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以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为对象,评价自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后,草畜平衡的效果,为后期继续实施草畜平衡政策提供政策依据,更好地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方法】利用2010—2018年陈旗的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进行最优估算模型建立,反演地上生物量,并利用牧业统计数据计算草畜平衡状况。【结果】(1)建立幂函数能较好模拟产草量与其对应NDVI值的相关关系;(2)反演草原产草量表明,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后,草原植被平均产草量持续增加,2018年草原植被平均产草量1 231.76 kg/hm2,往年同期相比处于最高值;(3)内蒙古陈旗2010—2018年的平均草畜平衡指数8.11%,草畜平衡指数在逐年增大,从2010年的欠载6%增加大超载6.17%,2018年接近临界超载。【结论】建议内蒙古陈旗要严格控制牲畜数量,调整牲畜结构,增加牲畜良种率,加强草畜平衡监督管理,使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逐渐转好,达到草畜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平山湖荒漠草原草畜平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以代谢能为指标的草畜平衡评价方法,分析了张掖市平山湖荒漠草原草畜平衡现状,结果表明,平山湖荒漠草原全年草畜均不平衡。建议采用禁牧、调整产羔时间、精准管理、异地养殖等措施实现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草原牧区,草原畜牧业比较粗放,仍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依赖家畜数量的增加。为了控制家畜数量,达到草畜平衡。我县积极开展了草畜平衡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胡志强  宋孝玉  覃琳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9):3862-3874
【目的】保护中国高寒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指导草原牧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草畜平衡的角度为制定高寒荒漠草原牧区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及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季节性轮牧的特点和牲畜生产节律,考虑了草地资源的时空隔离和牲畜数量的动态变化,对暖季、冷季两个草场放牧时间段进行细化,在现有合理载畜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载畜量最大为目标,以动态草畜平衡为约束条件,以转场时间和出栏率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并选取青海省乌兰县牧区作为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遗传算法寻优,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进行草畜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和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优化前进行对比。【结果】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不同降水情景的模拟结果均较好。以未利用饲草量最低为依据,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分别为11月1日转场,出栏率43.4%、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8.2%和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6.7%,最优合理载畜量分别为109.92、96.1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较优化前合理载畜量分别提高了11.75%、10.44%和10.43%;优化前后乌兰县牧区丰水年的合理载畜量分别为98.38和109.92万标准羊单位,比枯水年的75.7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的适宜承载量高30%,可见除牲畜出栏率和转场时间外,降水量也是影响牧区合理载畜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动态需草过程的分析,进行乌兰县牧区平水年动态草畜平衡计算后发现,优化前冷季牧场可利用饲草不能被完全利用,放牧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剩余草量超过6 130万kg,而优化后可利用饲草未充分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牧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于乌兰县整个牧区而言,调整放牧转场时间和牲畜出栏率是改良放牧制度的可靠方式;利用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放牧过程进行优化,可以在保证牧区全年合理载畜量较高的同时,能够实现季节性轮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结论】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适用性较好,对轮牧区放牧管理过程调控和草畜平衡优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可有效调控牧区载畜量,其优化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参考,因此可将该模型用于优化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放牧过程,得到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最优放牧条件,从而制定相应的放牧制度,对单个牧户或牧场的生产实践工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正>草原是草原畜牧业最根本的基础。草原的状况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草和畜的关系问题,即草畜平衡问题,是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同时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不断加大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在哈巴河县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大生态工程,逐步推行了基本草原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全权承包等草原利用制度,极大地带动了项目区的饲草料生产,草畜矛盾得以  相似文献   

6.
在草原上过度畜牧对空气、水源、土地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害,严重破坏草原生态平衡,草原植被的破坏造成土地荒漠化和地表流失等问题,还有可能存在物种消亡的可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极其重要。本文对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提出深刻思考,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央财政拨款对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农牧户每户每年每亩进行草畜平衡面积奖励,从资金投入上加快草原的利用和建设的一个鼓励性政策。  相似文献   

8.
草畜平衡是恢复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巴音布鲁克草原利用、超载、退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超载过牧,解决超载过牧、恢复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和贯彻草畜平衡,并就如何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陶克 《现代农业》2009,(11):1-1
(四)全面加强农牧业生态保护建设。进一步落实好草原“双权一制”。建立和规范草原流转机制。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制度,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努力提高可利用草原植被盖度。完善草原监理、草原监测、饲料安全体系,把为33个牧业旗县农牧户实行草畜平衡提供技术服务办实做好。重点加大对乱开滥垦、违法征占用草原、违规生产和经营饲料等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相似文献   

