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甜菜多粒雄性不育系测交组合试验所调查的甜菜4个主要产质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杂种优势在性状之间和组合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其优势程度依次为:产糖量>根产量>褐斑病病情>含糖率,而优势的稳定性则为,含糖率>褐斑病病情>根产量>产糖量。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表现为,根产量及含糖率与产糖量是极显著的正相关;根产量及含糖率与褐斑病病情均为负相关;根产量与含糖率为正相关。含糖率和产糖量两个性状明显回归于中亲和低亲,根产量明显回归于中亲和高亲。因此,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是可以选育出既丰产又高糖且抗病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大豆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国内与国外大豆杂交后杂种优势大小及规律,利用9个亲本做了20个杂交组合,并对其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部分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但不同类型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在单株粒重上被测组合多数超过双亲均值,主茎节数与株高优势表现相似,株高优势强的组合主茎节数的优势率也较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中亲和超亲优势表现相似,分别有6个和8个组合表现为负值,表现为负向中亲优势的组合,超亲优势也为负值.茎粗具有较好的中亲优势.百粒重多表现为超高亲优势.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多数介于双亲之间,超亲优势多数组合为负向.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选育出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筛选出的恢复系配制杂种.研究了各组合的杂种F1的中亲优势、高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结果表明.杂种F1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类型组合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杂优利用在多棱大麦组合和多棱×二棱大麦组合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4.
杂交组合与正反交后代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研究通过两组亲本(抗虫棉与常规棉)配置的23个组合F1的种植试验,一方面进行杂种优势比较,从中筛选强优抗虫组合,另一方面对优势测定进行相关分析,从中探讨各性状效应,结果可见,强优势组合当首推K6×K5组合,其综合性状优良,次推B×K2和C×K1组合;从相关分析来看,铃重达极显著水平的正相关,选择大桃品种作杂交亲本,是强优杂交组合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无机械混杂的条件下,一个大豆品种可以看成一个纯系。按照杂种优势来自于“杂”的遗传学理论,可以预料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之间杂交杂种一代必将产生杂种优势。这一点已为大豆育种实践所证实。早在1924年Wentz和Stewart就指出,杂种一代在产量和株高方面超过高亲,而粒重只是偶然出现超亲现象。这一结论以后被进一步证实,并指出产量超高亲优势达13.4—20.2%。国内从本世纪40年代也开始对大豆杂种优势进行了鉴定研究。认为大豆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能比高值亲本增产20%左右。这种增产潜力来源于单株荚、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用Griffing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进行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再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性状表现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1)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和较强的对照优势, 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单株穗数、主穗粒数表现为负向优势,致使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下降,是目前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2)周98165、小偃22、西农889、郑麦366和偃展4110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强优势组合有豫农202×郑麦366、周98165×小偃22、小偃22×豫农202、西农2611×小偃22、烟农19×郑麦366、豫农202×邯6172、小偃22×郑麦366、烟农19×周98165、周98165×邯6172。依据双亲之一GCA或双亲GCA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高。(3)利用配合力分析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性状聚类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4类。这两种方法划分杂种优势群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3轮机械混选,从UP363×WC457、UP368×Shailza和WH157×Bulk 1858 3个杂交组合的后代群体中选育出5个具有不同粒重的品系。这些品系以及Sonalika品种之间进行除反交外的各种可能的杂交。粒重最重(65g)的品系几乎与最重的杂种相当。不同相联度亲本的杂种是等于还是低于中值取决于相联度,并因此表现出负的杂种优势或者无杂种优势。含有等位基因离散亲本的杂种粒重高,且具有高的正杂种优势。因此,等位基因的离散是杂种优势的主要原因。配合力效应受亲本中等位基因分布方式的影响。相联亲本表现出正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而离散亲本则表现出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8.
大豆不育系的恢复系筛选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S0105为母本,与分别来自国内外不同纬度、不同生态区的280个品种测交,根据测交一代的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筛选出恢复株率达97%以上的恢复系9个;用这9个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对其F1籽粒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杂交组合的F1都有超亲和超标优势,其中超亲和超标优势都达到25%以上的组合有4个.  相似文献   

9.
张博  邱丽娟  常汝镇 《大豆科学》2003,22(3):166-171
以来自6个省市的10个育成品种及其配制杂交的22个F1代为材料,用18个大豆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检测,探索用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代杂种优势的可能性,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育成品种根据SSR数据可聚为两类,提高F1代的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选择类内的亲本配制组合要好于选择类间的亲本。大多数具有部分相同遗传背景F1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和杂种优势随着亲本组合的不同而改变,与遗传距离关系并不密切。F1总体和少数具有部分相同遗传背景的F1百粒重的超中亲、高亲优势与遗传距离存在2次曲线极显著相关,F1总体分枝数的超中亲优势与亲本间遗传距离存在2次曲线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水稻利用不同杂种优势途径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两个二系不育系和4 个三系不育系与2 个籼稻恢复系和4 个广亲和品种, 按6 ×6 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6 个组合。比较不同组合类型的杂种优势强弱。研究结果表明: 亚种间组合的产量优势明显高于品种间组合的产量优势, 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但亚种间组合存在着植株偏高,结实率较低等缺点。  相似文献   

