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是评价畜禽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指标。microRNA(miRNA)是一类通过转录后抑制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s,长度约为22 nt,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与动物机体的采食及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参与调控牛、猪、鸡等动物的RFI。针对近年来畜禽RFI的研究现状,特别是miRNA调控畜禽剩余采食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揭示畜禽RFI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为畜禽饲料利用率的改良与高效生产提供新思路,为优质畜禽的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是评价畜禽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指标。microRNA(miRNA)是一类通过转录后抑制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s,长度约为22 nt,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与动物机体的采食及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参与调控牛、猪、鸡等动物的RFI。针对近年来畜禽RFI的研究现状,特别是miRNA调控畜禽剩余采食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揭示畜禽RFI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为畜禽饲料利用率的改良与高效生产提供新思路,为优质畜禽的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单栏系统测定个体的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探讨绵羊饲料效率与瘤胃组织形态的关系,为解析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出生日龄相近、系谱信息详细、健康状况良好的187湖羊公羔,56 d断奶后转入单栏饲养,过渡期14 d,预饲期10 d,正试期100 d。正试期内所有羊只仅饲喂颗粒饲料,自由采食及饮水,并在80 d和180 d晨饲前空腹测定其体重(body weight,BW)和80—180 d间的采食量(feed intake,FI),计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中期代谢体重(metabolic body weight, MBW)、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等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于180 d饲养结束后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1 cm2保存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并观测其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最后将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剩余采食量最大与最小的个体每天的剩余采食量之差达0.57 kg。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r= 0.68)和采食量(r= 0.48)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体重(r=0)、末期体重(r= -0.01)和平均日增重(r= -0.02)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乳头长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肌层厚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无显著相关。不同RFI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瘤胃肌层厚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瘤胃乳头长、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RFI组羔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Low-RFI组(P<0.01),肌层厚度显著高于Medium-RFI组(P<0.05);不同FCR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乳头长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肌层厚度和乳头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High-FCR组羔羊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CR组(P<0.05或P<0.01),Medium-FCR组羔羊乳头长度显著长于Low-FCR组(P<0.05);除瘤胃乳头宽度外,不同FI组羔羊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High-FI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肌层厚度和乳头长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I组(P<0.05或P<0.01);不同ADG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ADG组羔羊采食量、剩余采食量、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ADG组,饲料转化率则极显著低于Low-ADG组。【结论】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饲料效率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衡量饲料效率的潜在指标。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对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性状混合模型和多性状混合模型估计了568头体重为70~115 kg的杜洛克猪的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力及其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料重比(feed conversation ratio,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的遗传力分别为0.38和0.20。饲料转化效率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较高(0.90)。FCR与各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都高于RFI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尤其是FCR与日增重之间的相关为-0.47。