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性病害。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针对小麦赤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提出赤霉病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同时总结了当地赤霉病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明确多旋翼飞行器在麦类重要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使用农鹰4DE1000B四旋翼无人机防治小麦重要病害。结果表明:多旋翼飞行器防治麦类植株中下部病害的防效显著高于汽油喷雾器,如对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防效分别提高182%和142%;但其对于穗部病害,如麦类赤霉病的防效并不优于汽油喷雾器,甚至还低59%。因此,多旋翼飞行器在麦类病害防治上应尽量用于防治植株中下部病害。  相似文献   

3.
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类赤霉病是江苏淮南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一般 3~ 5年大流行一次 ,2~ 3年中度以上程度流行一次 ,因此做好麦类赤霉病防治工作 ,是确保小麦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的措施之一。 2 0 0 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是 195 0年以来较为严重的年份 ,分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原因 ,有利于提高麦类赤霉病的防治水平。1   2 0 0 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概况1.1 沿淮及淮南发生都比较重沿淮及淮南未治田病穗率都在 4 0 %以上 ,病指18以上。在淮南 ,地区之间发生也不平衡 ,又以沿江、苏南局部及丘陵地区发生最重 ,未治田病穗率高达 6 0 %…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霞云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37-137,141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有一定影响。主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发病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21,(5)
正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今年麦类生育期普遍早于上年同期,3月份已处于破口期至齐穗期。综合田间菌源、虫口基数、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预测麦类赤霉病为中偏重、局部大发生趋势;穗期麦蚜为中发偏重趋势;麦类白粉病为中发趋势。必须切实抓好小麦扬花期麦类赤霉病的预防和蚜虫防治,确保春粮丰收。  相似文献   

6.
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流行性病害,尤其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为寻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理想药剂,笔者进行了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理想,且对小麦安全。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以每667m^2用90g为宜。  相似文献   

7.
鲁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鲁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加重趋势,该病不但能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降低小麦及麦类制品品质,同时产生的毒素对人、畜健康有害。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鲁中地区赤霉病流行的原因和鲁中地区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办法,为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控制提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抗、感赤霉病小麦种子萌发阶段对环境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及耕作制度的变更,赤霉病在全世界各麦类产区呈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冬麦类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江苏省南部发展流行,近几年有向苏北流行的趋势,特别是江淮地区。为探索赤霉病防治效果,本文选择了氰烯菌酯、多菌灵等7种市面上常见的药剂对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赤霉病均有防治效果,且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麦穗枯、红头麦等,是禾本科作物上经常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是麦类作物上的典型气候新病害。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气候湿润、半湿润地区容易发生流行。近年来受到复杂多变气候条件的影响,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逐渐上升,给小麦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可直接造成减产,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对小麦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1发病特点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上年遗留在玉米秸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赤霉病又称穗枯病;镰刀菌穗枯病,是麦类作物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本病是黑龙江省麦区主要病害之一。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病麦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并含有致病的镰刀菌代谢产物,有致呕毒素及类雌性激素等有毒物质。近年赤霉病在黑龙江省普遍发生,现在还没有理想抗赤霉病品种,一般多为耐病。  相似文献   

12.
王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269-270,272
根据六安市 2 0 0 3年麦类赤霉病系统监测、普查数据 ,结合历年相关测报资料 ,对比分析研究了该病重发特点及原因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麦类赤霉病是我省重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流行频率高,尤以沿江、江南地区更为严重。关于麦类赤霉病致病镰刀菌的种类,国外有所报道。国内自1955年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一些研究,省内芜湖市卫生防疫站1976年亦曾有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麦类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低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要有效地防治赤霉病,就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冬麦类作物上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减少赤霉病对冬小麦的影响,选用了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杀菌剂之间有显著的差异,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3%苏锐可湿性粉剂,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之间、喷药次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重庆地区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防霉宝和苏锐2种杀菌剂,每hm2用药量在900~1 050 g,溶于375 kg水中,对麦穗进行喷雾,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冬麦类作物上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减少赤霉病对冬小麦的影响,选用了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杀菌剂之间有显著的差异,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3%苏锐可湿性粉剂,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之间、喷药次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重庆地区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防霉宝和苏锐2种杀菌剂,每hm^2用药量在900~1050g,溶于375kg水中,对麦穗进行喷雾,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鹅观草、大麦及其属间杂种赤霉病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鹅观草R.tsukushiensisvar.transiens、大麦H.vulgare以及它们的属间杂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鹅观草的病情指数为43.8,反应型为Ⅰ,高抗麦类赤霉病;栽培二棱大麦的病情指数为96.2,反应型为Ⅳ,易感赤霉病;杂种F1的病情指数为72.8,反应型为Ⅱ,较抗赤霉病。说明鹅观草的抗赤霉病基因在杂种中得到部分表达。本文还探讨了在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抗赤霉病种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王亚梅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66-166,169
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表明,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一般发生年份用药600~900 g/hm2即可;小麦赤霉病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建议停止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9.
麦类作物是青海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为大麦、燕麦、莜麦等。简单介绍了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吸浆虫、麦蚜、麦茎蜂等几种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疾病,是由多种镰孢属真菌引起的,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总结了该病发生流行特点,分析了近年重发的主要原因,阐述了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