11.
高支链淀粉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支链淀粉玉米是受突变型基因wx控制的特异淀粉类型,表现型为蜡质,支链淀粉含量高。在利用高支链淀粉玉米自由授粉品种进行群体改良而获得的高配合力群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当代高支链淀粉玉米单交种第1个杂种优势模式T5×H2。通过对热带地区高支链淀粉玉米地方品种Ratchetal的早熟性改良而获得T2高配合力群体,证实T5杂种优势群与T2品种改良群体具有较高的群体间杂种优势,T5×T2可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T2和354×T2可独立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和354可作为T5杂种优势群的亚群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  相似文献   

12.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平均为33.46%,竞争优势平均为23.10%.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分别达到0.33和0.2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研究了14个品系和用其做的15个杂交组合沉降值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小麦品质性状沉降值在杂交F1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15个组合F1代的沉降值平均为63.7ml,较其14个亲本的平均沉降值55.57ml高8.83ml.杂种优势率为17.74%,表现极显著.不同品系的沉降值配合力有差异。选择配合力高的品种做亲本,可以选出沉降值特殊配合力高的优势组合.杂种小麦品种优势的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Gutp.  SN  陈祥龙 《江西棉花》1989,(2):44-46
Grafius(1959)指出产量杂种优势可能是由各产量组份的杂种优势而表现的大量研究亦已表明产量优势是各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结果。虽然棉花产量及其组份的杂种优势早有研究,但有关棉叶中氮磷钾积累量的杂种优势及其与产量优势关系的研究未曾有报导。显然这样的研究可阐述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故进行本项试验研究。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包括10个亲本及5个杂种一代,即 Jai×PS 10,J 34×152 F,A 218×兰卡特,RS 73×珂字棉和列巴×斯字棉。所有材料种于 Haryana 农业大学的实验农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在行长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5个具互补性状的同源四倍体品系进行正、反杂交,共获得10个杂交组合。杂种1代(F1代)与其亲本进行产、质量比较试验,测定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产糖量、根产量、含糖率和抗褐斑病性状的杂种优势明显,其杂种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产糖量、根产量、含糖率和抗褐斑病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棉所 41双价转基因 ( Cry IAc plusCp TI)抗虫棉作母本 ,6个常规高产品系、5个常规高品质系和 7个常规抗病品系作父本 ,配制 1 8个组合。结果显示 ,1 8个组合 F1代的平均霜前皮棉产量比母本中棉所 41及对照中棉所 38分别增产了2 3.5 %和 2 6.1 % ,优势组合率都是 1 0 0 %。在产量构成因素中 ,单株铃数的杂种优势最强 ,铃重的杂种优势最低。纤维品质方面 ,比强度的正向优势较为明显 ,麦克隆值表现出一定的负向优势。有 1 1个组合的霜前皮棉产量比中棉所 41增产 2 0 %以上 ,其中又有 5个组合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综合表现突出。表明 ,利用中棉所 41作母本 ,常规棉作父本配制杂交种 ,其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用8个不同生态类型的粳稻品种配成8×8双列杂交,研究8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间杂种F1 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56个F1组合平均, 小区产量性状表现19.5%的高亲优势, F1小区产量超过高亲值的组合占87.5%,其余7个性状的F1值位于中亲值与高亲值之间。 在不同生态类型所构成的总体中,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小区产量4个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和非加性遗传方差同等重要;抽穗期、穗长、单株有效穗3个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千粒重性状非加性遗传方差更为重要。小区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较大的亲本是秀水04和3726;特殊配合力效应大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是越光/秀水04。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穗分枝小麦作为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应用价值,选用2个穗分枝小麦与5个普通小麦采用NC Ⅱ设计配制了10个杂交组合,对其9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下第一节长、穗长、株高3个性状表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和对照优势,且所有组合都表现为正向优势;穗粒重和千粒重2个性状不同组合间对照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其中多数组合表现正向优势(两个性状分别为90%和70%).同时,筛选出一个单株产量对照优势为16.7%的强优势组合(3218×分2).配合力分析表明,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有些亲拳个别性状一般配合力较好,可根据育种目标有选择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以黄淮海地区10个优良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并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所有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呈现正向优势,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最大,分别为35.58%、34.23%和31.47%,对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较大;菏豆19、邯豆6号、山宁14和Williams82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这3个性状上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是组配强优势组合的良好亲本;各个性状内不同组合间特殊配合力效应有的为正向效应,有的为负向效应。在选配特殊优良组合时,应根据育种目标,优选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0.
目前,杂种优势已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自本世纪60年代开展二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以来,取得了不少进展[1]-[5]。近年来我所采用雄性不育“两系”法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配制、筛选、鉴定了200多个组合,从中筛选出了比对照红皮小麻增产3O%以上,年平均支数1800-2000支,支数变异系数与对照无性系接近的强优势组合D-156等,通过了省区域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这里就近年来笔者从事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谈点肤浅的认识,供讨论。一、芝麻杂种优势的利用价值艺麻杂交组合F1代与无性繁殖品种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