RFI与所有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都接近于0,与背膘厚(back fat,BF)呈一定的正遗传相关(0.15),与眼肌面积(loin eye area,LEA)和瘦肉量(lean meat content,LMC)呈较高的负相关(-0.37和-0.48),与日增重之间的相关则接近于0。综上,杜洛克猪70~115 kg体重饲料转化效率指标具有中高等遗传力,与生长性状有一定的遗传相关,尤其是FCR,因此使用该阶段测定数据计算FCR或RFI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剩余采食量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体质量、年龄相近的30头安格斯牛进行81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利用个体采食量(FI)对平均日增质量(ADG)和平均中期代谢体质量(MMBW)的回归分析估计出个体预期采食量(EFI),利用FI与EFI之差计算出30头试验牛的剩余采食量,并分为低剩余采食量组(LRFI组)和高剩余采食量组(HRFI组).采用SAS 9.4中TTEST过程对LRFI组和HRFI组肉牛生长数据进行均值的差异性检验;采用SAS 9.4中CORR过程对LRFI组和HRFI组肉牛各生长数据进行相关性系数计算并作相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所涉及的指标中, HRFI组与LRFI组间仅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LRFI组的RFI与腰角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p0.05)、与管围和FI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78.得出LRFI组肉牛饲料转化效率高于HRFI组,较HRFI组节约8.8%的FI;且本研究涉及的各个生长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猪采食与生长性状的内在关系,选择体重为30 kg(27~33 kg)的大白猪288头(公71头、母217头),采用FIRE系统测定了30~100 kg阶段的采食性状和体重,并对6个采食性状和3个生长性状进行了简单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公猪日采食次数显著多于母猪(P0.05),每次采食量和料重比则显著低于母猪(P0.05或P0.01);每次采食量、日采食量与30~100 kg平均日增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达100 kg体重日龄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料重比与达100 kg体重日龄、30~100 kg平均日增重间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P0.01);公猪采食与生长性状的第1、2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 4(P0.01)和0.627 7(P0.01),占总相关的98.08%;母猪第1、2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 8(P0.01)和0.532 2(P0.01),占总相关的95.75%;大白猪采食与生长性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公猪采食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主要由日采食量、每次采食量与料重比、平均日增重的相关引起,母猪则主要由日采食量、总采食量与达100 kg体重日龄、平均日增重的相关所引起。在猪的育种和生产实践中,通过育种措施或优化日粮等途径提高日采食量,可望提高猪的增重速度、降低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对提高猪群生产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等蛋白质不同净能(NE)含量日粮对长白×大白杂交母猪与两个不同杜洛克父系(PIC L62与德国杜洛克)杂种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日粮净能含量的增加,采食量(FI)降低(线性,P0.001),饲料利用率得到改善(线性,P0.001)。与来自德国杜洛克父系杂种猪相比,PIC L62父系杂种猪有较大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ADG,P0.001),但饲料利用效率较低(P0.01)。德国杜洛克杂种猪都较瘦(P0.001),肩部宽度较宽(P0.01),且臀中肌脂肪少(P0.001)。总之,增加日粮中的NE浓度能够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但不影响ADG。来自PIC L62父系杂种猪生长得更快,比德国杜洛克父系杂种猪屠体更重。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添加茶叶粉末对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饲料中添加茶叶粉末饲喂育肥猪对其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4月龄体质量30 kg左右的健康仔猪,随机分为茶叶组与饲料组2个组,每组15头,育肥4个月后屠宰测定。结果表明,2组试验猪在育肥期间生长情况无显著差异;2组试验猪各项肉质指标均较适中,未表现出白肌肉和黑干肉;茶叶组滴水损失、失水率、熟肉率显著低于饲料组,水份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组,硒、锌含量极显著高于饲料组,pH值、肉色、大理石纹高于饲料组,嫩度、肌内脂肪含量略低于饲料组;检测16种常见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发现,茶叶组大部分都高于饲料组,且鲜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均高于饲料组。结果表明,茶叶粉末是生长育肥猪的理想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或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蒜素,具有健胃、杀菌、止痢,止咳等多种药用功能,同时可增加采食量、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免疫力、改善肉质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采食是动物最基本活动之一,是猪消化代谢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采食量是生猪发挥生产性能的前提因素,采食量直接关系着猪的生产和饲料利用率,也影响养殖经济效益。本试验选取50头30kg左右的大河猪,记录采食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大河猪采食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地点选在富源县某大河猪养殖场,选取饲养的日龄接近体重在30kg左右的50头大河猪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的方  相似文献   

11.
