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很多内陆省份,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依托和组织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对2018年度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和总结,编制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供业界人士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宣贯与培训活动在嘉兴海宁举行。来自全省11个市农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稻田综合种养试点负责人、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共18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为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依托中国稻田综合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推进渔业提质增效,基本实现了稳粮、减排、减肥、减药和增收的"一稳三减一增"目标。目前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6个,创建企业稻渔品牌30多个,打造三产业融合发展"稻渔空间"模式的田园综合体15个。  相似文献   

4.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已发展为稻虾、稻蟹、稻渔、稻鳖等17种综合种养模式。为提升基层养殖户的种养水平,传播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实现养殖户"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科学养鱼杂志社承办的"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高级培训会"在湖北荆州成功召开。本次培训的主题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将水产养殖8位行业专家所作精彩报告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农业农村部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作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任务之一[1],2021年明确将稻渔综合种养相关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2],为稻渔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大,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 644 080 hm2,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安徽省农委召开视频会,会议对前一阶段该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作了总结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2017年,该省通过印发工作要点、召开现场会、实行挂图作战、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活动等措施,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大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总面积超过90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占90%以上,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亩产小  相似文献   

7.
正由广元市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起草的首个稻渔综合种养省级地方标准——《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于近日获得批准并发布。《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规定了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稻渔设施、优质水稻栽培、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种养面积接近3500万亩,稻谷产量达到1750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290万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辽宁稻渔综合种养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技术模式成熟、产业链齐全的稻渔产业。2020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新增15.6万亩,总规模达到1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农民增收、渔业增效和农村富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调节渔业生产结构,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产业绿色转型和撂荒地利用典型模式,每年省级财政投资2 000万元以上,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2018年的1 534.1万m2,快速发展到2022年的15 007.5万m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稳粮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张馨馨报道)8月8日,由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简称"联盟")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宁夏银川举行。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农业绿色发展、优质食品生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相似文献   

12.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推进(农业)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渔民)增收,提高水稻和水产品品质种养结合的较好技术模式。作者分析了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特点、效益、发展目标,并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规模化经营等方面为该模式的发展提出保障措施,对推动农渔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发展按照“发挥水资源优势,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与生态两不误”的发展理念,围绕“提质增效、稳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农民”总目标,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升级,大力推进“稻+N”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需要明确工作内容构建稻渔养殖体系,结合各地区实际明确下达目标任务,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抓好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发展特有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共作品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完成目标,提质增效,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张馨馨报道)8月8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在宁夏银川组织开展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集中研讨和现场观摩。集中传达了于康震副部长对稻渔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的批示精神,总结了"十三五"以来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发展形势,探  相似文献   

15.
正有关省辖市、直管县(市)扶贫办、水产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水产养殖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加快我省农(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传统稻区产业转型升级,帮助贫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农业厅、省扶贫办就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提出如下扶持意见。一、充分认识稻渔综合种养在精准扶贫中的巨大潜力稻渔综合种养是充分利用生物间资源互补的循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稻-小龙虾”“稻-鳖”“稻-青虾”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效益显著。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29万亩,严格规范稻渔共生种养模式,重点鼓励稻渔轮作种养模式,培育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5个,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其中南浔区、长兴县通过省级第一批验收,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7.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基地韶关市,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大力推广,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43万亩,占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大半。"水中鱼跳,坝上稻香"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成为韶关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正>宿迁是农业大市,常年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27.7万亩,沿湖、沿河约有95万亩低洼稻田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下,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具有"投本少、易种养、周期短、产品优、效益高"的优点,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8年,宿迁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23.8万亩,取得了较好社会、经济、生态效  相似文献   

19.
姚颖  杨洁  余护 《当代水产》2022,(4):66-68
这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快速发展,其中,安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例,一窥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本情况 这几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种养面积突破16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突...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湖北省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着力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水平,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量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有力地推进了转型升级、产业融合、提质增效。2019年,湖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690万亩,产优质稻谷379万吨、水产品82万吨。今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万亩,总面积达到730万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