,好发于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后期至熟蚕期前后,一旦发病,会导致家蚕数量和质量下降,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常州市金坛区中肠性脓病、细菌性败血病、血液型脓病、白僵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等常见蚕病的发生与防治,以期为蚕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一直是河南省家蚕饲养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各季都有发生,秋季发病更重,一般减产15%左右,重的损失在8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导致蚕农收入大幅下降。为此,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养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几点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一、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原因(一)病蚕、蚕沙和旧簇处理不当  相似文献   

15.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运朋 《农技服务》2014,(6):185-186
本文结合在贵州凤冈县农村环境下的家蚕新品种农村饲养试验中,对饲养环境等开展蚕病防治的具体实施情况,介绍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特征,并提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力强,一经感染,小蚕3~4d,大蚕4~6 d就可发病死亡,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夏秋季,发病更加严重,死亡更快.该病通过食下和创伤传染,以食下传染为主.在云南省的部分重点蚕区,因该病危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80%以上,很多蚕农近乎绝收,且多次重复受到该病的危害,严重地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现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核型多角体病最为多见.核型多角体病病毒寄生在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并在其中形成多角体,又称血液型脓病或脓病.以前血液型脓病多数为零星发病,危害不重,但近年来趋于多发,甚至达到地区性流行,造成部分蚕户颗粒无收.笔者通过对云南省蒙自、陆良、大姚3个县原蚕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发病经过、症状及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蚕农防治蚕血液型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01,(7)
1.病症诊断家蚕病毒病根据病原及病症表现可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血液型脓病的症状较易识别,病蚕的体躯或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常爬伏在蚕匾边缘,体皮易破常流出乳白色混浊血液。中肠型脓病发病后群体发育不齐,病蚕个体小,胸部呈  相似文献   

20.
蚕业生产中,每年因蚕病的发生而造成的减产和质量降低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家蚕血液型脓病,该病传染性极强,一旦感染,迅速蔓延甚至暴发,造成蚕户颗粒无收以至绝产,严重影响蚕户的经济收入和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笔者通过介绍血液型脓病病原特点,病征识别诊断,发病机理与规律,分析发病原因,讨论具体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为蚕茧稳产、高产、优质提供保证,确保蚕农蚕茧收益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