三种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在肉鸭饲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分别用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小肽制剂替代肉鸭饲粮中的抗生素、抗菌药物类生长促进剂,对肉鸭进行饲养试验和屠宰测定。结果显示这3种饲料添加剂与对照组相比在肉鸭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成活率、屠体品质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本试验所用的这几种添加剂均能作为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取代肉鸭饲粮中的抗生素类药物添加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是培育具有高效、高产以及大体重上市特点的配套系肉猪,以满足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的生猪市场需求。以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为指导,按照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的育种理念,采用来自国内外的瘦肉型猪种质资源,结合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方法,培育出由5个专门化品系组成、以高繁殖力和适合大体重上市为主要特点的温氏WS501猪配套系。三系配套母本W352繁殖性能好,母猪头胎和经产总产仔数分别为12.86和13.10头,产活仔数分别为11.71和12.00头,初生窝重分别为14.59和15.96 kg。五系配套生产的WS501肉猪校正100 kg背膘厚11.0 mm,达100 kg体重日龄147 d,30~100 kg日增重1 004 g,饲料转化率2.12,100 kg体重胴体瘦肉率65.8%,变异系数小于10%。WS501配套系肉猪肌肉发达、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肉质优良,适合大体重上市,综合经济效益好。该配套系种猪可以在我国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食欲和饲料转化率的提高构成了现代肉鸡快速生长的生理基础。胆囊收缩素A型受体(CCKAR)是介导胆囊收缩素(CCK)饱食信号和消化调节作用的关键受体。鉴于CCK信号在能量平衡调节中的重要作用,CCKAR的表达水平与鸡的生长性能密切相关。然而,CCKAR水平调节鸡生长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研究阐明CCKAR基因表达水平和序列变异与鸡饲料转化率的关系,为鸡生长性状遗传调控研究和饲料转化率选育奠定基础。【方法】 测定略阳乌鸡12—16周龄料肉比(公鸡n=62,母鸡n=67)和26—30周龄料蛋比(n=150)。用PCR-RFLP法检测CCKAR基因内两个同义突变(g.73206714T>C和g.73209189C>T)的基因型。以性别为固定效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g.73206714T>C和g.73209189C>T与料肉比的关联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2个SNP与料蛋比的关联性。用JASPAR数据库预测g.73206714T>C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产生的影响。以g.73206714T>C为标记,选取10只杂合子(CT)公鸡,用PCR-RFLP法检测CCKAR基因在g.73206714T>C位点等位基因间的表达差异。选取30只带有采食量和料肉比记录的公鸡,用qPCR检测CCKAR基因在下丘脑、脑垂体、胰腺、胆囊和十二指肠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CKAR表达水平与采食量和料肉比的相关性。【结果】 性别效应对略阳乌鸡料肉比有显著影响(F=29.44,P<0.0001),公鸡的料肉比(5.41±0.76)显著低于母鸡(6.62±1.00)。在两个同义突变中,只有g.73206714T>C与料肉比显著关联(F=8.44,P=0.0004),其中,TT型的料肉比(5.18±0.63)显著低于CC(6.37±1.1)和CT型(6.17±0.95)。CC型和CT型的料肉比无显著差异。g.73206714T>C与性别的互作效应对料肉比的影响不显著。G.73206714T>C对28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有潜在影响。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试验显示,T等位基因的转录本丰度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表明CCKAR在等位基因间的表达差异很可能是构成g.73206714T>C与料肉比关联性的遗传基础。略阳乌鸡26—30周龄的平均料蛋比为2.85±0.41。g.73206714T>C和g.73209189C>T的基因型效应对料蛋比的影响均不显著。在5个组织中,CCKAR基因在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且与采食量呈负相关(r=-0.45, P=0.017)。但是,在其他组织中,CCKAR的表达水平与采食量的关联性均不显著。对于料肉比性状,CCKAR基因在胰腺(r=-0.41,P=0.03)和脑垂体(r=-0.57, P=0.0018)中的表达水平越高,料肉比越低。在其他组织中,这种负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 研究发现CCKAR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利于提高鸡的饲料转化率。G.73206714T>C的T等位基因是一个与CCKAR基因高表达活性和高饲料转化率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研究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藏猪在亚热带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其杂交利用效果,本研究根据藏猪、杜洛克猪和广东小耳花猪开展不同组合的杂交试验结果分析比较在广州亚热带环境条件下藏猪及杂交猪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特性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在亚热带环境下,藏猪、杜藏猪、藏杜花猪的窝均产仔数在各杂交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杜藏二元杂仔猪初生体质量和35日龄断奶体质量显著高于纯种藏猪。在生长试验中,藏猪、杜藏猪、藏杜花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01.43±25.41)、(469.67±41.13)和(425.54±58.37)g,杜藏二元杂交猪和杜藏花三元杂交猪生长速度显著高于纯种藏猪,生长速度的杂交优势明显。杜藏二元杂交猪和杜藏花三元杂交猪胴体质量显著高于藏猪,杜藏二元杂交猪皮率显著低于纯种藏猪。肉质分析结果显示,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以杜藏猪最高,嫩度以纯种藏猪最佳。综上所述,将高原藏猪迁至亚热带地区饲养后,其窝均产仔数和仔猪断奶成活率较原产地藏猪有所提高,表明藏猪适合在广州地区生长;在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通过将藏猪与杜洛克、广东小耳花猪进行杂交可以显著提高后代生长速度同时提升了猪肉质品质、养殖效益,缩短了饲养周期,同时本研究也为藏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东乡花猪×东乡花猪、长×杜东、长大×杜东3个组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繁殖与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质特性,结果表明:四元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良好,日增重766.34 g,料重比2.78∶1,胴体瘦肉率60.70%,杂交效果优于三元杂交,各组猪的肌肉都具有鲜红的肉色、良好的持水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