10.
草畜代谢能平衡问题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天然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放牧家畜高效生产的关键。草畜代谢能平衡评估技术是实现草原保护和提高草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例,就中国北方草原草畜代谢能平衡进行分析,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后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情况,为乌鲁木齐市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天然草地为对象,对不同恢复年限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退化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1)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后,恢复5 a后较恢复1 a,恢复8 a较恢复5 a草原植物长势明显变好。(2)禁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草畜平衡区不同草地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恢复8 a时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18年乌鲁木齐市降雨量较低有关。【结论】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乌鲁木齐市草地退化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善,在政策实施8 a后草地植被恢复较好,但不同草地类型的变化有所差异,需继续加强草地资源监测。  相似文献   

12.
浅谈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与草畜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特点,指出该地区畜牧业的基本特点是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活动随季节放牧、经营,具有强烈的规律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同时指出牧区草畜平衡状况与草畜平衡的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草场资源合理利用、改良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为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推动农牧民的互助合作,完善草原发展基金运做和管理,10月11—12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李伟方、副主任刘加文一行,在省农牧厅草原处和省草原监督管理局负责人陪同下,赴碌曲县西仓乡贡去乎村麦日村民小组对开展草畜平衡工作和草原发展基金运做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藏酷牛是利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杂种藏牦牛,其在二年内可饲养出栏.藏酷牛育成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牦牛的肉用生产性能,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并提升肉产品价值,从而有效地增加牧民的收入.同时,采取草原冬春季节性禁牧和牲畜实行季节性减员的双重技术能够消除牲畜超载过牧现象,对缓解草畜矛盾,制止草原的退化沙化.保护极度脆弱的牧区生态环境.走资源节约环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藏酷牛是利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杂种藏牦牛,其在二年内可饲养出栏。藏酷牛育成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牦牛的肉用生产性能.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并提升肉产品价值,从而有效地增加牧民的收入。同时,采取草原冬春季节性禁牧和牲畜实行季节性减员的双重技术能够消除牲畜超载过牧现象,对缓解草畜矛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草地制度变迁进行系统梳理,采用锡林郭勒盟1981-2013年数据,分析其草地退化的演化轨迹,探究草地退化与产权制度和政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从1978-2000年,锡林郭勒盟牲畜数量持续增加,牧民收入大幅提高,然而草地退化面积增加,牧草质量下降,退化问题严重,这主要由于草畜承包时间上的错位及草地公有与牲畜私有产权之间的矛盾造成;从2000-2010年,退化面积下降,退化态势得到遏制和扭转,但由于"草畜平衡"测定标准的局限性及禁牧补贴偏低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2011年至今,退化总体趋势得到遏制,且区域整体呈好转态势,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存在禁牧周期短、补助标准固定化的缺陷。草地退化与产权制度和政策有极强的关联性,针对各阶段草地制度与政策的缺陷,结合国内外草地治理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制定草地承包制度期限的长期性;建立基于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最优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的长期性;加大生态补贴力度,并建立动态性和市场化的补贴标准;以及提高草地政策的监督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7.
2012年,青海将安排专项奖励资金19.47亿元,用于在全省牧区实施禁牧补助、牧民生产资料补贴、牧草良种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等草原生态补助项目,鼓励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为中国五大  相似文献   

18.
力格吉  索南加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62-362,367
为了全面科学地掌握贵南县草地饲草料资源总量,根据农业部关于《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及《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的要求,配合草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草地保护及改良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和调整草地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贵南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于7月中旬至8月15日对全县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农田作物秸秆进行了产量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贵南县载畜潜力亏,草畜不平衡,牲畜存在超载现象。因此,要控制牲畜数量,减少放牧强度,建设高效畜棚,围栏划区轮牧育肥牛羊,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草畜平衡遥感监测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原畜牧业是青海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草畜平衡是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高效生产的前提。利用遥感信息与地面调查数据探讨草畜平衡监测评估方法,为青海省草原资源合理化利用和保护、畜牧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建立地面调查可食产草量与NDVI数据间定量关系模型,结合干鲜草折算系数和放牧利用率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地产草量进行反演;再基于各类牲畜养殖数量的入户调查资料和合理载畜量有关标准,对2017年青海省草畜平衡进行定量评估。【结果】青海省不同草地类型产草量与NDVI呈显著指数函数关系;草地干草总产量为2 774.49万t,其中西宁市、海北州和黄南州干草单产最大,超过1 000 kg/hm~2,西北部荒漠草原区单产最小,在300 kg/hm~2以下;人工草地产草量为补饲来源最主要部分,达1 548.22万t,青稞饲料次之,为917.19万t,再次为秸秆补饲量775.93万t,粮食补饲量最少,为418.91万t。【结论】2017年青海省牧区县合理载畜量为3 378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3 748万羊单位,载畜平衡指标为11%,总体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其中东部和南部地区超载状态严重,西部地区载畜不足,中部地区载畜平衡;半牧区合理载畜量为212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283万羊单位,载畜平衡指标为33%,严重超载。  相似文献   

20.
部长杜青林二五年一月十九日《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业经2005年1月7日农业部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办法。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