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束林华 《农家致富》2012,(21):28-29
5.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针对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穗型偏小等生育特点,采取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实现争足穗,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实现攻大穗,夺取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由于主要依靠主茎成穗,因此形象地称之为"独秆栽培",是适应腾  相似文献   

2.
以扬麦11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晚播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穗粒数的降低是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在和田地区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逐步缩短,但在同一播期,密度增加生育期有所增加;播期推迟,影响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小穗分化及小花分化,造成小麦分蘖减少、穗小粒少。因而,冬前分蘖总数和总茎数也随之减少;在冬前总茎数中分蘖所占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在同一播期内,随播量增加而下降;在同一播期内,随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减少,因播量的弥补,分蘖总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随着播期推迟,穗粒数、千粒重逐步增加,成穗数下降,但在同一播期内,穗粒数、千粒重随播量增加而下降,收获穗增加;晚播小麦的增产要依靠群体,走"小个体,大群体"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麦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或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不得不推迟播期等原因而形成晚播小麦。晚茬小麦应采取"四补一促"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具体情况如下:一、选用良种,以种补晚晚播小麦播种时应选用与其生育特点相吻合的品种,即弱春性品种,以达到穗大、粒多、粒重、早熟丰产的目的。郑麦9023、濮麦10号、豫农949等弱春性小麦品种都是适宜晚播的品种。二、选好配方肥,以肥补晚  相似文献   

5.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一、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1.冬前苗小、苗弱。小麦从播种至主茎上形成5叶1心的壮苗约需0℃以上积温550℃以上,习惯上把从播种至越冬前的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10月中上旬播种的小麦,多数年份只有一片叶出土,也称为"一根针";10月中下旬播种的小麦冬前一般不能出苗,称为"土里捂"。根据∑T=50+20+10n(n为播种深度),当120℃>∑T,冬麦即立针,∑T<50℃冬麦种子未完成吸水膨胀等生理生化过程,所以冬麦土里捂的播期应定在120℃>∑T<50℃的积温里,否则不能完成春化或以出土。2.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据观察,同一品种在适期播种和晚播情况下,晚播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晚、时间短、发育快,到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可以基本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且播种越晚,穗分化持续时间越短。因此小麦穗粒数少。  相似文献   

6.
束林华  陈震 《农家致富》2010,(17):34-34
六、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 针对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穗型偏小等生育特点.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争足穗、攻大穗.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关中灌区一般把偏春性品种从播种至越冬前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或晚茬麦,由于晚播,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幼苗发育不良,一般冬前单株只有4片叶,有1个分蘖或无分蘖。不仅成穗数减少,而且对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豫麦49、郑麦004、周麦1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以10月13—23日为最佳播期,早播、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应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相对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穗数,千粒质量次之,穗粒数最低,说明本生态条件下,在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稳定千粒质量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穗粒数来提高小麦产量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穗数从而显著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著,施氮量和密度均显著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三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搜集10个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小麦籽粒产量等性状指标,旨在筛选出适宜粮棉轮作模式下的耐晚播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键因素,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呈反比趋势,千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差异不大,其中轮选10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分别达到768×10~4穗·hm~(-2)、30.5粒、42.0 g与9 825 kg·hm~(-2),是粮棉轮作模式下耐晚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2005,(3):8-8
适于河北省晚茬麦田、旱地麦和春播小麦广泛应用。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甘肃省农科院研究成功的夺取旱地小麦和晚播麦高产的突破性技术,具有抗旱、节水、增温保墒、促根增蘖、增加群体,发育加速、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适合江苏省盐城市海丰地区宽幅条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和播种量,特以"扬麦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扬麦13"采用宽幅条播,晚播小麦的田间出苗率、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低于早播小麦;在同一播期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提高,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均有所上升,每穗实粒数有所下降;播期、播种量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根据播期和播种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早播小麦每667 m2的最适播种量为8.5 kg,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确保最终成穗数。  相似文献   

13.
正温县是河南省著名的粮食高产县,小麦单产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辖区内小麦播种期一般是每年的10月上中旬,由于天气原因或前茬作物的影响,也会出现小麦播种期滞后,错过最佳播种期的现象。由于晚播麦冬前有效积温低,致使苗小、苗弱、分蘖少或无分蘖,分蘖成穗少,春季穗分化进程加快,历时短,使不孕小穗数和退化小花增加,单穗结实粒数减少。同时,晚播麦收获期也比适播期小麦晚些,后期病虫害也会加重。  相似文献   

14.
晚播小麦因播种期推迟,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生长慢且生长量小,造成分蘖成穗少,幼穗分化时间缩短,籽粒灌浆开始晚,强度大,粒轻,受后期气候因素的影响,严重减产。所以,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针对不同的播种基础、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应采取相垃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生长发育,协调穗数、穗粒数、粒重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掌握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栽培要点?,晚播麦有以下生育特点:冬前有效积温低,苗小,苗弱,分蘖少或无分蘖,分蘖成穗少。晚播麦开始幼穗分化较晚,春季穗分化进程虽加快,但经历时间短,使不孕小穗数和退化小花增加,单穗结实粒数减少。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晚播小麦质量,夺取高产。精细整地,土壤耕作层一般在20厘米以下,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应提高活土层厚度,增强土壤积水、保肥能力。首先,要深耕、深松土壤,争取达到24厘米以上;其  相似文献   

16.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晚播小麦主茎叶龄总数、幼穗进入伸长期、护颖分化期时的主茎叶龄数及株高、穗粒数、千粒重;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适宜基本苗、穗数和肥水运筹。研究结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无论个体发育还是群体结构晚播麦田都与适播麦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冬前差距较大,通过小麦的自动调节作用,起身拔节期差距缩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越到后来,差距越小。晚播麦田由于冬前分蘖少,单株成穗率低,穗粒数、千粒重均不及适播麦田,可以通过选用耐晚播广适抗逆半冬性品种,调整播量增加基本苗,培肥地力,提高播种质量等栽培管理措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良天气如小麦适播期持续阴雨等,或前茬作物茬口的影响,每年总有一定面积的小麦不能适时播种。小麦晚播,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幼苗发育不良,不仅成穗数减少,而且对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不好,易造成小麦减产严重,品质下降。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提高晚播小麦的产量,我们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晚播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品质变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教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因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20.
一、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小麦胎里富,底肥要上足”.因为晚播小麦一般前作养分消耗多,土壤速效养分少,再加上晚播小麦前期苗小苗弱吸肥能力差,因此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不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晚播小麦基肥施足钾肥、磷肥、少施氮肥,冬前不追氮肥,拔节期多追氮肥,有利于获得高产.最好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针对性补充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不足,以促进小麦早分蘖、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夺高产.对缺磷地块,增施磷肥对促进生根、分蘖、抗旱、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提早成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